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设问方法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en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设问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教学能否层层深入地顺利展开,从而最终影响教学效果。本文根据自身的工作实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创设问题情境的几个方面,阐述自己一些初浅看法。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问技巧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设问是为了促使学生思考、探究、获得新知识、新能力而事先精心设计好的问题。有效的设问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获得知识和智慧。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设问,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种常用方法。
  一、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利用实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内容的观察、研究、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解释物理现象的本质、内在规律。比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节中,上课伊始,我就把课前准备好的提桶挂在门框上,并将提桶拉开一定的角度,然后请一位同学鼻子靠近提桶站好不动,还未释放,这位同学已经开始“逃跑”,其它同学哈哈大笑起来。我仍旧拉住提桶不动,问:“释放后,提桶回来时真的会碰鼻吗?”。很多同学立场不明确,有少数同学回答说“不会”。可当我邀请这部分同学为大家演示时,结果还是“临阵脱逃”。其它同学更加迷惑了,到底会不会呢?最后一位立场非常坚定的男同学来给大家演示,提桶回来时并不会碰鼻!为什么呢?学生的好奇心被一下子激发出来了。
  通过趣味实验的刺激,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状态,迫切想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于是带着这些问题,大家热情地投入到讨论、交流、探索中,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获得了相关知识内容,也体验了探索的快乐,课堂效益大大提高。
  二、联系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或是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利于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提升学习兴趣。比如关于地铁站设计结构的例子,其问题情境就是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在学习《力矩的平衡》时可以从学生的审美内需出发,观看杂技芭蕾的视频片断,让学生感受力矩平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王子拉住白天鹅旋转的动作还可以抽象成物理模型在课堂的知识应用阶段引导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的现实问题,极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渗透德育、生命教育等等。
  三、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动能》一课中,引入时我用了三段视频:风力发电、震撼飓风、9.11恐怖袭击。这三段视频形象直观且互相对比衬托,几乎将这节课所有内容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思考:什么是动能?物体的动能大小有不同,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动能既能为人类所用,又能给人类带来危害,特别是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面对这些,人类是否该由一些反思?9.11是恐怖分子的恶意作为,那么我们有没有不经意间使物体的动能给别人带来危害(比如高空坠物)?在这三段视频的启发之下,接下来的学习非常顺畅、学生的讨论热烈到位,学习效率很高。
  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等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出来,创设问题情境,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通过阅读创设问题情境
  有许多文章、故事是很有感染力的,说笑话、猜谜语等都是非常轻松愉快的。通过这些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的疲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可以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如在讲到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时可以利用这样一个笑话来创设问题情境:警察叫停了一辆超速的汽车,司机却说:“你没看见后面堵车吗?这不足一公里的路,我用了整整一小时,我会超速吗?谈笑之中学生轻松的了解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教师带有感情的朗读,渲染了一种凝重的气氛,引起了学生的联想与思考,并且“有意无痕”的渗透了生命教育的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教学过程应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因此,有效的设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如何设问,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努力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沛清;物理课堂教学程式探讨——谈四段讲授法[J];湖南教育;1981年10期
  [2]教育文摘[J];江西教育;1984年05期
  [3]谭玉美;物理课堂教学法改革探讨[J];物理教师;1984年04期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尚德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三维目标,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尝试把元认知训练融入高三数学的复习教学,以寻找提高数学复习效果的有效教学模式,期望对高三数学的教与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高中数学;元认知;复习策略;数学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Flavell)1967年将元认知表述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同时他又认为,元
【摘要】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注重研究,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内容特点以及教学工作实际,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灵活组织教学活动,优化改进评价模式,有力拓展教学空间,努力提高语文教学素质化程度,为语文教学成效提升奠定坚实基础。笔者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研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究与思考,着重提升教学素质化程度,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  【关键词】高中语文;素质化;研
在英语课堂上出现口语错误是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是其交际能力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教师对学生的口语错误既不能有错必纠。也不能放任自流,而要根据教学目的和
用鲨鱼头为主要原料,经酶法水解等工艺研制成营养丰富的高档调味汁。其配方为:鲨鱼头汁100%,食盐7.0%,白砂糖10%,谷氨酸钠0.5%,料酒2.0%,淀粉2.0%,CMC1.5%,蔗糖酯0.5%,β-环状糊精1.0%
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了果胶酶、纤维素酶、木瓜蛋白酶和α-淀粉酶联合使用对荔枝果汁澄清度、稳定性与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酶用于澄清荔枝汁的最优工艺条件是纤维素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作业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正在有序展开。要使作业操作活动能真正与课堂教学保持协调一致,应该做到理论上内涵明确、要求正确,实践上操作合理、形式恰当  一、作业内涵明确  长期以来作业被看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巩固知识提高解题技能的重要手段,是教师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其实与新课程改革相协调一致的作业内涵,应该是:“作业是学生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也就是说,我们
【摘要】本文认为新课程理念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注重教学观念创新;鼓励学生独立、大胆地探索;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创新;发散思维;合作学习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