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解题意识,改善思维品质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善于解题.” 学生的解题意识优化和解题品质的培养非一朝一日之事,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在平时解题教学活动中不能急功近利,要有长远眼光,真正让学生通过高中的数学学习,能获得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素养,满足他们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这才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优化;解题意识;改善;思维品质
  案例 已知函数f(x)=lg(x 1),g(x)=2lg(2x t).如果x∈[0,1]时,f(x)≤g(x)恒成立,求参数t的取值范围?
  学生解法:∵lg(x 1)≤2lg(2x t)对x∈[0,1]恒成立,
  ∴x 1≤(2x t)2 对 x∈[0,1]恒成立.
  即4x2 (4t-1)x (t2-1)≥0对x∈[0,1]恒成立.
  记h(x)=4x2 (4t-1)x (t2-1),x∈[0,1].
  ①当1-4t8≥1即t≤-74时,
  h(x)min=h(1)=t2 4t 2≥0.
  ∴t≤-2-2或t≥-2 2.
  又∵t≤-74,∴t≤-2-2.
  ②当0<1-4t8<1即-74  h(x)min=h1-4t8=16(t2-1)-(4t-1)216≥0.
  ∴t≥178.又∵-74  ∴t∈.
  ③当1-4t8≤0即t≥14时,
  h(x)min=h(0)=t2-1≥0,
  ∴t≤-1或t≥1.
  又∵t≥14,∴t≥1.
  综上:t≤-2-2或t≥1.
  这种解法错误的原因:
  ①条件的不等价转换
  lg(x 1)≤2lg(2x t)对x∈[0,1]恒成立与x 1≤(2x t)2 对 x∈[0,1]恒成立不等价.
  事实上lg(x 1)≤2lg(2x t)对x∈[0,1]恒成立.
  x 1>0,2x t>0,x 1≤(2x t)2对x∈[0,1]恒成立,
  即2x t>0,x 1≥(2x t)2对x∈[0,1]恒成立.
  由2x t>0对x∈[0,1]恒成立可得t≥0,再结合t≤-2-2或t≥1可得t≥1.
  ② 设计的解题思路繁琐,分类讨论多,运算量太大,很容易出错.
  事实上:由x∈[0,1]可知,lg(x 1)≤2lg(2x t)lgx 1≤lg(2x t)
  2x t>0x 1≤2x tx 1≤2x t对x∈[0,1]恒成立.
  ∴t≥x 1-2x对x∈[0,1]恒成立.
  令u=x 1,x∈[0,1],∴u∈1,2,x=u2-1.
  ∴y=-2u2 u 2,u∈1,2.
  ∴ymax=1.
  ∴t≥1.
  两种思路的差别是对于系数2的处理,学生的解法把2放到真数2x t上,问题变成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而且不可以分离参数,必须分类讨论;第二种解法把2放到真数x 1上,参数t可以分离出来,回避了分类讨论,运算量小,正确率高.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善于解题.”可见解题是数学的核心.目前高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现状是:侧重于现成的知识、结论、技巧、方法的训练,侧重于题海战术,机械模仿,忽视了学生解题意识和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因此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道题讲了多遍,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可一做就错.那么怎样优化学生的解题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呢?
  (1)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正确的知识网络.
  高中数学内容多,题型多,任务重,高考压力大,老师在课堂上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解题模仿训练上,而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往往一带而过,学生对这些知识点一知半解,在解题的时候,出现了乱套乱用现象.比如函数的单调区间为什么绝大部分情况下不可以用“∪”,很多同学只强迫性的记住了老师的结论,一直到高三毕业都搞不清楚所以然.再比如函数的零点存在定理,很多同学一直把它的逆命题当真命题用,最常见的错误如:
  已知f(x)=x2-2x-3-a在-1,2上存在零点,求a的取值范围.
  学生:f(-1)f(2)<0-3  (2)让学生突破数学直觉思维定式的障碍,引导学生对条件的多元化处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俗话说,一句话可以把人说笑了,也可以把人说哭了.这是说话的技巧.解题也是如此.同样的条件在不同的背景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产生不同的效应.文章开头的案例对2的处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再比如对三角函数图像的对称轴的处理,方法也很灵活.
  例如:命题“f(x)=4sin2x π3的图像关于直线x=-π6对称”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方法一:令2x π3=kπ π2,k∈Z可得x=kπ2 π12,k∈Z,令kπ2 π12=π6得k=16Z,∴f(x)的图像不关于x=-π6对称.
  方法二:利用对称轴的特征:函数在对称轴处取得最值.
  f-π6=4sin2×-π6 π3=0,∴x=-π6不是函數图像的对称轴.
  变式:函数f(x)=asinx cosx的图像关于直线x=π6对称,求a的值.
  本题用方法一和方法二都比较繁琐,学生解题正确率不高.如果把图像的轴对称转移到图像上点的对称,问题就变得方便得多了.
  ∵f(x)的图像关于直线x=-π6对称,
  ∴f(0)=fπ3.
  ∴asin0 cos0=asinπ3 cosπ3.
  ∴a=33.
  如果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追求数量,通过一道题目或一组题目把条件的多元化处理讲透讲精,就能改善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3)培养学生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
  解题反思是学生在完成解题活动后,对自身的认知活动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事物的学习特征的分析、评价和自我调节的过程.它是解题活动的重要环节.学习数学,固然要多做题,但是只做不思考是解题之大忌.在平时的解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题目中的知识、技能,条件的多元化处理,反思解题的思维过程,反思解题途径、解题规律,渗透数学思维方法,这对于优化学生的解题意识,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大有益处的.
  (4)撰写小专题、小论文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平时解题的心得、经验、教训及时的记录下来,把条件的常见的一些用途,典型题型的解题规律、解题步骤写成小专题,特殊背景下条件的特殊处理进行归类整理等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解题视野,改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生的解题意识优化和解题品质的培养非一朝一日之事,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在平时解题教学活动中不能急功近利,要有长远眼光,真正让学生通过高中的数学学习,能获得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素养,满足他们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这才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其他文献
【摘要】 估算教学被动地跟着教材走,大部分学生虽然能进行简单的估算,但估算意识还是相当淡薄,主动进行估算的习惯远未形成. 经常是题目里有“大约”二字则一律估算,没有“大约”二字就一概不估算. 如果仅仅依赖教材编排的估算内容,还是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使之养成估算习惯的. 我们需要努力挖掘教材和生活中隐含的估算题材,把“简单”的内容上“复杂”,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开展低年级估算教学.  【关键词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81,82页“笔算除法”一课,是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材通过例1、例2分不同图书的两个情境,把笔算除法教学放置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通过摆小棒、分方格突破难点——确定商的位置.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以及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估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我校教研组确定此课为集体备课、磨课的内容.
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的接受. 是个体利用已有的认识结构,对外界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建构自己知识意义的过程. 这表明学生有效的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对学习内容的有效认同和学习过程的有效参与上. 事实也同时表明:学生在课内对学习的有效参与程度往往是造成个体间学习成绩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呢?现结合数学课堂教学从三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看法
【摘要】本文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必修2(B版)2.2.2节“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节的课例习题教学设计阐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站在学科总体目标的高度,结合学情提炼与梳理教材,活用教材,用活教材,才能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才能更好地提升了自己运用教材的能力.  【关键词】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将教材
从数学建模角度看单独二孩政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探究的过程,才能更好地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探究式的教学中来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需要教师课堂上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也问题引导.本文将结合苏科版八上活动课程中的“勾股数的
【摘要】由于受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高中数学传统课堂教学并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只是通过长期做题形成条件反射性解题思路.然而,在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要求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探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思维能力  数学思
教材是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而编制. “用教材教”—— 是在关注学生及其学习过程特点的基础上,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理解编者编排意图,梳理知识点,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从文本中获得自己所需资源,这是教学的血肉,活用的根基.  下面以“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苏教版一下)为例,从实践层面谈谈在课堂上如何将教材中所获得的“资源”,在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经过生动化、丰富化处理——从“数”
【摘要】 为了应对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发展,初中数学的教学评价也发生了变化,但是不管怎样变化,笔者认为我们的评价宗旨是不能变的,那就是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评价,笔者从启发式评价、书面评价、不予评价等方面做出了阐释,希望本文的观点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评价;策略分析  一、启发式评价,拓展学生思维  不管是成年人还是中学生,我们都希望获得别
【摘要】 本文以“支持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不等式的性质”这一课为例,从学生思维、课堂讨论、几何画板等角度改进和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以期促进学生深度地学,成就活力课堂.  【关键词】 支持学习;学生思维;课堂讨论;几何画板;活力数学课堂  “支持学习”理论包括组织架构支持、积极情感支持和教学技术支持,这三个支持如果能够有效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就可以开拓教师的教学思路,为学生提供一个富有活力、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