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liu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道德与法治》的内涵,教师应坚持“回归生活”的教育原则,根植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生活化教学目标、选择生活化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教学过程。但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和理念的制约,在落实生活化教学模式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基于此,唯有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才能真正提升生活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开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1-00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1.045
   小学生不仅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品德、价值观念、人生目标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充分借助《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载体,充分发挥其“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我全面发展和成长。同时,为了真正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效果,还应努力转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立足于《道德与法治》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大力推进生活化教学模式。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教学目標偏离生活。虽然在新课程标准下,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尤其是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应立足于《道德与法治》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明确生活化教学目标。但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面对考试的压力,依然将教学目标集中在“知识与技能”层面上,忽视了生活化教学目标的设计。如此,由于生活化教学目标缺失,致使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在优化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应结合《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选择与其相契合的生活素材,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但在调查中发现,当前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忽视了生活素材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致使两者割裂开来。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生活实际,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生活化教学手段单一。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应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选择多样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依然束缚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下,呈现出明显的单一性,针对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却少之又少,难以真正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另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一味固守在理论知识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四,教学评价机制单一、片面。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表现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推动教学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必须要从传统“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模式下解放出来。但在调查中发现,当前教师依然束缚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学生的个体成长。过分关注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严重制约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1]。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
   (一)设计生活化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为有效教学指明了方向。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常常将教学目标集中在理论知识上,忽视了学生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要依据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容,从生活角度科学设计教学目标: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生活化。明确哪些知识点是需要理解的,哪些知识点需要掌握之后引用到生活中,还应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扩充知识技能、调整知识内容,真正实现知识的与时俱进。其次,过程与方法生活化。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关注生活化学习环境营造,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情境体验中感受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内涵,最终完成知识构建。最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生活化。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应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对事物作出正确的认知、理解和判断,逐渐促使学生从内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
   (二)开发资源,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要科学开发生活化教学资源,将其纳入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而要实现这一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开发生活化教学资源:首先,善于利用教材,使得教材与生活相结合。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基于现行教材理论性较强的现状,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要将教材作为教师和教科书、学生和教科书、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促使学生在教材平台上对生活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努力挖掘与其相关的生活化资源,将与其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使其与现行的教材有机整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其次,挖掘鲜活的生活资源。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要明确教材虽然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却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因此,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还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尽量选择鲜活、真实的教学资源,或者选择当下时代感比较强的热点、人物等作为教学资源的补充,并将其赋予教育价值,以便于对学生展开教育。最后,积极开发乡土资源。乡土资源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还必须要具备敏锐的乡土资源开发意识,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的教育价值,将其纳入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具体化[2]。    (三)优化教学过程,追求生活化教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调了在教师的引导下,指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逐渐建构、生成新的知识体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有效转变了传统理论知识脱离生活的现状,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真正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第一,课堂导入生活化。课堂导入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却奠定了整节课的基调。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导入,还应努力采用生活化课堂导入模式,促使学生在熟悉素材、场景中,逐渐进入新知识学习中。具体来说,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生活、需求、经验作为切入点,融入鲜活、富有时代性的生活素材进行导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二,教学语言生活化。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要时刻关注自身的语言特点,灵活借助生活化、风趣幽默的语言开展教学,还要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呈现出来,以便于学生轻松掌握理论知识。
   第三,情境创设生活化。新课程理念下,倡导小学教师应遵循“基于情境”的理念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以便于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积极主动参与到相关知识学习中。因此,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搜集出真实的素材,坚持“真实性、针对性和启发性”的原则,科学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参与到相关知识学习中。
   第四,课堂提问生活化。正所谓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科学、恰当地设计问题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之处。因此,面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坚持生活化的原则,结合教学内容,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区精心设计层次化的课堂提问,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提问中,通过思考完成知识构建,实现思维发展。
   第五,课后作业生活化。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课后作业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通过有效的课后作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升了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等,精心设计出具有生活化的课后作业形式,使学生在贴近生活的作业训练中,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3]。
   (四)全面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
   新课改背景下,“回归生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也应遵循这一趋势,坚持“回归生活”的价值理念,努力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从评价内容上来说,应坚持一维目标转向三维目標。基于传统评价过于关注学生成绩的现状,在生活化教学评价模式下,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出更加综合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得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来。其次,从评价方法上来说,应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应从传统的封闭、单一纸笔评价方法上解放出来,更加关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确保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最后,从评价标准上来说,应从齐一化逐渐转变为分层化。以往,教师基本上都是采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无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结合不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身心发展特点、已有知识、发展需求等,设计层次化的评价标准,真正实现所有层次学生的进步和发展[4]。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是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基于此,为了充分发挥这一学科的育人价值,必须要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立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设计生活化教学目标、整合生活化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教学过程、构建生活化教学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绍群.生活化教学: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益的策略“密码”[J].小学生(下旬刊),2021(6):97.
  [2]黄志萍.关注生活,成就课堂精彩——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试卷引起的思考[J].天津教育,2021(18):28.
  [3]马小燕.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1(16):70.
  [4]董安梅.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1(22):183.
其他文献
1982年,我在邻县奇台一中上高中,寒假回到家乡的生产队后,一眼就看到家里桌子上摆放着一台电视机,我心里一阵惊喜.rn这台小屏幕的电视是新疆雪莲电视机厂生产的,虽然是黑白的
期刊
在深化教学改革背景下,落实地理学科素养需要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方法。项目式学习符合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要求,值得实践与探索。本文基于教学实践,提出了项目式学习各流程环节中教师教学的实施策略。
在立德树人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完成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且选择一些具有较高德育教育价值的语文教学内
河南省实验小学党委以“先锋学院”思政教育基地为依托,打造了“先锋工程”党建品牌,深入开展“党团队一体化育人”实践,在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上发挥着举旗帜、定方向的作用,为党建紧密融合教育教学工作,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思路。
足球被誉为世界第一大运动,有着广泛的受众,也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小学足球运动的教学中,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将现代教育资源融入足球课堂导入、课程实施和教学评价各个环节,从而唤醒足球课堂的活力,真正提升学生足球运动水平,达到强健身体、发展体育素养的目的。
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于学生而言,是今后道德品质建立的重要基础,因而德性教育在小学各学科中的渗透教学势在必行。小学数学课堂作为对学生进行德性教育的重要阵地,其对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育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充分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德性教育的意义,并付诸于实践。
本文阐述了在大单元、大概念的引领下,该如何设计数的运算之教学,基于数的认识与运算的大单元的视角下,如何设计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数的认识的经验迁移至运算之中.
即便是夜里,雪还是白的,那么大.雪和雪彼此勾搭,很快覆盖了山野.白杨树费力地戳开雪,把树枝子伸到空中.空中仍然是雪,不停地下.时不时有一两声狼老鸹的啼叫.rn这个夜晚,真是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相关数学知识的基本本质,这是他们后续扎实学习的重要基础,更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情况进行了分析,为教师能够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思想方法的实践探索,提供策略和思路,为初中数学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复述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合理开展复述教学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其综合素质.基于此,本文以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