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开阔?气势纵横

来源 :课外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x58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辛弃疾的词继承了苏轼词的豪放风格,能冲破一切束缚,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气势纵横,意境深远。其词题材广阔,除以感慨国事、指斥奸邪、自伤身世、怀念故土为主要内容外,还以多彩多姿的画笔描绘农村景物和壮丽山河等。在艺术上,既善于运用比兴、寄托手法,又长于白描。在语言上,既能娴熟地化用经史诗文中书面语言,精练而畅达,又很注意学习民间口语,形象而生动。词风虽以豪放为主,但也不拘一格,沉雄、飘逸、激越、妩媚,兼而有之。总之,他的词从内容到形式都较苏轼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在中国词史上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关于这首《水龙吟》的写作时间,目前有三说:一是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二是乾道五年(1169),辛弃疾时任建康府通判;三是淳熙元年(1174),词人时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较其三说,以第二说为是。这是因为,这时他南归已经七年了,眼看收复北方失地的愿望付诸东流,感慨是很深的,此其一;其二,辛弃疾曾在乾道元年(1165)上《美芹十论》,建议出兵北伐,但未受重视。几年后又被授以建康府通判这一闲职,其心绪不佳自可想见。这些情况也正合《水龙吟》词意。
  此词上片写登临赏心亭的所见所感。词人登高一望,水远山长,清秋无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上句从远处着笔,写楚天之辽阔;下句从近处落墨,将视线集中于不尽之江水,渲染满目之秋色,为下面抒情作铺垫。
  秋天,本是使人感伤的季节,而词人当此际,看到祖国半壁河山尚在金兵铁蹄之下;想到自己壮志未酬而时光虚掷,更是感慨殊深。于是便借景抒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遥岑”,远山。“远目”,即远望。目,这里用作动词,看的意思。“玉簪螺髻”,即碧玉簪、青螺髻。这里都是用来比喻山的形状。韩愈《送桂州严大夫》:“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以上三句意谓,举目远望,山峰耸立,好似美人头上的碧玉簪、青螺髻,但河山愈美愈能给人增添愁恨。这是因为词人一看到这锦绣的江山,便想起沦陷区的国土,所以不免引起惆怅。而眼前的景象更令人伤情: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楼头的落日,渐沉西山,这衰飒之景,似乎象征江河日下的南宋王朝。“断鸿”,失群的雁。这里是用来比喻离散的人民,也有自喻之意。《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朱熹《诗集传》:“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也。”“江南游子”,词人自谓。建康属江南东路,而词人原籍山东,所以自称“江南游子”。然而,此时词人身为朝廷命官,并非无职事之游民,他之所以自谓“游子”,显然有落拓不羁之感慨。
  既然是“游子”,便不能不时刻想到收复失地而还故乡,但他此时的复杂心情别人是不理解的,所以接着说: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原是指春秋时吴地所产的弓形宝刀,这里是泛指普通的佩刀。“看了”的“了”字,和下句中的“遍”字同义,是说看得很仔细。词人为什么这样细看宝刀呢?这当是有深意的。既然大好河山已经沦陷,如今有家不能归,所以词人便以收复失地为己任。而收复失地,便不可须臾离开武器。并且,这柄刀,也许就是当年参加耿京起义军时曾用的刀,它能勾起词人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也会引起许许多多的感慨。下一句“栏杆拍遍”,也有相同的意思。然而,这一切都是无人理解的,词人的心情该是多么苦闷啊!
  如果说上片主要是寄情于景的话,那么下片则主要是借历史典故直接发表议论: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意谓自己不愿学张翰只顾个人口腹之欲而弃官归乡。“脍”,把鱼、肉切细。这里用作动词。“季鹰”,西晋时人张翰的字。《晋书·张翰传》: “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以上几句是紧承上片而来。前言“无人会,登临意”,别人或以为词人因登高望远而生思乡之情,于是这里便用“休说”二字加以否定。但既然想到了张翰一典,毕竟流露了有家难归的乡思。所不同的是,他的思乡决非如张翰之流贪图个人的“适志”,而是想兴兵北伐,收复失地。此为“登临意”其一。其二是:“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求田问舍”,购买土地和房舍。“刘郎”,即刘备。《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耳!’”词人引用此典,意在说明,此刻自己之所以登楼一望,惆怅万端,也并非因个人功名未就,家资不丰,而是如刘备所云“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这是词人以树自比,感叹岁月流逝,时光空度,徒怀壮志,事业无成。此为“登临意”的第三层含义。“树犹如此”,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桓公(即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时种柳已皆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泫然流泪。”又庾信《枯树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以上三句意谓,可叹岁月匆匆,自己的年华在国势飘摇中逝去,正像树木在凄风苦雨中衰老。
  想到往事,词人“忠愤气填膺”,怎能不“有泪如倾”呢!所以词的最后说: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红巾翠袖”,这里指歌女。古时酒席宴前常有歌女劝饮。但词要请歌女来,主要是因心情苦闷,缺乏知音而寻找精神上的慰藉。“”,擦拭。   综上所析,这首词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写了词人恢复山河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就的抑郁心情;同时抨击了某些一味“求田问舍”,不关心国事的庸人;表达了自己深沉的爱国之情。
  这首词慷慨激昂,气势纵横,悲而不哀,沉郁而豪放,是辛词的代表作之一,其特点是:
  首先,以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思与景谐。上片缘情写景,情景交融,“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既是写景,也是写情。这阔大的意境,寄托了词人豪放不羁的气势;这无边的秋景和不尽的秋水,隐含着词人无限的哀愁。自古以来,茫茫的江水和无际的“清秋”,总是和离愁别绪连在一起的。因此,在这些写景的句中都含蕴着山河破碎、无家可归的愁恨。又如“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也看似写景,而实则写人,这残照当楼的景象,这哀哀的失群之雁,既是举目所见的实景,也是比况国家衰颓的局面和战火中离散的人民。可谓融情于景,思与景谐。
  其次,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此词的下片是通过三个历史典故来抒情言志的。如用张翰思归的典,不仅用得恰到好处,而且表达了多层深婉的含义。词人既然想到了张季鹰“命驾”归乡一事,就说明他也曾一度产生过弃官归隐的念头,然而经过深思之后,很快便否定了这种想法,于是便以“休说”二字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怀。接着引用“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一典,也是从反面衬托词人心志的。而桓温一事用得更为熨帖。桓温是在北伐中发出“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今昔之感的,而词人也正是在北伐的理想受阻之后,才产生“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感叹的。从词人所表达的感情看,这三个典故的含义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最后逼出“英雄泪”。
  再次,采用白描、反衬等手法,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江南游子”是词中的主要抒情形象。为了突出这一形象,先是以广阔的背景加以衬托,接着便以白描手法写了两个极为传神的动作,一是“把吴钩看了”,一是“栏杆拍遍”。这一看、一拍,便由表及里地刻画出词人的形貌与心态。如果说上片是用正面直写的方法来刻画的话,那么下片便是以间接的反衬的方法来表现的。所引的张翰、许汜两个典故,便是以反面形象来衬托词人不寻常的志向的。总之,此词自始至终都着力描写了词人的自身形象。由于这个形象有血有肉,完整丰满,所以不仅使所抒之情有了生动的形象依托,而且就单纯的人物形象而言,也是极为生动感人的。
其他文献
我为了怀念母亲和让子孙后代对他们的先祖有所了解,我在母亲的墓碑上刻了如下碑文:    追忆我的母亲  母亲于公元1914年7月  16日生,2014年1月2日  去世,享年百岁。  母亲,一生辛苦,尽为他人:  经营娘家,孝敬父母;  勤劳节俭,辛苦持家;  拒绝“过继”,守寡育儿;  关爱他人,尽心尽力;  支持革命,正气廉洁。  我的朋友看了《追忆我的母亲》的碑文后,认为过于抽象,建议我解读,
传统文化的魅力  2015年12月20日,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说:“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地交给后人。”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其根”。  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
今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而教学改革正是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对西陵教学改革经验的回顾可谓正当其时。  我与西陵教育结缘已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十余年前应冯发柱副局长邀请,考察八所小学的学校文化建设,随后又持续进行了其中3所学校文化建设的合作共研。在合作过程中我们特别看重地域文化资源对学校文化的丰富与滋养,还用心提炼了西陵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即“兼容、求索、大气、和美”,这是综合了西陵峡口地区的历
张江说:“我的小学教育,有一堂语文课是令我终生难忘的!”  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他在农村大队所办的小学读三年级。尽管发了语文、算术课本,可老师根本不按课本教大家学习,特别是语文课,以学习毛主席语录为主,另外辅以各级党委、革委文件。  那日阴霾满天,教室里也一片昏暗。上课铃声响过,同学们瞪起眼珠,惊讶地发现,大队革委赵主任领着个妹子(对,是张江的邻居,他妈教他管她叫姐姐)直奔讲台而去。  “小同
[真题呈现]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文。(60分)  (1)今天,新的奇迹出现在生命里;今天,智慧之声响彻校园;今天,爱在无偿地传递;今天,有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今天,这世界因为我们的笑容被装点得更美丽……今天 ,不是昨天一成不变的延续,而是明天追逐梦想的开始。  请以“今天发生了什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请以“地图”或“地图”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  ①上面两题,任选一题
大:  自从家里安装了电话,再也没有给您写过信。最近刚写完了一部名叫《四十一炮》的小说,胡编乱造的故事,与家乡无关,更与村子里的叔叔大爷们无关。  自从在《红高粱》里使用了村子里人的真实姓名惹得人家不高兴后,我汲取了教训,再也没有犯这种错误。  北京的大葱也不好吃。北京不管什么都不好吃。北京的大蒜也不够辣。这次闹“非典”,山东一例也没有,我坚信这是吃大蒜吃的。昨天高密的王大炮来了,扛来了半麻袋大蒜
送一阵暖风,助人为乐;携一股清风,以身作则;弃一丝冷风,莫寒他心。让正气的家风给我们指明航向,让我们风行天下。  春风拂地,暖进人心。  春风吹过皮肤,温暖身体;家风拂进心里,暖到心田。盛一原看到舅舅的乐善好施,深受触动,也开始无偿地向人们传授制锡技术,用于保温瓶保温,让我们在冬日里留住了一丝温暖。假使他对舅舅的举动不留心,我们还能享受这样的技术吗?正是在潜移默化的家风之下,他拥有了一颗行善之心,
幼时读《桃花源记》很快就能背诵,原因是陶渊明把位于湖南武陵源的这个地方写得美。“世外桃源”从此成了一个形容词,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  改革开放,旅游成了热门产业,很多地方竞相推出“桃花源”以吸引游客。最富诱惑力的当然是故事发生地——湖南桃源县的“桃花源”。2002年,云南各媒体又纷纷报道文山州广南县发现了一个叫“坝美”的“世外桃源”,说那景观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完全一样。又是新闻炒作。我一笑置之。
【名家佳段】  一位女服务员疾步走过来,远远地,只见她略显单薄的身影,走路时上身稍稍地前倾,竟是十分熟悉。她走到我们面前,我在顷刻间呆住了:妈!怎么会是妈?她现在,她现在应该在上班呀。陡然地,我记得在厨房幽暗的灯光下妈黯然的脸色,难道,妈在骗我?她,下了岗?妈也在同时看见了我,一刹那间,她的眼睛瞪得很大,死死地、用力地盯着我,我看见惊骇、怀疑、失望、痛楚,仿佛巨浪滔天,从妈的眼中无穷无尽地涌出来
成语“衣冠禽兽”常用来指道德败坏的人,说他们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衣:穿衣;冠:戴帽。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  其实,这个成语的原意并非如此。“衣冠”作为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古代在官服上绣以飞“禽”走“兽”,是用来显示文武官员的等级。  这种等级制度,是从明朝开始的。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帝王服装上增加了团龙纹,龙纹成了帝王的专用徽记。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