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市使用人教版初中化学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活动,探究气氛浓,在教学上积极创设快乐课堂,以科学探究为方式,双向多边交流与合作;贴近生活,联系发展,注重过程的多样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令人耳目一新。但通过几年教研发现,十年课改留给我市初中化学老师更多的是思考和困惑。
【关键词】初中化学 ; 新教材特点 ; 教学研究 ;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97-01
一、化学新教材的特点
1.新教材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新教材加大以图代文和利用图画等创设学习情境的力度。教材精选了大量的彩色图画,让学生对化学产生亲近感,使学生爱看、爱学。充分利用每一个版面,做到版面图文并茂,布局清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化学新教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改变传统课程过分偏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倾向,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在体现学科内容现代化的基础上,重视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选择素材,努力做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现课程内容的社会化和综合化。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的化学知识的同时,能够感觉到学习化学很有用,能够解决自己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2.探究性学习是新教材的亮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说传统教学过程最大的缺失是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那么新教材的“探究性学习”正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补救。“探究性学习”强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力求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去探求、去发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减少了验证性的实验内容,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如:教材中 “交流与讨论”、“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1)调查研究本地区的雨水的PH,(2)向当地农业部门和从事农业生产的亲友、邻居了解或家乡近年来使用化肥的情况,(3)自制叶脉书签等等。
3.教材全方位扩展知识面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书中列出的“资料”,“化学、技术与社会”, “拓展性课题”等栏目,这是对知识的有益补充,可以满足学生的多元认知需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以对化学的热爱。如:空气质量日报、预报,让学生知道空气污染问题,绿色化学让学生知道化學正在向无污染方向发展,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发展让学生知道化学定律的得出的曲折。本教材注重强调学生环保意识,通过对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环境恶化的阐述,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由此引发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和自我行动意识。书中共有39处之多有关环保的内容。
二、新教材使用存在一些问题
1.现行的评价机制制约了新教材的真正实施。
从本质上看,有不少教师还是用的老方法上新教材,呈现出“新瓶装老酒”的现象,使得新教材的优势无从发挥,新课标无从具体的落实;其二就是针对一线的教师有目的、有意义、有实效的培训太少,对具体的新课程实施的具体做法理解较为肤浅,新教材部分化学知识的系统性不足,淡化了某些重点知识,对教师教学存在不利,让老师难以把握知识的深浅程度,如补充的溶液、酸、碱、盐的相关知识要求程度不够,使初、高中化学知识脱节太大,让学生对后续高中学习化学知识感到困难。
2.学校在资源的配备上严重的不足,制约着新课程改革实施。
如:不少学校化学教师数量少,班额又大,造成工作量大,备课、批改作业等常规工作就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使得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上好新教材,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初中化学有23个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课前要花大量时间准备,课堂要占用较多时间,学习效率低,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老师担心考试跟不上,因此实际教学中就没有真正去一一落实。实际上,教材中的许多设想和意图难以实施,结果有些好的栏目和内容形同虚设。再如就是部分农村学校化学实验室以及各种器材、药品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3.教材安排不尽合理,教学任务、总复习与课时的矛盾。
新课程教材编排存在着先天不足,首先教材编排与学校课时安排存在矛盾。上课只能是四十五分钟一节课,而有不少内容教学中讲少了造成教材很难顺利完成,讲多了很难给学生思考探究的余地;第二,把教材分成上下两册,特别是下册内容过多,更是难为了师生,如今中考复习都是赶进度抢时间,升学看成绩,这样把教材分成上下册,更是加剧了矛盾,教学中造成前松后紧,教学效果严重受到影响。
三、教师教学中存在一些困惑
1.教师整体的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中考评价制度没改变。
课改对教师的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除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强,还要有一定的学科间渗透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才可能多渠道的吸收各种知识。虽然各种新课程培训以点带面,但在短时间内想提高综合能力对现有的大部分教师而言,依然是杯水车薪。在近几年的听课中,看到很多初中化学老师加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动机水平在逐渐降低,愈发觉得初中化学老师有必要学习一些高中化学知识。另外中考的指挥棒,社会的评价依然是以成绩为重。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要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课时紧张,教学任务繁重,结果教材中好的栏目和内容形同虚设。
2.学生素质普遍较低,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
初中课堂纪律令老师头疼,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极不端正,这些问题困扰了大多数教师,教师的一部分精力用来狠抓课堂纪律,为自己的教学时间内赢得片刻安宁,一部分精力用来抓课程基础知识的巩固,为应试教育的结果不至于“太难堪”而努力,备课能让学生听懂就行,再有一部分时间用来批改作业,练习或试卷,此外很难再有其它时间用来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还可以改进;能否利用课改契机、本学科的优势争取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课程改革是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但依照我市目前情况,课堂上的演示实验部分学校还可以勉强完成。学生分组实验还没有一间学校有能力和条件确保全部完成。九年级一学年下来很多学校学生基本都进不了一次实验室。主要缺乏专业实验人员,实验准备人员沦为实验室钥匙保管人员。实验仪器缺乏和药品变质是主要原因,特别是农村中学尤为突出。建议教育管理部门要专门招实验专业人员,加强实验仪器药品配备,以确保初中化学课程改革顺利进行下去。
【关键词】初中化学 ; 新教材特点 ; 教学研究 ;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97-01
一、化学新教材的特点
1.新教材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新教材加大以图代文和利用图画等创设学习情境的力度。教材精选了大量的彩色图画,让学生对化学产生亲近感,使学生爱看、爱学。充分利用每一个版面,做到版面图文并茂,布局清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化学新教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改变传统课程过分偏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倾向,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在体现学科内容现代化的基础上,重视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选择素材,努力做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现课程内容的社会化和综合化。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的化学知识的同时,能够感觉到学习化学很有用,能够解决自己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2.探究性学习是新教材的亮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说传统教学过程最大的缺失是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那么新教材的“探究性学习”正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补救。“探究性学习”强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力求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去探求、去发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减少了验证性的实验内容,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如:教材中 “交流与讨论”、“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1)调查研究本地区的雨水的PH,(2)向当地农业部门和从事农业生产的亲友、邻居了解或家乡近年来使用化肥的情况,(3)自制叶脉书签等等。
3.教材全方位扩展知识面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书中列出的“资料”,“化学、技术与社会”, “拓展性课题”等栏目,这是对知识的有益补充,可以满足学生的多元认知需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以对化学的热爱。如:空气质量日报、预报,让学生知道空气污染问题,绿色化学让学生知道化學正在向无污染方向发展,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发展让学生知道化学定律的得出的曲折。本教材注重强调学生环保意识,通过对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环境恶化的阐述,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由此引发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和自我行动意识。书中共有39处之多有关环保的内容。
二、新教材使用存在一些问题
1.现行的评价机制制约了新教材的真正实施。
从本质上看,有不少教师还是用的老方法上新教材,呈现出“新瓶装老酒”的现象,使得新教材的优势无从发挥,新课标无从具体的落实;其二就是针对一线的教师有目的、有意义、有实效的培训太少,对具体的新课程实施的具体做法理解较为肤浅,新教材部分化学知识的系统性不足,淡化了某些重点知识,对教师教学存在不利,让老师难以把握知识的深浅程度,如补充的溶液、酸、碱、盐的相关知识要求程度不够,使初、高中化学知识脱节太大,让学生对后续高中学习化学知识感到困难。
2.学校在资源的配备上严重的不足,制约着新课程改革实施。
如:不少学校化学教师数量少,班额又大,造成工作量大,备课、批改作业等常规工作就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使得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上好新教材,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初中化学有23个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课前要花大量时间准备,课堂要占用较多时间,学习效率低,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老师担心考试跟不上,因此实际教学中就没有真正去一一落实。实际上,教材中的许多设想和意图难以实施,结果有些好的栏目和内容形同虚设。再如就是部分农村学校化学实验室以及各种器材、药品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3.教材安排不尽合理,教学任务、总复习与课时的矛盾。
新课程教材编排存在着先天不足,首先教材编排与学校课时安排存在矛盾。上课只能是四十五分钟一节课,而有不少内容教学中讲少了造成教材很难顺利完成,讲多了很难给学生思考探究的余地;第二,把教材分成上下两册,特别是下册内容过多,更是难为了师生,如今中考复习都是赶进度抢时间,升学看成绩,这样把教材分成上下册,更是加剧了矛盾,教学中造成前松后紧,教学效果严重受到影响。
三、教师教学中存在一些困惑
1.教师整体的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中考评价制度没改变。
课改对教师的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除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强,还要有一定的学科间渗透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才可能多渠道的吸收各种知识。虽然各种新课程培训以点带面,但在短时间内想提高综合能力对现有的大部分教师而言,依然是杯水车薪。在近几年的听课中,看到很多初中化学老师加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动机水平在逐渐降低,愈发觉得初中化学老师有必要学习一些高中化学知识。另外中考的指挥棒,社会的评价依然是以成绩为重。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要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课时紧张,教学任务繁重,结果教材中好的栏目和内容形同虚设。
2.学生素质普遍较低,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
初中课堂纪律令老师头疼,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极不端正,这些问题困扰了大多数教师,教师的一部分精力用来狠抓课堂纪律,为自己的教学时间内赢得片刻安宁,一部分精力用来抓课程基础知识的巩固,为应试教育的结果不至于“太难堪”而努力,备课能让学生听懂就行,再有一部分时间用来批改作业,练习或试卷,此外很难再有其它时间用来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还可以改进;能否利用课改契机、本学科的优势争取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课程改革是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但依照我市目前情况,课堂上的演示实验部分学校还可以勉强完成。学生分组实验还没有一间学校有能力和条件确保全部完成。九年级一学年下来很多学校学生基本都进不了一次实验室。主要缺乏专业实验人员,实验准备人员沦为实验室钥匙保管人员。实验仪器缺乏和药品变质是主要原因,特别是农村中学尤为突出。建议教育管理部门要专门招实验专业人员,加强实验仪器药品配备,以确保初中化学课程改革顺利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