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旅融合不仅给旅游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而且还使文化传承有了拓展载体。对于蕴藏着历史信息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如何让其在文旅发展中彰显独特内涵已成为重要话题。以党家村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基因视角对该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载体中的文化基因符号进行提炼,构建党家村的文化基因谱系图,并从保育主体基因、植入附着基因和强化混合基因三方面得出文旅融合过程中党家村的传承路径,以期为该村未来文旅发展探索新思路。
关键词:文化基因;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历史文化名村;党家村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30-0148-04
引言
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延续的重要路径。2018年以来,特色文化与旅游的密切关系使“文旅融合”一词成为研究热点。文化基因是国家的身份标识和精神命脉,作为历史活文物、活标本的历史文化名村(鎮),是中华文化优秀基因的重要体现。党家村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被选入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在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该村历经了680多年的历史变迁,成为一座富有文化气息、村寨合一的优秀村落。然而,党家村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村落也面临着优秀文化“失忆”的风险,如何提炼古村落优势资源,在满足游客差异化需求的同时传承优秀文化基因;如何在文旅融合中寻求特色发展路径等都是古村落发展亟待探讨的问题。基于此,研究从文化基因视角入手,挖掘党家村蕴藏的特色文化,通过构建文化基因谱系图,从文化基因类型的三个方面为该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传承路径。
一、文化基因理论研究概述
(一)文化基因相关研究
1976年,理查德·道金斯在其畅销书籍《自私的基因》里首次提出了“文化基因”的概念,即文化传播与模仿的基本单位[1]。随着文化基因理论研究的推广,国内学者也将其应用到各学科领域。在概念解读方面,王东(2003)认为,“文化基因是决定文化系统传承与变化的基本因子、基本要素。”[2]在理论研究方面,李巍等(2020)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评价解析出青城古镇的11种文化基因,并提出了古镇的空间再生策略[3]。在文旅融合研究方面,学者致力于地区发展传承路径研究,如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高春平等(2020)梳理了山西黄河文化旅游资源,从强化顶层设计、创新非遗保护模式等方面为陕西黄河文化保护提出传承路径[4]。李梅(2020)提出,盐城应从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合方式等方面发展[5]。综上,文化基因理论的应用涉及人类学、城市规划学和旅游学等领域,但在旅游研究中,以文化基因为视角,探析文旅融合发展的传承路径研究还甚少。
(二)文化基因谱系图
为了探究文化基因的“繁衍”和遗传能力,需要解读文化里所蕴藏的遗传信息和配对组合方式,通过层层解析文化中的各个元素符号,提炼特色文化基因,为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优化、活化和传承做铺垫。文化基因谱系图通常按照物质文化基因和非物质文化基因来划分,其中物质文化基因有实体形态,包括美食文化、农耕文化等,非物质文化不具有实体形态,以精神形象和行为方式存在为主,包括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进行梳理可以保护文化基因的纯粹性,从而实现基因的延续传承。
二、党家村文化基因挖掘
(一)党家村文化旅游概况
党家村处于陕西省韩城市的东北部,由于地形低且像葫芦的形状,又名“党家屹崂”。该村四合院民居及其公共建筑已有680多年的历史,被国外专家称为“世界民居之瑰宝”。无论是古建筑、古村落还是民俗风情,该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凝结了乡村淳朴的人文情怀,不但拥有民居建筑、村落街道、历史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有传统工艺制造技术、民俗节庆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优秀文化的精髓。党家村也是构建基因谱系图,研究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的案例必选地。
(二)党家村文化基因谱系图的构建
通过全面梳理党家村文化旅游特色资源,对党家村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家训文化等进行深入剖析,对文化基因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方面进行层层解读,构建党家村文化基因谱系图如图1所示。
(三)党家村文化基因类型
党家村作为传统民居聚落的典型,除了明清四合院古建筑,还包括党家村宗祠、分银院、广场等公众场所,在识别党家村的文化基因类型时。本文依据刘沛林(2003)对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研究,将党家村文化基因分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基础基因三种类型[6]。
1.主体基因。党家村最具识别性的主体基因是建筑文化和家训文化。建筑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载体是四合院民居和公共建筑群落,无论是砖木结合的建筑材料还是砖雕、木雕、石雕相结合的建筑装饰,都代表了明清时期典型的四合院落和公共基础设施构造。家训文化的载体是随处而见的门楣题字及家训诗句,如“笃敬”“谦受益”“和气致祥”等,都体现了党家村村民谦恭谨慎、知行合一的教益思想。
2.附着基因。附着基因是主体基因的延伸,如党家村非物质文化中抬神楼、秧歌、耍狮子等民俗活动及面花工艺等;物质文化、军事文化中的建筑空间布局和防御设施方位选址等文化元素均属于附着基因,通过提炼附着基因中的文化符号能更好地实现党家村文旅融合发展中对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3.混合基因。党家村的混合基因主要是宗教姓氏文化和饮食农耕文化,这些文化虽不是党家村所特有的文化基因,但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混合基因的发扬有助于游客更好地感受党家村最本真的文化底蕴。
三、党家村文化基因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一)保育主体基因,守护文化根脉
在文旅融合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凸显地域文化的本质内涵,更要注重体现文化的旅游价值,而这些得以开展的前提是对党家村主体基因的保护和培育,这要求留住文化的鲜活根脉,强化党家村主体基因的核心地位。 1.修复建筑物及细部,保护村落整体环境。党家村作为明清古建筑特色村寨,四合院群落及公共建筑是主体文化基因衍生传承的重要载体,贯穿了党家村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但在发展过程中,有些建筑物细部有了一定程度的损坏,如颜色掉落、木材老化等。因此,建筑物作为承载文化基因的物质实体,在文旅融合中应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统一原则,以改善村落整体风貌。在建筑群落方面,应对出现损坏的建筑物及时修缮复原,给游客展现原汁原味的村落风貌;在旅游产品展示方面,应增设防护警示标牌、保护标语及防护栏,正确引导游客文明参观文物遗产。
2.梳理名言家训,做好系统整理保护工作。党家村的家训文化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四合院门庭院落或牌匾题字随处可见寓意深刻的家训名句,显现着历史文化名村的独特魅力。为传承家训文化,应做好收集整理工作,对家训及时装订入库统一收藏保护,避免珍贵家训的遗失。针对名言家训个人保护意识不强、收集整理工作量大等问题,可由政府牵头,开展专门的家训梳理保护工作。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多渠道的推廣宣传活动,科学合理地利用、发扬家训文化。
(二)植入附着基因,实现文化活化
党家村文化资源历史悠久,要大力挖掘名村潜能,寻找带有文化基因的载体,如能体现军事防御布局的建筑、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民俗节庆等。通过提炼附着基因中的文化符号,利用文化基因强大的自我复制和遗传特性,将附着基因植入古村的各个方面,使无形的文化融入旅游活动中,让资源中的文化基因活起来。
1.挖掘文化资源,提炼文旅IP元素,讲好“党家村故事”。党家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旅游发展的宝贵财富,它孕育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应当通过提炼最能代表党家村的符号基因,给游客讲好“党家村故事”。如提取四合院门庭家训家规作为IP元素,以党家村祖先各色人物勤俭持家、教化后代为主线讲好文化故事;以节孝碑为IP符号,以党伟烈的妻子牛孺人矢志守节为故事,弘扬旧社会妇女安守节操、孝顺父母的美德;开展书法练习学家训、学习家训文化大讲堂、参与陶艺制作等趣味活动;举办喜闻乐见的民俗特色活动,如:民居内的传统婚俗、花馍馆的民间艺人现场指导制作花馍等互动体验项目;举办行鼓表演、“唱秧歌”、抛绣球等“五花八门”的文艺表演活动,打造属于党家村的文旅IP,让其成为游客的必选打卡地。
2.提升文化遗产解说系统,激活文化遗存。完备的解说系统不但有助于传承党家村的文化基因,而且能带给游客一次有价值的旅游经历。目前,党家村的解说主要以导游口头讲解为主,忽视了利用多种解说和展示方式让游客心领神会、真正读懂文化遗产所传递的历史信息和教化作用。党家村应完善解说体系,一方面在道路交通指引、接待设施符号、资源展示解说、辅助解说等方面增加解说供给;另一方面应通过讲解交流培训,提高人工讲解的解说技巧,让文物走近游客,揭秘遗产之美。如在讲解服务过程中可以嵌入特色方言或文物背后的传说故事,聆听家训家风和“避尘珠”的传说、体会村址选择蕴含的风水理论,让服务更有魅力。同时,解说展示系统应注重教育、服务和保护的功能,使游客在体验之时意识到要担负起宝贵遗产的传承大任。
3.培育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升级名村传统业态。党家村山环水绕,犹如世外桃源,拥有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优势资源,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业一直是其支柱产业。党家村应以300多户民居和相应的配套建筑为载体,利用本村特色文化基因,通过“文化+旅游”融合的方式,在景区外以党家村特色文化为基础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通过植入参与性强的业态(如土布和花馍手工艺作坊、刺绣和花椒酸奶制作展示区、家训及门楣题字书写与展销区等),用新业态带动名村传统业态改造升级,实现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的价值共创,达到乡村振兴和旅游脱贫的目的。
(三)强化混合基因,推动文化传承
党家村混合基因伴随历史发展而不断融合,其中宗教仪式、姓氏族谱、特色饮食等都是每一个时代村落生产生活的载体。通过挖掘混合基因中的历史文化要素,让文化给旅游“添味”,实现文旅价值共创,筑牢文化传承根基。
1.开展研学旅游,凸显旅游的实践意义和教化作用。研学旅游是将旅游体验和实践教学相统一的特殊旅游方式,它注重寓教于乐、知行合一,使文化浸润于旅游的全过程。党家村的姓氏宗祠、民风家训等蕴藏着优秀的文化基因,通过研学旅游可以继续弘扬中华优秀的文化精华,树立文化自信。目前党家村已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等教育基地,后期景区应和学校开展合作,精心组织实践游活动,使研学旅游激活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传承共享。
2.借助风味小吃,让美食为文旅增添“味道”。受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党家村的饮食是典型的北方饮食风格,即以面食打造系列美食。党家村可围绕特色饮食,如蒸食花馍、羊肉饸饹等,打造名村美食节日;通过开展蒸食面花手工展,讲述面花中注重人际关系,讲究礼尚往来的文化内涵,并且面花保留着浓厚的原始文化痕迹,让游客在品味美食小吃的同时参与面花制作的全过程,助推美食工艺传承。
结语
文化基因是促进党家村家族团结、民风淳朴的持久力量,它的复制能力和遗传特性使该村近七百年的历史文化得以保留,而文旅融合的发展能进一步让其优秀文化传承延续。本研究利用文化基因理论,结合实地调研材料,对党家村文化基因进行识别、梳理,提出文旅融合发展中党家村的传承路径,以期为党家村未来发展提供借鉴。研究发现,通过提取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载体中的文化基因,得出党家村共存在建筑文化、家训文化、姓氏文化等八种文化基因;根据文化基因类型从保育主体基因、植入附着基因和强化混合基因三方面得出文旅融合过程中党家村的传承路径。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波拉克.解读基因:来自DNA的信息[M].杨玉玲,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2] 王东.中华文明的五次辉煌与文化基因中的五大核心理念[J].河北学刊,2003,(5):130-134. [3] 李巍,郭文强,韩佩杰.文化基因视角下的历史空间挖掘与再生——以甘肃省青城古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0,(2):257-263.
[4]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高春平.山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文旅融合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0,(7):106-115.
[5] 李梅.盐城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15-19.
[6] 刘沛林.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8.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enes
——Taking Dangjia Village in Shaanxi as an Example
SONG Yun-xia,XI Yue-ting
(Chang’an University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an 710054,China)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not only injects new vitality into tourism development,but also provides an expansion carrier for cultural heritage.For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genes with historical information,how to make them show the unique connotation of 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Taking Dangjia Villa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enes,the cultural gene symbols in the material cultur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carriers of Dangjia Village are refined,and the cultural gene pedigree diagram of Dangjia Village is constructed,trying to protect the main gene,implant attached genes and strengthe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mixed genes,the inheritance path of Dangjia Village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s obtained,and new ideas are explored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 the village.
Key words:cultural genes;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development path;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dangjia village
[責任编辑 百 合]
关键词:文化基因;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历史文化名村;党家村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30-0148-04
引言
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延续的重要路径。2018年以来,特色文化与旅游的密切关系使“文旅融合”一词成为研究热点。文化基因是国家的身份标识和精神命脉,作为历史活文物、活标本的历史文化名村(鎮),是中华文化优秀基因的重要体现。党家村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被选入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在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该村历经了680多年的历史变迁,成为一座富有文化气息、村寨合一的优秀村落。然而,党家村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村落也面临着优秀文化“失忆”的风险,如何提炼古村落优势资源,在满足游客差异化需求的同时传承优秀文化基因;如何在文旅融合中寻求特色发展路径等都是古村落发展亟待探讨的问题。基于此,研究从文化基因视角入手,挖掘党家村蕴藏的特色文化,通过构建文化基因谱系图,从文化基因类型的三个方面为该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传承路径。
一、文化基因理论研究概述
(一)文化基因相关研究
1976年,理查德·道金斯在其畅销书籍《自私的基因》里首次提出了“文化基因”的概念,即文化传播与模仿的基本单位[1]。随着文化基因理论研究的推广,国内学者也将其应用到各学科领域。在概念解读方面,王东(2003)认为,“文化基因是决定文化系统传承与变化的基本因子、基本要素。”[2]在理论研究方面,李巍等(2020)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评价解析出青城古镇的11种文化基因,并提出了古镇的空间再生策略[3]。在文旅融合研究方面,学者致力于地区发展传承路径研究,如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高春平等(2020)梳理了山西黄河文化旅游资源,从强化顶层设计、创新非遗保护模式等方面为陕西黄河文化保护提出传承路径[4]。李梅(2020)提出,盐城应从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合方式等方面发展[5]。综上,文化基因理论的应用涉及人类学、城市规划学和旅游学等领域,但在旅游研究中,以文化基因为视角,探析文旅融合发展的传承路径研究还甚少。
(二)文化基因谱系图
为了探究文化基因的“繁衍”和遗传能力,需要解读文化里所蕴藏的遗传信息和配对组合方式,通过层层解析文化中的各个元素符号,提炼特色文化基因,为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优化、活化和传承做铺垫。文化基因谱系图通常按照物质文化基因和非物质文化基因来划分,其中物质文化基因有实体形态,包括美食文化、农耕文化等,非物质文化不具有实体形态,以精神形象和行为方式存在为主,包括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进行梳理可以保护文化基因的纯粹性,从而实现基因的延续传承。
二、党家村文化基因挖掘
(一)党家村文化旅游概况
党家村处于陕西省韩城市的东北部,由于地形低且像葫芦的形状,又名“党家屹崂”。该村四合院民居及其公共建筑已有680多年的历史,被国外专家称为“世界民居之瑰宝”。无论是古建筑、古村落还是民俗风情,该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凝结了乡村淳朴的人文情怀,不但拥有民居建筑、村落街道、历史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有传统工艺制造技术、民俗节庆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优秀文化的精髓。党家村也是构建基因谱系图,研究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的案例必选地。
(二)党家村文化基因谱系图的构建
通过全面梳理党家村文化旅游特色资源,对党家村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家训文化等进行深入剖析,对文化基因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方面进行层层解读,构建党家村文化基因谱系图如图1所示。
(三)党家村文化基因类型
党家村作为传统民居聚落的典型,除了明清四合院古建筑,还包括党家村宗祠、分银院、广场等公众场所,在识别党家村的文化基因类型时。本文依据刘沛林(2003)对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研究,将党家村文化基因分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基础基因三种类型[6]。
1.主体基因。党家村最具识别性的主体基因是建筑文化和家训文化。建筑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载体是四合院民居和公共建筑群落,无论是砖木结合的建筑材料还是砖雕、木雕、石雕相结合的建筑装饰,都代表了明清时期典型的四合院落和公共基础设施构造。家训文化的载体是随处而见的门楣题字及家训诗句,如“笃敬”“谦受益”“和气致祥”等,都体现了党家村村民谦恭谨慎、知行合一的教益思想。
2.附着基因。附着基因是主体基因的延伸,如党家村非物质文化中抬神楼、秧歌、耍狮子等民俗活动及面花工艺等;物质文化、军事文化中的建筑空间布局和防御设施方位选址等文化元素均属于附着基因,通过提炼附着基因中的文化符号能更好地实现党家村文旅融合发展中对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3.混合基因。党家村的混合基因主要是宗教姓氏文化和饮食农耕文化,这些文化虽不是党家村所特有的文化基因,但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混合基因的发扬有助于游客更好地感受党家村最本真的文化底蕴。
三、党家村文化基因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一)保育主体基因,守护文化根脉
在文旅融合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凸显地域文化的本质内涵,更要注重体现文化的旅游价值,而这些得以开展的前提是对党家村主体基因的保护和培育,这要求留住文化的鲜活根脉,强化党家村主体基因的核心地位。 1.修复建筑物及细部,保护村落整体环境。党家村作为明清古建筑特色村寨,四合院群落及公共建筑是主体文化基因衍生传承的重要载体,贯穿了党家村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但在发展过程中,有些建筑物细部有了一定程度的损坏,如颜色掉落、木材老化等。因此,建筑物作为承载文化基因的物质实体,在文旅融合中应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统一原则,以改善村落整体风貌。在建筑群落方面,应对出现损坏的建筑物及时修缮复原,给游客展现原汁原味的村落风貌;在旅游产品展示方面,应增设防护警示标牌、保护标语及防护栏,正确引导游客文明参观文物遗产。
2.梳理名言家训,做好系统整理保护工作。党家村的家训文化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四合院门庭院落或牌匾题字随处可见寓意深刻的家训名句,显现着历史文化名村的独特魅力。为传承家训文化,应做好收集整理工作,对家训及时装订入库统一收藏保护,避免珍贵家训的遗失。针对名言家训个人保护意识不强、收集整理工作量大等问题,可由政府牵头,开展专门的家训梳理保护工作。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多渠道的推廣宣传活动,科学合理地利用、发扬家训文化。
(二)植入附着基因,实现文化活化
党家村文化资源历史悠久,要大力挖掘名村潜能,寻找带有文化基因的载体,如能体现军事防御布局的建筑、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民俗节庆等。通过提炼附着基因中的文化符号,利用文化基因强大的自我复制和遗传特性,将附着基因植入古村的各个方面,使无形的文化融入旅游活动中,让资源中的文化基因活起来。
1.挖掘文化资源,提炼文旅IP元素,讲好“党家村故事”。党家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旅游发展的宝贵财富,它孕育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应当通过提炼最能代表党家村的符号基因,给游客讲好“党家村故事”。如提取四合院门庭家训家规作为IP元素,以党家村祖先各色人物勤俭持家、教化后代为主线讲好文化故事;以节孝碑为IP符号,以党伟烈的妻子牛孺人矢志守节为故事,弘扬旧社会妇女安守节操、孝顺父母的美德;开展书法练习学家训、学习家训文化大讲堂、参与陶艺制作等趣味活动;举办喜闻乐见的民俗特色活动,如:民居内的传统婚俗、花馍馆的民间艺人现场指导制作花馍等互动体验项目;举办行鼓表演、“唱秧歌”、抛绣球等“五花八门”的文艺表演活动,打造属于党家村的文旅IP,让其成为游客的必选打卡地。
2.提升文化遗产解说系统,激活文化遗存。完备的解说系统不但有助于传承党家村的文化基因,而且能带给游客一次有价值的旅游经历。目前,党家村的解说主要以导游口头讲解为主,忽视了利用多种解说和展示方式让游客心领神会、真正读懂文化遗产所传递的历史信息和教化作用。党家村应完善解说体系,一方面在道路交通指引、接待设施符号、资源展示解说、辅助解说等方面增加解说供给;另一方面应通过讲解交流培训,提高人工讲解的解说技巧,让文物走近游客,揭秘遗产之美。如在讲解服务过程中可以嵌入特色方言或文物背后的传说故事,聆听家训家风和“避尘珠”的传说、体会村址选择蕴含的风水理论,让服务更有魅力。同时,解说展示系统应注重教育、服务和保护的功能,使游客在体验之时意识到要担负起宝贵遗产的传承大任。
3.培育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升级名村传统业态。党家村山环水绕,犹如世外桃源,拥有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优势资源,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业一直是其支柱产业。党家村应以300多户民居和相应的配套建筑为载体,利用本村特色文化基因,通过“文化+旅游”融合的方式,在景区外以党家村特色文化为基础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通过植入参与性强的业态(如土布和花馍手工艺作坊、刺绣和花椒酸奶制作展示区、家训及门楣题字书写与展销区等),用新业态带动名村传统业态改造升级,实现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的价值共创,达到乡村振兴和旅游脱贫的目的。
(三)强化混合基因,推动文化传承
党家村混合基因伴随历史发展而不断融合,其中宗教仪式、姓氏族谱、特色饮食等都是每一个时代村落生产生活的载体。通过挖掘混合基因中的历史文化要素,让文化给旅游“添味”,实现文旅价值共创,筑牢文化传承根基。
1.开展研学旅游,凸显旅游的实践意义和教化作用。研学旅游是将旅游体验和实践教学相统一的特殊旅游方式,它注重寓教于乐、知行合一,使文化浸润于旅游的全过程。党家村的姓氏宗祠、民风家训等蕴藏着优秀的文化基因,通过研学旅游可以继续弘扬中华优秀的文化精华,树立文化自信。目前党家村已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等教育基地,后期景区应和学校开展合作,精心组织实践游活动,使研学旅游激活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传承共享。
2.借助风味小吃,让美食为文旅增添“味道”。受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党家村的饮食是典型的北方饮食风格,即以面食打造系列美食。党家村可围绕特色饮食,如蒸食花馍、羊肉饸饹等,打造名村美食节日;通过开展蒸食面花手工展,讲述面花中注重人际关系,讲究礼尚往来的文化内涵,并且面花保留着浓厚的原始文化痕迹,让游客在品味美食小吃的同时参与面花制作的全过程,助推美食工艺传承。
结语
文化基因是促进党家村家族团结、民风淳朴的持久力量,它的复制能力和遗传特性使该村近七百年的历史文化得以保留,而文旅融合的发展能进一步让其优秀文化传承延续。本研究利用文化基因理论,结合实地调研材料,对党家村文化基因进行识别、梳理,提出文旅融合发展中党家村的传承路径,以期为党家村未来发展提供借鉴。研究发现,通过提取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载体中的文化基因,得出党家村共存在建筑文化、家训文化、姓氏文化等八种文化基因;根据文化基因类型从保育主体基因、植入附着基因和强化混合基因三方面得出文旅融合过程中党家村的传承路径。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波拉克.解读基因:来自DNA的信息[M].杨玉玲,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2] 王东.中华文明的五次辉煌与文化基因中的五大核心理念[J].河北学刊,2003,(5):130-134. [3] 李巍,郭文强,韩佩杰.文化基因视角下的历史空间挖掘与再生——以甘肃省青城古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0,(2):257-263.
[4]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高春平.山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文旅融合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0,(7):106-115.
[5] 李梅.盐城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15-19.
[6] 刘沛林.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8.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enes
——Taking Dangjia Village in Shaanxi as an Example
SONG Yun-xia,XI Yue-ting
(Chang’an University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an 710054,China)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not only injects new vitality into tourism development,but also provides an expansion carrier for cultural heritage.For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genes with historical information,how to make them show the unique connotation of 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Taking Dangjia Villa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enes,the cultural gene symbols in the material cultur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carriers of Dangjia Village are refined,and the cultural gene pedigree diagram of Dangjia Village is constructed,trying to protect the main gene,implant attached genes and strengthe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mixed genes,the inheritance path of Dangjia Village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s obtained,and new ideas are explored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 the village.
Key words:cultural genes;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development path;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dangjia village
[責任编辑 百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