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素质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寻找、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依靠信息素质,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交流、探究。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加强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扬州市出台了《计算机上机操作考查内容和办法》。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如下策略:
一、以情感来激趣
小学生的信息能力体现在他们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和应用上,必须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训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人机交流时有愉悦、亲切的感觉。如教学“画图”一节内容时,我将一幅含有Windows徽标的图画作品切割成四块,并打乱顺序,将切割后的作品保存为“拼图游戏”,再利用联想的“传奇”教学网软件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打开这个文件,然后进行拼接、还原、另存为等操作,看谁拼得又快又准又漂亮。我一声令下,学生个个兴高采烈、乐此不疲,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游戏”环境中学会了打开文件、选中、移动、透明、另存为等操作。
二、以动手来实践
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比传统课程更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教师要让全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多视角观察和多方位探讨,进而形成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这些能力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文化后在学习实践中的表现,是信息素质形成的标志。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化为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质。如四年级学生在学完《黄山松》这篇课文后,在上信息课时,我让他们上网查找有关“黄山松”的文字、图片资料。我首先讲解上网搜索资料的方法,怎样输入网址打开需要的网站、怎样取关键字、如何输入关键字、如何取舍搜索到的相关内容,并向学生介绍“百度”、GOOGLE等网站的强大搜索功能。在此基础上,学生利用网络找到了丰富多彩的、五花八门的资料,兴奋不已,通过查看相关内容,加深了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团结协作,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与文化课相结合
现代教育需要学生有良好的信息素质,而良好的信息素质的形成需要其他学科知识做基础,离开其他学科基础的知识,信息素质的形成只会是空谈。反过来,信息素质在学生各科学习中和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它慢慢地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是工具,学生必须先会使用。一年级学生学习计算机比较困难,原因是他们的学科基础知识较差,汉语拼音还没有学习完整,怎么会认识ABC,怎么会使用键盘?他们只能学习操纵鼠标,学习“画图”。整个小学阶段英语基础较差,如果这时盲目地教学生学习“编程”、DOS命令等,将会非常困难。就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样,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会促进其他学科知识的进步,如上所述的“黄山松”就是很好的例证。
四、以科学评价来激励
小学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小学生进行技能评价时不能采用单纯的量化形式,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上机练习之后,可以让学生总结自己是怎么做的,用了哪些方法做的,评一评哪种方法最简单、效率最高。作品完成之后,可让学生评一评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的作品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完善与提高。除了让学生自评以外,还可以采用小组评价、组间互评和全班点评等方式。在对学生运用信息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情感、习惯方面的评价。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性,评价学生时,坚持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之,对于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及人力物力。扬州市教育局出台的《计算机上机操作考查内容和办法》为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提供了考评基础,为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指明了方向。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的增大,信息渠道的拓宽,信息技术课必须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如此才能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质。
一、以情感来激趣
小学生的信息能力体现在他们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和应用上,必须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训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人机交流时有愉悦、亲切的感觉。如教学“画图”一节内容时,我将一幅含有Windows徽标的图画作品切割成四块,并打乱顺序,将切割后的作品保存为“拼图游戏”,再利用联想的“传奇”教学网软件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打开这个文件,然后进行拼接、还原、另存为等操作,看谁拼得又快又准又漂亮。我一声令下,学生个个兴高采烈、乐此不疲,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游戏”环境中学会了打开文件、选中、移动、透明、另存为等操作。
二、以动手来实践
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比传统课程更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教师要让全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多视角观察和多方位探讨,进而形成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这些能力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文化后在学习实践中的表现,是信息素质形成的标志。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化为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质。如四年级学生在学完《黄山松》这篇课文后,在上信息课时,我让他们上网查找有关“黄山松”的文字、图片资料。我首先讲解上网搜索资料的方法,怎样输入网址打开需要的网站、怎样取关键字、如何输入关键字、如何取舍搜索到的相关内容,并向学生介绍“百度”、GOOGLE等网站的强大搜索功能。在此基础上,学生利用网络找到了丰富多彩的、五花八门的资料,兴奋不已,通过查看相关内容,加深了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团结协作,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与文化课相结合
现代教育需要学生有良好的信息素质,而良好的信息素质的形成需要其他学科知识做基础,离开其他学科基础的知识,信息素质的形成只会是空谈。反过来,信息素质在学生各科学习中和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它慢慢地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是工具,学生必须先会使用。一年级学生学习计算机比较困难,原因是他们的学科基础知识较差,汉语拼音还没有学习完整,怎么会认识ABC,怎么会使用键盘?他们只能学习操纵鼠标,学习“画图”。整个小学阶段英语基础较差,如果这时盲目地教学生学习“编程”、DOS命令等,将会非常困难。就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样,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会促进其他学科知识的进步,如上所述的“黄山松”就是很好的例证。
四、以科学评价来激励
小学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小学生进行技能评价时不能采用单纯的量化形式,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上机练习之后,可以让学生总结自己是怎么做的,用了哪些方法做的,评一评哪种方法最简单、效率最高。作品完成之后,可让学生评一评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的作品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完善与提高。除了让学生自评以外,还可以采用小组评价、组间互评和全班点评等方式。在对学生运用信息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情感、习惯方面的评价。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性,评价学生时,坚持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之,对于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及人力物力。扬州市教育局出台的《计算机上机操作考查内容和办法》为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提供了考评基础,为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指明了方向。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的增大,信息渠道的拓宽,信息技术课必须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如此才能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