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音乐的音乐考级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父亲是县城小学的音乐老师,在收音机还算高端设备的年代,每天在家里放五花八门的音乐磁带。他在学校组织鼓乐队、竖笛小组、小提琴班、合唱队,每个都让我参加,终于我像他一样会很多乐器却没一种精通的。上了大学,学到著名的奥尔夫教学法和铃木教学法,才发现自己幼年所受的音乐熏陶与这两种理论所倡导的一模一样,回去问父亲,他竟一概不知。我还发现,大城市的孩子们学乐器不像我们是闹着玩,他们有专业老师一对一辅导,有陪练机,还有检验标准:考级。
  这是一条庞大的产业链,隶属于全国各地音协、音院的考级机构五花八门,模式基本一致。以上音钢琴考级为例,每级三首乐曲、一组音阶琶音,强调速度,一个孩子只要花上几个月时间反复练这些内容便能通过。对于大部分不走专业道路的孩子来说,在紧张的中学阶段会停止学琴,那一纸证书不过是幼年的噩梦和家长的炫耀资本。而对于小部分报考艺术院校的孩子来说,这些内容还远远不够,我见过很多过了十级的学生,可以流利弹出一首高难度乐曲,却唱不出一首歌、记不住一句旋律、搞不懂基本的音乐知识。考级机构俨然成了快餐店,做法单一速成,千万琴童和家长捧着垃圾食品狼吞虎咽。
  近年来侵入北上广的英皇考级制度似乎更合理——每级曲目和基本功练习多样,强调的并非速度而是完整;专门的视奏考试,是国内考级长期忽视的,而这对任何乐器的演奏者来说都是重要素质;更可贵的是每一级都有听力测验,除模唱旋律外,还要听辨乐曲的节奏、性格和历史风格。我并非要鼓励大家都去选择英皇考级,毕竟这个进口货价格不菲。也不奢望国内各家考级机构立即推行改革——增加考试内容可能导致部分考生选择其他机构,这意味着经济收入的减少,对这些评价体系来说,最重视的早已不是启发孩子的艺术才能,而是人头攒动的滚滚财源。
  早已习惯了以分数论高低的中国家长们,恐怕也难以适应没有考级的乐器培训。既然还没有哪家考级机构具有明显的权威性,大部分家长自然会选择最容易通过的,甚至在攀比心理的驱动下揠苗助长、急于考更高级别,导致很多孩子陷入名不副实的恶性循环中。考级内容的拓宽并不意味着学琴家庭要花钱去学更多东西,因为诸如视奏、听音、辨别风格等技能本应是每位器乐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潜移默化让学生学到的。从长远来看,全面的音乐素养比高超的手指技巧对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要,生动多样的音乐教学显然也更能激发孩子对艺术的兴趣。
  归根到底,老师和家长们要明白孩子学一门乐器的最终目的当是艺术和美育。目前国内音乐考级制度如此偏狭,远不足以衡量一个孩子的音乐水平,充其量当成一款闯关游戏玩玩吧。可偏偏还有不少学校拿考级证书当特长加分凭据,惹得众家长不让孩子去考级都嫌亏。如果这种状况延续下去,音乐真可能同数学一样,在中国沦为一项奥林匹克竞赛,而它们原本在古人眼里皆為艺术。
  考级本身没有错,问题是它导向哪里——是单一的技术指标还是更为宽广的音乐世界?我们可是拥有千万琴童的泱泱大国,多年的魔鬼训练下,一个个神童在世界器乐比赛上获奖无数。可是,为何多年过去难见演奏大师?李云迪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拔得头筹时曾令人振奋,如今竟也沦为娱乐明星。当年不过二十出头的傅聪去参赛只获得第三名,论技术并无过人之处,却依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立精神磨砺成独树一帜的大师。显然,无论对于专业还是业余音乐教育,亟需弥补的早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对音乐的理解和文化的积淀。
其他文献
科技评估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本文探讨了科技评估在医院科技方面的作用、应用范围、实施步骤和科技评估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魏晋时期是一个割据混战和政治腐朽黑暗的乱世,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魏晋士人群体性的特质更为突出,对政治的涉入更深。政治斗争的险恶与残酷使这一时期的土人们对儒家的人生价值取向产生一种普遍的幻灭感。同时,随着名教日益的繁琐化及谶纬化,儒家社会理想与现实政治组织的权力运作方式日益背道而驰,这也使得魏晋土人的儒家政治理想濒临破灭的边缘。于是,一批具有人格自主意识、不甘受礼教思想束缚的土人,便自然而然地转向了老庄学说,从道家那里寻求心灵的解脱与安顿。汉代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道家思想就此再度进入魏晋人的视野,在催生魏晋玄
摘要:声乐表演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沉淀的艺术学科,有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发声技巧。而同时声乐表演又是歌唱者通过声音表达和释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中融合了歌唱者对乐曲和生活的感性理解。所以这就造成了声乐表演中感性情感表达和理性乐理规律之间的矛盾。表演时,歌唱者需要将两种矛盾的歌唱元素互相渗透、融合,形成完美的表演效果。本文从声乐表演的理性元素和感性元素入手,分析了如何对表演中的两种元素进行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