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它表现为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应切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想问、敢问、善
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思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在课堂教学,甚至在课堂外创设一种宽松亲切的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陶行知先生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要让学生大胆提问,改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是非常必要的。营造这一氛围,不是把学生带到老师预定的圈子里,求得统一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感情。教师站在讲台上时,要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就可发表意见,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甚至是不着边际的、不切主题的奇思异想,也不要随意呵斥,而应以和蔼的态度、发自内心的语言,在宽松融洽的氛围里,给予积极地肯定、鼓励。这样,学生才能从心底里消除对老师的恐惧感,才会想问。
二、平等待人,鼓励学生“敢问”
提问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在小组内提问题。另外,教师也可以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模仿老师提问。提问内容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可以在教学中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质疑,展示自我。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抓典型、树榜样的办法, 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活动,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风气,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步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习惯。
卡耐基说过:“赞扬对温暖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永远无法成长开花。”事实的确如此,如果教师与学生角色平等,允许学生出错,教师对学生的提问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那么一次恰当的表扬,就常常能鼓起学生思维的风帆,有时甚至能激励学生的一生。
三、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善问”
为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让他们在解决新问题中再提出实际问题,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问题和情境。善问、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所以要重视点拨引导,传授学生问的方法。因此,在学生问的过程中适时点拨、引导至关重要。
首先,要在重点内容上引导提问。如《荷塘月色》一文的重点内容是作者的心境与景色的情景交融,那么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其次,可以定下范围,引导学生找问题。如《琐忆》一文,可以以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总纲,划定范围,引导学生提出“哪些片段或者事件表现了主人公这种品质”的问题,然后再对照课文寻找答案。其三,可以引导学生从矛盾中发现问题。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自身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哈姆雷特(节选)》时,学生对主人公的矛盾心态会产生矛盾。学生求知欲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矛盾之处。
另外要鼓励问的创新。做到不追求标准答案,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更新、更好的答案,学生就能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特级教师薛根法在教学《江雪》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坐在船上真的是为了钓鱼吗?”问得好啊!“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不同学生的诠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些异彩纷呈的答案都是那个富有创意的问题催发出来的。一个绝妙的问题胜过一打精彩的答案。实践证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
四、合作探究,帮助学生“释疑”
在教学中,问题是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学生们在一起集思广益,相互取长补短,找出问题的答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合作交流中,有讨论,甚至辩论,这样把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小组内统一认识,随后进行全班交流。由于学生有共同的关注点,所以在交流中,有的会引起争议,有的会产生共鸣,有的会引发联想。课堂学习气氛既热烈又和谐,在共同参与、共同讨论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教师则更要深入到小组中去,师生互动合作。教师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加以思考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老师讲解。这样教师在了解了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后,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与学生共同将疑问解决,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质疑释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就像每人都看到过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掉下来,但没有谁能像牛顿那样思考: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往下掉?正是由于牛顿的这个问题才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理论与实践,证明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
其次,建构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即铺垫——设疑——内化——练习。铺垫,即复习旧知,引向新知;设疑,即形成认知冲突,刺激求知欲望;内化,即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完成认知冲突,掌握新知;练习,即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不断提高、拓展。其中内化环节正是学生质疑的环节,问题意识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我们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想问、会问、敢问、善问,我们就能欣喜地听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
(责任编辑 韦 雄)
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思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在课堂教学,甚至在课堂外创设一种宽松亲切的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陶行知先生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要让学生大胆提问,改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是非常必要的。营造这一氛围,不是把学生带到老师预定的圈子里,求得统一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感情。教师站在讲台上时,要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就可发表意见,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甚至是不着边际的、不切主题的奇思异想,也不要随意呵斥,而应以和蔼的态度、发自内心的语言,在宽松融洽的氛围里,给予积极地肯定、鼓励。这样,学生才能从心底里消除对老师的恐惧感,才会想问。
二、平等待人,鼓励学生“敢问”
提问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在小组内提问题。另外,教师也可以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模仿老师提问。提问内容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可以在教学中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质疑,展示自我。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抓典型、树榜样的办法, 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活动,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风气,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步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习惯。
卡耐基说过:“赞扬对温暖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永远无法成长开花。”事实的确如此,如果教师与学生角色平等,允许学生出错,教师对学生的提问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那么一次恰当的表扬,就常常能鼓起学生思维的风帆,有时甚至能激励学生的一生。
三、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善问”
为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让他们在解决新问题中再提出实际问题,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问题和情境。善问、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所以要重视点拨引导,传授学生问的方法。因此,在学生问的过程中适时点拨、引导至关重要。
首先,要在重点内容上引导提问。如《荷塘月色》一文的重点内容是作者的心境与景色的情景交融,那么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其次,可以定下范围,引导学生找问题。如《琐忆》一文,可以以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总纲,划定范围,引导学生提出“哪些片段或者事件表现了主人公这种品质”的问题,然后再对照课文寻找答案。其三,可以引导学生从矛盾中发现问题。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自身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哈姆雷特(节选)》时,学生对主人公的矛盾心态会产生矛盾。学生求知欲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矛盾之处。
另外要鼓励问的创新。做到不追求标准答案,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更新、更好的答案,学生就能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特级教师薛根法在教学《江雪》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坐在船上真的是为了钓鱼吗?”问得好啊!“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不同学生的诠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些异彩纷呈的答案都是那个富有创意的问题催发出来的。一个绝妙的问题胜过一打精彩的答案。实践证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
四、合作探究,帮助学生“释疑”
在教学中,问题是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学生们在一起集思广益,相互取长补短,找出问题的答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合作交流中,有讨论,甚至辩论,这样把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小组内统一认识,随后进行全班交流。由于学生有共同的关注点,所以在交流中,有的会引起争议,有的会产生共鸣,有的会引发联想。课堂学习气氛既热烈又和谐,在共同参与、共同讨论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教师则更要深入到小组中去,师生互动合作。教师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加以思考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老师讲解。这样教师在了解了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后,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与学生共同将疑问解决,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质疑释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就像每人都看到过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掉下来,但没有谁能像牛顿那样思考: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往下掉?正是由于牛顿的这个问题才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理论与实践,证明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
其次,建构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即铺垫——设疑——内化——练习。铺垫,即复习旧知,引向新知;设疑,即形成认知冲突,刺激求知欲望;内化,即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完成认知冲突,掌握新知;练习,即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不断提高、拓展。其中内化环节正是学生质疑的环节,问题意识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我们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想问、会问、敢问、善问,我们就能欣喜地听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