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地参与,快乐地作文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ie830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观已经得到众人的认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们可谓绞尽脑汁,可是学生的习作热情依然不高。怎么办呢?我觉得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快乐地参与,快乐地作文。
  一、创新表达形式,突破习作时空
  课改前小学课程安排每周两节作文课。于是传统作文教学往往认为一篇作文教学分两个课时来完成。这种课程形式让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课程改革后,学生习作训练包含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为此,我们打破了“习作教学两课时”的做法,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如我们班的“每周一游戏”,游戏前,进行“游戏说明”,游戏后写“玩后感”;每月的“社区活动”,活动前,我让他们做活动方案——专题、标语、分工、内容,活动后,让他们记录活动过程,发表活动感受;我让迟到或犯错误的同学写“情况说明书”等,只要能让学生进行练笔实践的,我都不放过。通过多种形式的表达、实践,学生的积极性空前提高。特别是我们班每周一次的故事接龙,我先利用寒暑假时间向学生征集好的故事开头。新学期一开始,每周分组进行故事接龙活动,组员讨论后由一个同学起笔,写好后附上组员的评语或星级指数,最后教师给予中肯细致的评价,比如题目起得是否恰当,用词是否准确,故事情节安排是否合理以及哪些地方要注意细节的描写,把文章写得更具体等,及时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每周选出一篇优秀的作为范文。学期结束评出优秀小组,给予表扬。学生通过小组作文竞赛,深深感受到“我作文我做主”,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谁也不想拉小组的后腿,谁都想为小组争光,达到了让学生快乐参与、快乐作文的目的。
  二、关注情感体验,激发表达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老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学生只有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才能因情动而辞发,激活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从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比如这样一个故事开头:冬天来了,雪花漫天飞舞,兔妈妈让两个孩子去小河边抬水。水都结冰了,它们怎么抬呢?不一会儿,兔哥哥想出来一个办法……学生写作时思维非常活跃,有的想到兔哥哥用卧冰取暖的方法感动了“冰魂女神”,最终在女神的帮助下取到水;有的写兔哥哥用镜子反射光的办法把冰融化;还有的则干脆把冰抬回家再想办法融化成水……一篇篇作文闪耀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又如,随着季节的变化,天气越来越冷,小燕子必须和妈妈离开家到温暖的南方过冬了,路上,小燕子掉队了……这样一个开头,很多学生感同身受,想象着小燕子掉队后的种种经历,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小燕子的同情,又包含些许责备:以后不能在飞行时分心了。这个故事蕴涵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学生在写作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
  我让学生“我手写我口”,“童年写童言”,引导他们去摄取写作的内容,大胆创造,放手去写,效果很好。就这样,每周五下午学生们都期盼着新一周的故事接龙,迫不及待地抄下精彩的故事开头,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写作中。
  三、利用文本资源,习得表达技巧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教材就是个例子。
  1.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遭遇、外貌及样子
  如《孔子拜师》一课中,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有时______,有时______,有时______,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______此时,他的衣服______,他的头发______,他的______,他累得______,他饿得______,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通过这样的片段练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中“风餐露宿”“风尘仆仆”等词语的理解,还训练了学生把事情写具体的能力。
  2.补充人物的语言,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
  基于写作的需要,有的文章在某些故事情节的描写中省略了人物语言的描写。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将人物语言写下来。如《风筝》一课,我设计这样的补充人物语言的训练:从早晨玩儿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的断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______,______。”不知道喊了多少声,不知道唤了多少遍,可是风筝一下便没了踪影。又如《去年的树》一课的结尾这样写道: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心想:______,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她又想:______,她就飞走了。教师抓住两处“看了一会儿”,引导学生想象鸟儿的内心活动,学会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3.续写故事
  续写故事是学生语言文字感悟内化的过程,也是走进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悟人物形象的过程。例如教学完《小摄影师》一课,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接着往下写一写这个故事。又如教学《小木偶的故事》后,引导学生续编故事: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以及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后,可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见面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们多做文本的有心人,挖掘“例子”中可以模仿的句段,适时地引到写作问题上,真正把写作知识的教学落到实处。
  四、实施动态评阅,体验成功喜悦
  从传统的作文教学来看,批阅作为作文教学的终端环节,它的功能仅为“甄别优劣”,结果往往是老师呕心沥血,学生一瞟而过。学生在这个环节几乎没有收获。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使老师的评阅成为“再指导”的过程,我作了以下尝试:
  1.学生结对互评,尊重独立感受
  写作后,教师组织学生结对互评作文。同学之间互相交换习作,根据习作要求进行评改,大到谋篇布局,小到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都可以直接在习作上修改或写出修改意见。事实证明,学生评改他人的习作有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能竭尽全力,反复推敲,认真负责地指出不足,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快乐。同时,学生互评互改,扩大交流范围,同学之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评改能力和写作能力。
  2.教师重点抽评,实施再次指导
  重点抽评是在评阅后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讲评,讲评前,教师要明确要求;讲评时,学生可以广开言路,按讲评要求各抒己见,教师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如作文中用错的字词、各种病句;把作文中不具体的补写具体;作文中不生动、不形象的地方修改得生动形象些;对材料取舍、谋篇布局方面的缺陷,提出矫正方案,进行再次指导。
  3.等级动态评定,体验成功喜悦
  据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人的情绪低落。投注到所要从事的事情上的注意力越少,任务也就完成得越糟糕,进而陷入更为低落的情绪中。如果这时有一句鼓励的话,情绪就会高涨,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同理,在作文评阅环节,如果教师“一锤定音”,就不利于学生提高修改作文的积极性。
  “等级动态评定”的实质就是激励,就作文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需要激励,通过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 “我能写好”的自信心。对那些问题比比皆是的“劣作”,教师也应心平气和地帮助学生分析,挖掘其“闪光点”,提出修改意见,让他再次修改,老师再次评定,这样就“给儿童以劳动的欢乐,取得成绩的欢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苏霍姆林斯基语)。?
其他文献
英语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能否学好英语成为现代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家亦高度重视英语教学,强调加强小学英语基础教学,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使用的是PEP教材。笔者通
二硝酰胺铵(ADN)作为一种高能绿色氧化剂,可显著提高推进剂的能量并降低特征信号。但ADN表面极性高,吸湿性强的特点影响了其在固体推进剂中应用。采用超声诱导使其球形化,并
以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更深层次地影响着教育教学手段、方法和质量的变革。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教学方法单一,教育资源利用有限,教学效果有待提升。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有效发挥教师主动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利用社会资源广泛性,确保了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一、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不太集中,对
土味情话作为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语风靡网络世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它具有丰富的语言形式和意义,能产生逗人一乐的幽默效果。研究者对网络上前一百条热门土味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