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声乐表演艺术的理性与感性控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65120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乐表演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沉淀的艺术学科,有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发声技巧。而同时声乐表演又是歌唱者通过声音表达和释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中融合了歌唱者对乐曲和生活的感性理解。所以这就造成了声乐表演中感性情感表达和理性乐理规律之间的矛盾。表演时,歌唱者需要将两种矛盾的歌唱元素互相渗透、融合,形成完美的表演效果。本文从声乐表演的理性元素和感性元素入手,分析了如何对表演中的两种元素进行合理的控制,从而达到完美的演出效果。
  关键词:声乐表演 理性与感性 控制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所谓理性是指理性认知,泛指对事物的定义、推理、分析、判断等客观形式的思维活动。而感性则是指对事物的感知、感觉等主观的认识活动。从哲学的角度上看,感性和理性只不过是人们对事物认知方式的两个不同的阶段,两者是互相依赖又有区别的辨证关系。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理性和感性的控制与融合对于演唱者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引起听者的共鸣,演唱者需要用心灵去抒发内心的情感,但这种情感的表达同样是需要基于理性的引导,而非肆意的宣泄,否则演唱会变得杂乱无章、喧闹无序,甚至变得歇斯底里。正如再快的马也需要通过缰绳来驾驭一样,再有激情的演唱也需要理性的声乐规律来约束。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理性与感性是可以共存的,需要互相渗透和融合而不是互相抵触和消亡。而正是因为如此,声乐才能成为一门艺术,一门科学。
  二 声乐表演中的理性元素
  声乐表演分很多类型,诸如我们熟知的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等。其中每一种类型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表演艺术特点,这些艺术特点正是基于声乐表演者和研究者长期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即使单纯以声乐的种类来分,中外的声乐也五花八门,多姿多彩。因此,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声乐表演的学习,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而单纯依靠学习者根据听觉和感觉来模仿是无法实现的。学习者和演唱者需要根据不同声乐类型的发音特点、节奏特点、表演特点对其进行科学、理性的学习,这样才能使得对某种类型音乐的理解和掌握更加系统和完善。例如,中国维吾尔族歌曲《七月的草原》是一首极具维吾尔风格的花腔女高音歌曲,轻松活泼,演唱者在演唱时必须熟悉花腔女高音的唱法才能做到在演唱中的收放自如。
  理性因素对声乐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外在层面,对演唱者内在影响也更加重要。演唱不同于文学创作,或者对某一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演唱者的表演是完全暴露在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前的,是接受众人审视和评判的。而且演唱者是没有时间和机会对于自己演唱中出现的差错进行纠正的。所以,演唱者在表演时对情绪的控制和对紧张心理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这些单纯依靠感性的自我调节是无法完成的,需要理性的引导,这也是理性因素对声乐表演的内在影响。
  首先,演唱者要根据歌曲的基调变化进行相应的情绪调整。演唱者表演时自身会有特定的情绪,而作品本身也有特定的情绪。所以,演唱者应该将自己的情绪正确引导到表演的作品中去,并随着作品表达情绪的变化,从而理性地变化着情绪。这样表演者才能将身心全部投入到作品中去,凭着对作品情绪的深刻理解,轻而易举地完成发自内心的歌唱。而这种情绪的变化和控制是理性的,是基于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对乐理的掌控。否则如果任由自己的情绪随着作品而无限延开时,那演唱者将会在演唱中迷失自己,就无法驾驭音乐,驾驭演唱,使得演出失去控制,杂乱无章,也无法让观众把握演唱者所要表达的情绪。如中国歌剧《伤逝》中子君的咏叹调《不幸的人生》是一首情绪变化急速的歌曲,如果歌者一味地沉浸在歌曲的情绪中将会使演唱缺少理性的规律,所以,歌者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以理性的思维对情绪的变化处理得自然、流畅。
  其次,演唱者要用理性的引导调节紧张的心理。演唱者的紧张心理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演唱压力和舞台压力的消极紧张。另一方面是演唱中由于情绪激动而造成的积极紧张。演唱者的紧张情绪对演出的效果都会造成影响。消极的紧张会造成演唱者在演唱时的恐慌、不安、声音走调、忘词等不良现象。积极的紧张则会引起演唱者的演唱欲望,提高演唱效果。与情绪控制一样,演唱者对紧张心理的调节同样不是一句简单的我不紧张就能自我安慰的。在演唱时,为了克服消极的紧张,演唱者需要对演唱的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舞台的环境进行反复、充分的适应,这样才能保证在演唱时游刃有余,即使偶尔的紧张,随着演唱的进行也会慢慢消失。
  三 声乐表演中的感性元素
  人们歌唱的最初目的是用于表达内心的情感,引起听者的共鸣。演唱者歌唱的目的是要用自己的歌声打动听众,引起共鸣。否则,异常平淡无奇的演唱不但无法打动听众,也无法打动自己。无论是歌者自我陶醉的情感宣泄,还是为鼓舞他人情绪的激情演绎,或是为了挣取报酬而进行的商业表演,歌者的演唱都是以震撼人们的心灵为表演目的的,当然这里的心灵可能是别人,也可能是自己。而为了打动别人或者自己,就需要演唱者不能单纯地依靠歌唱技巧,更需要在歌唱时投入自己的感情,也就是声乐表演中的感性元素。一个人情感的表达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个眼神;可以是一个动作;可以是一个表情;可以是一个语调;甚至可以是一种状态。因此,歌唱者在演唱一首作品前,需要认真研究歌曲的创作背景、表达内涵,甚至作者的经历,从而用感性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歌曲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演唱时,歌者要力求做到声之所出,情之所露,用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去感染听众,震感听众,让听众和表演者一起沉浸在声乐的美妙之中,这样才能达到表演者和听众的心灵交通,情感交融,才能共同演绎声乐的至境。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我的祖国》,其创作背景就是我国刚刚建国不久的朝鲜战争,若不是郭兰英对祖国和解放军志愿者的真挚热爱,是无法演唱出其流传至今的爱国热情的。一首饱含演唱者感情的歌曲,会让听者和歌者都感到满足,沉浸在对音乐的享受中,即使歌曲所表达的感情是悲伤的,人们在听过之后也会觉得舒畅和愉悦,如饮美酒,回味无穷。人们需要的是声情并茂的歌唱,这里的声就是指声乐表演中各种理性的演唱技巧,而情就是指声乐表演中的情感表达。下面本文将重点研究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理性与感性的控制。   四 声乐表演中理性与感性的控制
  歌唱并不仅仅是依靠嗓子把歌曲唱出来那么简单,而是一项涉及到全身所有部位的综合性运动。因此,表演者演唱时需要充分调动全身各个部位的积极性,使得歌唱的过程中所有部位的运动和谐、自然。而为了达到和谐和自然的状态,就需要演唱者在演唱时根据歌曲的风格和特点,对各个身体各个部位进行适当的控制,这种控制不仅包括表演中的理性控制还包括表演中的感性控制。通过控制,使得演唱者无论是在表演技巧上还是在表演感情上都达到最和谐的顶点,并且二者融为一体。下面本文将分别论述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理性控制与感性控制。
  1 声乐表演中的理性控制
  声乐表演中的理性控制一方面体现在对歌唱技巧的各种科学的、理性的控制,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通过科学的方式对表演过程中的情绪和心理通过科学、理性的方式对表演的过程进行驾驭。具体的说,歌唱者为了对声乐表演过程进行理性的控制,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演唱者要掌握科学的呼吸技巧。呼吸,不但是发声的基础,也是调节情绪的主要手段。从发声上来看,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和源头,为了使演唱流畅、自然,表演者需要做到呼吸深沉,但不能僵硬,而且气息要均匀,不能随意。这样,无论什么类型的歌曲,演唱者都能游刃有余,顺其自安。另外,科学的呼吸还可以缓解表演者紧张的心理。例如,人们所熟知的美声歌曲《今夜无人入睡》,为了达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恢弘的气势和沉静的气氛,演唱者需要运用合理的呼吸技巧,将演唱和呼吸融为一体。
  其次,演唱者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声带振动。声带振动是变化歌唱音调、音色的主要行为,所以更需要演唱者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而不仅仅是使劲喊声就大,轻声唱声就小那么简单。例如,我国戏曲中的每一个流派的唱腔都有其独特的发声技巧和完整的发声体系,所以演唱者需要认真学习,不断钻研。
  最后,演唱者要注意演唱时各个腔体的共鸣。正如前文所述,演唱不是一两个器官的简单运动,而是涉及全身各个部位的综合运动。从声音共鸣的角度来看,为了使得歌唱的声音更加浑厚、有力,需要在演唱时通过科学的方法形成头腔与胸腔的共鸣。这种共鸣混合的发声方法不仅增强了歌唱的力度,也减轻了嗓子的压力。
  经过多少代人的研究和发展,声乐已经成为一门系统化的科学。声乐表演者应该本着科学的态度认真学习、研究和发展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理性控制方法,推动这门科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2 声乐表演中的感性控制
  声乐表演的感性控制体现在对歌曲内涵的感性表达。正如前文所说,歌唱不仅仅是一个人把曲子唱出来那么简单,而是通过歌唱的过程实现表演者和听众之间心灵的交通与融合。每一首歌曲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内涵,而对歌曲思想内涵的表达就不是通过理性的歌唱技巧可以完成的,需要表演者对感情的投入。为了使得演唱更具感情色彩,也为了对声乐表演进行感性控制,歌唱者需要做好下面的工作。
  首先,歌唱者需要注意面部表情的运用。面部表情是反映一个人思想状态的主要因素,是表达情感的主要语言。人们可以通过对方五官的状态和动作来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为了使得演唱感情更加自然、真挚,演唱者的表情应该尽可能的自然、放松。目光有神、眉毛舒展、面带微笑,不需要夸张,只需要自然的流露。而随着歌曲的进行,表演者的表情应该随着主题的变化而自然变化,或喜悦、或哀伤,或激动、或沉静,这样观众才能与演唱者一起进入歌曲的角色,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其次,表演者需要注意身体语言的运用。肢体语言虽然不像面部表情那么直观地反映表演者的感情,但却是对表演者感情抒发力量的有效补充。例如,我们在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时,每个人的心情都会很激动,但单纯靠面部表情是无法表达出这种激动的,如果加上相应的肢体动作就可以将一个人的激动心情充分地展示出来。为了使得表演更加打动听众,演唱者应该将自己的肢体动作和歌唱融合在一起。动作既要清晰、到位,不拖泥带水,又要大方、得体,和谐、自然。
  最后,歌唱者需要注意身体姿态。和肢体语言不同,歌唱者的姿态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直观反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台风。一位优秀的歌唱者往舞台上一站,举手投足落落大方,给人以优雅的感觉,即使还未唱歌,也会使人感受到其强烈的气场。反之,一个蹩脚的演唱者站在台上抓耳挠腮,便如同一个跳梁小丑,让人不屑一顾。好的身体姿态,是演出成功的主要保证。演唱者的站姿应该是挺拔向上、张弛有度、自然而不僵硬、大方而不随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 结语
  声乐表演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以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既包含对唱法、唱功的科学、理性控制,也包含对感情、心理的感性表达。单纯强调其中一点忽视另一点都是无法实现完美的表演效果的。本文分析了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理性因素、感性因素以及如何在表演中合理的对两者进行控制,从实现两者在歌唱过程中的完美融合。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声乐表演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琴:《论声乐教学中“度”的把握》,《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 韩勋国:《试论想象在歌唱中的调控作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3] 高拂晓:《感性与理性之间——德国古典美学中的音乐美学之思》,《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 陈思:《声乐表演艺术中感性到理性的适度调控》,《广播歌选》,2009年第8期。
  [5] 韩勋国、庄虹子:《声乐技术心理调控与审美感受的哲理思辨》,《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作者简介:黄颖,男,1965—,江西宁都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工作单位:赣南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陕西省农业人口门诊医疗服务的需要和需求,并探讨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2 0 0 3年第3次国家卫生服务的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陕
科技评估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本文探讨了科技评估在医院科技方面的作用、应用范围、实施步骤和科技评估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魏晋时期是一个割据混战和政治腐朽黑暗的乱世,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魏晋士人群体性的特质更为突出,对政治的涉入更深。政治斗争的险恶与残酷使这一时期的土人们对儒家的人生价值取向产生一种普遍的幻灭感。同时,随着名教日益的繁琐化及谶纬化,儒家社会理想与现实政治组织的权力运作方式日益背道而驰,这也使得魏晋土人的儒家政治理想濒临破灭的边缘。于是,一批具有人格自主意识、不甘受礼教思想束缚的土人,便自然而然地转向了老庄学说,从道家那里寻求心灵的解脱与安顿。汉代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道家思想就此再度进入魏晋人的视野,在催生魏晋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