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精”打造语文至简本色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445670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在不少老师觉得语文课不知如何上的今天,我们更是可以好好地研究一下陶先生的这句话:我们是否把简单的母语教学想得太复杂,还是说因为想要在课堂上把更多的内容教给学生而丢掉了语文最原汁原味的本色?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小语教学进行梳理,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内,用最精巧的设计,通过最为精当的讲解以及精选的练习,来实现语文课堂效果的最优化,打造“简约而不简单”的语文课堂。
  一、教学设计要精巧
  教学设计要精,这里的“精”指的是没有多余的不必要环节来浪费课堂时间,也就是说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存在的,进而完成整个课堂的教学目标。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利用好四十分钟,让课堂效益最大化。而“巧”则是对课堂设计更高层次的要求,里面还包含着“创新”的内涵: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在看似并不复杂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与培养,或是完成综合的教学任务,收到更多面化的成效。倡导“智慧教学”的江苏省特级教师薛法根在对词语的进行复习时常常会采用归类的方法,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能以一组按类别分好的词语帮助学生回忆起文章的大概内容。有时,也在学生复习完读音之后,用這些词语来复述课文的某个部分,可谓“一箭双雕”。薛老师没有为单纯复习字词而设置环节,而是让这些词语发挥了更多、更大的作用,为后面的课堂作好铺垫。
  我们语文老师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四十分钟时间实在是太有限了,心里想着要把更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可是却苦于情况不允许,于是只能挑选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来传授。试想,如果我们也能像薛老师这样,让课堂中的单个环节完成多样的教学任务,那我们的课堂岂不是多出了更多的四十分钟?大家努力追求的“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不就是希望在同样或更短的时间内把教学任务完成得更出色?所以说,打造“至简”语文,首先需要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做到“精”与“巧”,让学生在耳目一新的课堂中充分融入、积极探索、主动获取。当然,我们也深知课堂的“创新”设计不容易,要创造出更为精与巧的教学形式,就需要教师更多的智慧。但是,绘画大师列宾说过:“灵感,是由于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这又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真正地凌驾于教材之上,我相信,在我们的课堂上也定会有像薛老师这样的智慧之光闪现。
  二、教师讲解要精当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一直提要“精讲多练”。“精讲”的意思就是指老师的讲解要精当。“精”是指老师没有过多的赘述,“闲言闲语”要尽量杜绝,不讲废话空话,为学生在课堂上预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当”则是指老师的表达要恰到好处,对于文本来讲、对于课堂来说能做到贴切。因为对于不同的文体,教师在上的过程中需要用不同的语言来营造不一样的课堂氛围;不同类型的课,  也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过渡和提示等采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凡此种种,都需要教师针对实际来确定自己的表达。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教学的《晏子使楚》,让听课的老师感到简洁而又丰满,感受到了课堂所散发出的“温度”“深度”与“广度”,这和窦老师课堂语言的精妙与恰当是分不开的。窦老师在课的开始出示的“规圆矩方”四个字,成了整个课堂贯穿前后的一条重要线索。课的最后,窦老师巧妙地运用这个词,把文章《晏子使楚》的思想内涵引向深入,可谓层层剥笋、独具匠心。对课文关键字词的理解,窦老师没有落入俗套,以对“看了看”一词的多样、深刻又透彻的理解为引子,让学生充分、自主地讨论文本,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感悟文中用词的精准,这样的课堂也更好地避免了教师步入繁琐分析的误区。窦老师以巧妙的方法来保证自己课堂讲解的精当,又很好地化解了课堂上的难点,展现出非凡的课堂艺术。
  不难看出,课堂上教师精当的讲解,或是能让学生清晰地感觉到所学课文条分缕析、脉络分明,或是能使学生在教师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中有更多的时间发挥想象、细心揣摩。在教师精心设计的环节中,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进行能力训练与思维培养,课堂赢得了更多学习的主动性。要做到在课堂上讲解精当,需要教师心中装着文本,把握准教材的关键与难点,并且善于运用有效的方法来分化难点,对于整个课堂也能有很好的掌控能力,对课堂生成有着很好的预设,这样才不会在课堂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
  三、课堂练习要精选
  不同的年级,对于课堂作业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低年级侧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中高年级则偏向于学生的感悟与积累、理解与表达,习题的开放程度也会更高些。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老师在基本的字词练习后,如果能以一些各有侧重的题型,达到既使学生巩固课堂,又延伸课外的目的,那学生所学定能远远超越文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五年级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读讲全文之后,我布置学生的第一个练习是:试着“复述课文”。这种故事性的课文,通过复述的方式,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故事中的情节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否到位的作用。另一练习,我鼓励学生从课文出发,尝试阅读名著《水浒传》,去领略书中更多的精彩。我认为,像此类从书籍中选取的课文,学习文本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以此激发学生阅读这些名著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阅读,由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增加语文积累,这对学生来说是受益无穷的。六年级的《长江之歌》,课文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内容的理解都能轻松完成。课终,我给学生布置了较为综合的练习:有关“长江”的话题,从古至今有很多,文学方面的、地理方面的、经济方面的等,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项进行了解,再在班中作介绍。对于此类的内涵相当丰富的课文,我认为安排是非常有意义的。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类型较多,所以针对课文的练习教师得精心设计并加以选择,切不可随心所欲。所谓“万变不离其宗”,题目务必要围绕着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来定,要努力做到“少而精”。在提倡“轻负高效”的今天,关于练习题的设计可以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荀子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语文课堂在追求完整的同时,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抓住语文最纯粹的东西,摒弃复杂的环节设置,删减累赘的语言表达,扎实地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训练,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打造简约的语文课堂。“化繁为简是一种智慧”,语文教学中的教育智慧,正是我们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因为只有智慧的教学,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真正体验快乐,享受审美乐趣,以获得自身的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观已经得到众人的认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们可谓绞尽脑汁,可是学生的习作热情依然不高。怎么办呢?我觉得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快乐地参与,快乐地作文。  一、创新表达形式,突破习作时空  课改前小学课程安排每周两节作文课。于是传统作文教学往往认为一篇作文教学分两个课时来完成。这种课程形式让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课程
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相关领域都制定了维护自己利益的国家标准或主导制定了国际标准.尤以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先导,各种各样的技术标
<正>记人、叙事、童话、故事等体裁的文章,因作品的需要经常要描写人物,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丰富多样,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其中所
教学就是能让学生具备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通过教师的预设、引导促使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教师应当让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儿童不懂的东西,让儿童的脑海中产生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儿童对自己的知识仓库加以清点回顾,把可以解决面临问题时的知识抛出来继续思考。教师同时给予必要的启发诱导填补空缺,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
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转型,中国婚姻匹配模式发生变迁。这是时代发展与婚姻观念转变的综合结果,亦是社会流动性与开放性的关键体现,同质婚的盛行促使家庭间“马太效应”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