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与躁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r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家哲学,首先是“躁”或者说“动”的哲学。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按照这个观点,“动”或者“躁”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道家哲学承认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所以才有“反者道之动”这样高度抽象而精确的命题。事实上,当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时候,他实际上也是在坦承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呀!
  但是,老子又强调,“致虚极,守静笃”,并且明确指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按照老子的思想,静统帅躁,这是没有问题的。庄子在《缮性》中言:“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深根宁极”四字,可谓对“静”最佳诠释。
  苏东坡被贬黄州,月夜泛舟赤壁之下,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他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这个感悟是老子式的。他看到了物质世界变动不居的特性,所以才会在遭遇人生重大变故(“乌台诗案”)的关口,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这种调整,个人的感觉,是老子“静为躁君”这一思想的一次成功运用。外在物质生活是变动不居的,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就是外在物质生活的“躁”的集中体现。但是,苏东坡的伟大,是用内心的“静”来制外在的“躁”,强调“静为躁君”,这就是他接下来说的后半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从“躁”的观念看,“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从“静”的观念看,河流永远是河流,不会消失。就这个意义言,“静为躁君”,微观物质世界虽然一刻不停地在变动,但宏观物质世界却永恒存在。苏东坡感悟到了这一点,活着的信心也就更足了。所谓“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这种坦然自信心态的表现。
  “以静制动”因此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非常高妙的人生哲学。当老子将“重为轻根”与“静为躁君”并置时,我感觉,在老子的想法里,“静”是重的,“躁”是轻的,所以“静”才能胜“躁”,才能統帅“躁”。中国文化非常注重一个人的“静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是清代三朝帝师翁同龢的一副对联。“静气”就是一种沉稳劲健之气,与一个人的“躁气”也就是虚浮之气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说,“静为躁君”,就是要消除人的“躁气”,锤炼人的“静气”。“躁气”就像天上的云,轻飘飘的,没有分量,所以有躁气的人在做人上就没有根蒂,老子因此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君”是什么?“静气”。人失掉了“君”,做事做人就没有定准,恣意妄为,无逻辑可言,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因此老子在第四十五章接着说:“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今天的中国社会,因为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一个剧烈的转型期,各种思潮冲突尖锐,表现在人心上,就是“躁”得厉害。“躁”有其好处,那就是古人说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最怕的是一潭死水,一个声音。正因为有各种思潮的交流碰撞,才会有真理的火花闪现。所以,当代社会,不怕“躁”,但是需要用“静”来统帅“躁”,遏制“躁”的负面影响。这个“静”,个人以为,不是墨家的“尚同”,而是儒家的“和而不同”。承认每个人生命的独立价值,允许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想法,无论那想法是成熟的还是不成熟的,而又在法律的框架内和平共享身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彼此和谐相处。这就是“和而不同”,这就是“静”的最高境界。
  事实上,当我们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魏晋人对个体生命独立性的尊重。王羲之在文中写道:“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你可以选择“静”的人生,我可以选择“躁”,这里面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同样可以获得人生的快乐。魏晋人不愿将人生圈定在一个固定的狭窄的圈子里,他们希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不受羁绊的,这种想法是多么好。虽然我们肯定老子的“静为躁君”,肯定人的内心的静气,肯定人心应该有的那份沉稳厚重,但是,在人的外部生活中,我们并不提倡“槁木死灰”。我们希望人的外部生活是活跃的,丰富的,富有变化的。所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应该是我们的一种自觉的追求。我们羡慕西方文化的冒险精神,许多科学上地理上的大发现,都源于这种冒险精神,源于外在生活的“躁”,源于对运动的天然爱好,我们中国人同样可以做到。所以,外在的物质生活无妨“躁”一点,多在外面走走看看,多体验;内在的精神生活无妨“静”一些,少点对名利的贪欲,多点对生命本质和尊严的体悟和尊重。这样一来,既做到“静噪结合”,又做到“静噪有别”“以静制躁”,真正如苏轼所言:“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以动衬静,那静是何等恢弘而博大?
  按照孔子的说法,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静噪岂可偏废?乃自制对联一副,以为结束:
  静噪本一体,唇亡则齿寒。
  (编辑 之之)
其他文献
鲁迅曾遭遇过“假鲁迅”,对冒自己之名四处招摇之人,也不过是登个启事,澄清一下就算了。这种倒霉事儿,不仅鲁迅,京剧大师梅兰芳也曾碰到。  抗战爆发后,梅兰芳为明志而告别舞台。有段时间,梅兰芳的日子还挺落魄的。以往,在舞台上,梅兰芳赚了个盆满钵满,达官贵人一郑千金,也是常有的事儿。但对梅兰芳来说,赚得多,花得也多,钱往往是左手进,右手出。所以,阔别舞台后,生活一度陷入了困境。有时,甚至不得不跑当铺,解
中国人精神的崇高境界,关键在一个“和”字,用孔子的话说,那即是“和而不同”。“不同”,是尊重生命个体的差异性;“和”,是强调生命整体的和谐平衡。中国人遇事不走极端,追求精神的平和冲淡,不偏不倚,这使得中国人不具攻击性,有一种和平的性格。这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性格,对人类和平做出过极大的贡献。  我们读诸子散文,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一主张,必有一相对的主张与之对峙。这种对峙,我将其视为一种纠偏,正因为
曾国藩向来清廉节俭,不贪权亦不贪钱,尤反行贿受贿的不良作风。  李鸿章新任官职时,曾请老师曾国藩一家去他府上吃饭,全家上下都非常高兴,可没过多久,曾国藩的两位女儿为争一条“新”裤子打了起来。两姐妹出门就靠这一条新衣撑点门面。姐姐说这条裤子是去年去伯母家,伯母看她衣裳破旧为她买的。小女儿争抢不过姐姐,在一旁泣不成声。曾国藩弯下身安慰小女儿:“宝贝,别哭,爸爸明年连任当官的话,再攒些钱给你们各买两大件
我们总在寻找,寻找一处能让我们的心安然下来的宁静之地,远离都市的繁华,远离纷扰的尘世,远离人间的烟火。总以为住在山上就能享受山的清净,住在云里,就能享受云的自由,住在树上就能享受树的清凉,殊不知真正的安宁跟你所处之地无关,而是内心保持的宁静,是采菊东篱下的那份悠然,是梦里遇见花开的欣喜。  真正的宁静不是来自于周围,而是来自于内心,心若宁静,便是最美好的时光。所以,静到深处,便是美到深处。  人来
我敬畏那些能走远路的人。  古代的文人,年轻时都会壮游天下。李白仗剑远游,据说还曾经杀过人,那就是做过剑侠的人了,难怪他的诗歌有一股逼人的豪气。杜甫的诗歌虽然沉郁顿挫,但一点也不萎靡,一个整天唉声叹气的人,却也可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杜甫就是这样的人。他年轻时壮游泰山,写了篇《望岳》,其中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胸襟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行话说“人脉就是钱脉”,于是很多人想通过社交找人脉、找资源,或者想通过社交跻身名流圈,找到“贵人”,从而一跃而上,一飞冲天。  刘威麟当初也有这种想法,他曾经广结善缘、广交朋友,非常积极地去认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不停地参加各种活动、交换名片,后来有了几千张名片,手机也备了四部,每天电话不停地响,电话簿好几千个联络人,每逢过年过节短信收不完,他自我感觉良好,感觉自己事业做大了。当他真的要出来创业
当前,我们已身处信息社会,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每位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作为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我们学校完善的硬件设施为教师拓展教学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基于这些因素,学校循着“实实在在搞培训,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原则,携全体教师一路探求,踏上了“网络化校本教研”之路。    “网络化校本教研”举措之一:教学常规管理重“四化”    1 校园信息公
希尔顿是美国旅馆业巨头,被人們称为旅店帝王。他1887年出生于新墨西哥一个荒凉的小镇上,由于家里有8个子女,父母为了养家糊口,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但全家人的日子仍然过得十分拮据。    希尔顿作为家里的第二个孩子,目睹了父母的辛苦,很早就特别懂事。年幼的他不仅主动承担了很多家务,还想方设法打零工赚钱,邻居们都很喜欢这个勤奋的孩子,有时会把一些除草之类的杂活儿,特意留给他来做。  有一天,邻居约翰遇
割稻时给蜈蚣咬了一口,疼痛感像一条穿上針的线,直冲心脏而来,半臂立即麻痹,大惊且惶恐。邻田的乡亲闻声赶来,随手捋了一棵马齿苋,随手捏烂了,将其汁液并碎末给我敷上。我读金庸古龙不少,一般情况下,中了五毒之一,没有解药必死无疑。我有点怀疑他的“随意”,他也看懂了我的表情,笑道:“我打菜籽时,一天给咬了三次,敷都没敷。”  他点上一支烟,喷出一口,指指旁边说:“这是鱼腥草,也可以解毒;那边的那个你认识吧
从小到大,我都不是一个叫人省心的孩子。读书的时候,成绩一塌糊涂,三番五次扬言不读了,对于这个原则性的问题,父亲并没有因为我的任性而妥协。每一次去学校看我,他都会偷偷地塞一点钱给我,给我买喜欢的书,给我买好吃的,给我买新衣服,我知道他是用另外一种方式鼓励我,不可以停下来。那时候,家里并不富裕,父亲对自己很苛刻,对我却很慷慨。  工作的时候,一个人在异乡,无依无靠的那种漂泊感,让我内心生出凄凉和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