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坑里的十一天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ing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洞属于户外项目中难度较高的一种。封闭的空间,四周漆黑,哗啦啦的流水,深不见底的裂缝,复杂的洞穴走向,随时都在敲击着探险者的意志。
  
  “天下第一坑”
  小寨天坑位于重庆奉节县的兴隆镇。昔日老百姓在兵荒马乱之时躲在这座天然寨堡内避难,“小寨”之名由此得来。
  小寨天坑口部最大直径626米,最小直径537米,坑底最大直径522米,垂直高度666.2米,总容积11 934,8万立方米,是世界上深度和容积最大的岩溶漏斗。天坑呈上下双层结构,上部椭圆形,下部略呈矩形,层间有一环形平台。坑底有一条地下河通过,从天井峡地缝流入,经小寨天坑从迷宫河峡谷的绝壁上流出,全长8500米,水位落差364米,其强劲的水动力成为小寨天坑物质输出的通道,天坑其实也是地下河的一个“天窗”。小寨天坑的形态最完美,深度最大,地下河最壮观,地缝式峡谷最深邃奇特,因此也被誉为“天下第一坑”。
  经过多次探险活动,中外探险家已在小寨天坑探测洞穴近100个,探明地下暗河100余公里,植物种类2000余种,发现了拱桐、桫椤、红豆杉等珍贵植物和大鲵、玻璃鱼、林麝等近20种珍稀动物。科学家们认为,小寨天坑地缝不仅是构成地球第四纪演化史的重要例证,更是探寻长江三峡成因的“活化石”。
  
  2010年11月,我们团队开始了小寨天坑景区下游水溶洞洞穴的探险和测绘。这次探险的主要目的是看下游地下河有无可供开发的景观资源,并收集“天下第一坑”的最后一部分数据,进一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参与此次探险的共有七名队员:我,石哥,吆爸,张庆,水手,飞龙,面包。我负责配合测量与制图。石哥是队长,经验丰富,早年跟英国人探洞的时候用的都是麻绳,还没有现在的好装备。吆爸年龄稍长,但冬泳、攀岩样样在行,平常还用探洞装备帮助别人修外墙水管。张庆的气力和耐力都很强,负责测量制图。水手力气大,有胆识,负责跟石哥一起探路。飞龙爆发力相当强,参加过散打比赛,每年夏天都会开游泳教学班。面包是个资深探洞爱好者,但是老婆会骂,于是买了装备只能堆在石哥公司里,我和张庆制图都是他教的。
  我们做了充足的准备:光绳子就1000多米,探洞安全带,头盔,连接用的主锁、快挂,对讲机,设置保护点用的电锤、螺丝、挂片,照明用的头灯、强光LED手电、电池,救生衣、跟屁虫(一种救生浮球)、车内胎和橡皮艇,测量用的指北针、激光测距仪,相机、摄像机等。出发之前,我们从当地政府得到一本关于天坑的笔记,上面有一篇国外考察队1994年探洞时留下的日记、一张平面草图和一张剖面图。我们这次要探测的是天坑底部的地下河下游通道,而小寨天坑未被国人记录的数据也只有这一部分了。
  11月21日,我们七人背着自己的东西,由景区安排的背夫背着技术装备,这一行人就浩浩荡荡地向坑底挺进了。蜿蜒崎岖的台阶顺着天坑边缘向下延伸,仿佛一条通往地心的道路,密密麻麻,让人有点头晕。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来到了留下笔记的那几位外国探险队员十多年前的住处。这个土房虽然破旧但很坚固,漆黑的小屋里没有电灯,只有一个古老的电火炉依然可以使用。看到这宁静的一幕,我仿佛看到他们在这里烧火取暖、画图研究的场景。而现在,小寨天坑下游地下河的迷团将要被我们揭开。
  第二天一大早,收拾好装备,全队人带上绳子出发了。住的地方离洞口要经过一段一百多米的乱石堆。虽然通过笔记和草图已经对目的地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到达洞口时我们还是被它的雄伟壮观所折服:宽4.2米的洞口由一块巨石挡住,激光测距仪无法到达洞顶,目测至少有80米高,洞顶不断朝下滴水,就像水帘洞一样。在洞口往下可以看到一个面积很大的水潭。我们对神秘世界的探索就从这里开始了。
  翻过巨石,我用测距仪试了一下,洞口到水面的距离约15米。石哥在洞口架上保护点,带着橡皮艇下到约300平方米的水潭,张庆紧跟了下去,两人划向60米外一个面积不到4平方米的小平台。石哥在平台上架上第二个保护点,兴奋地向我们报告,不远处有一个深不见底的竖井。石哥的衣服被水洞口上面流下的水形成的瀑布打湿了,潜水服贴身也保护不了体温的散失,站在风口,没多久我就发现他在发抖了。看来我们此行将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体温与冰水的对抗。
  张庆划船接我们逐个到达平台。我把手伸进绿幽幽的深潭,比我想像的还要冷,用温度计一测只有8℃。水手用测距仪与倾角仪大致算出了下一个竖井的高度,选用了一根长度为80米的静力绳,中途再加了几个锚点后,绳子末端顺利掉入水中。张庆后来告诉我,他第一个下到那里时,发现无法直接上岸,再加上身上背的电锤不能进水,他又不得不爬上60多米高的保护点(距平台约20米处有一个底部呈圆形的内凹坑,直径为3.2米,这个地方在之后的几天成了我们中途休息的位置),将电锤套上防水袋再下去。来回一趟,让他的体力所剩无几,再次下到水面时只能直接落入水中。虽然岸边离他掉下的位置只有两米,但是身上所带的装备加起来至少有30斤,所以当时他至少游了五分钟,才靠住了光滑的壁面。
  我们把橡皮艇留在平台附近,然后逐一通过80米高的竖井下至第二个水潭。轮到我时,先理清了装备,然后装上下降器,过完第三个锚点,整个身子就由绳子悬吊在半空。下到底部,我才发现只有一人立足的位置,而且墙面被水冲得十分光滑,我很难想像张庆是怎样背着几十斤重的东西借着光滑的墙面上到这勉强能立足的地方的。这是整个探险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的一个水潭,至少有1000平方米,从我站立的位置到下一个乱石滩至少要游过50米,这也是之后每天测量来回都要游过的极限距离。虽然穿了救生衣和潜水服,但是下水的时候凉水还是从脖子慢慢地灌了进去。那种凉彻心肺的感觉就像有人将冰块慢慢地往你身上堆,难受极了。对岸也仅仅是由坍塌的巨大岩石堆积而成,很难通过。
  后面的水潭虽然面积小,却一个比一个长。为了测量方便,我们采用先布绳后测量的方式。先将绳子的一头绑在飞龙的安全带上面,然后他下水游到对面固定好绳子,其他人再拉着绳子游过去。上了岸,我们将包里的水倒出来,然后背上包继续走。这一路行进基本上都是在重复这个模式。洞里除了巨大的岩石与窄长的水潭外别无它物。谁也不知道究竟会遇到什么情况,只是反复地测量,走路,游泳。其实冰凉的冷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始终处于一个被淹没——上岸——然后遇到水潭再次被淹没的过程。要知道,探水洞一定要穿得多,这样就算身上湿了也能保证体温不会很快流失;进入水鞋里面的水也不要急着倒掉,因为冷水会被体温变成温水,如果不停地倒,那么重新进入鞋子的冷水就会更快带走你的体温。
  我们要经过一个转弯的长潭,飞龙系上绳子游过去,当我们拉紧绳子时却发现绳子卡在了转弯处的石头下面,怎么也弄不出来,只好由水手下水游到卡住的地方,提起绳子,两头的人迅速拉紧,才让绳子顺利地卡在上面的石缝中。游过这个长长的水潭,我们全身发抖,只有借助彼此的体温,靠在一起取暖,好一阵子才缓过来。接下来又是一个乱石滩再加上一个长潭。后来我们看到水就有种恐惧感,因为身体在不断的浸水又上岸中耗散着热量。
  不一会,左手边出现了一片巨大的陡坡,洪水的长期冲刷已经把坡面变成了台阶状,为免再次下水,我们决定从上面过,希望能有一条路直通对面的乱石堆上。洞里没有风,丝毫感觉不到空气的流通。除了脚步声和费力的喘气声,只有从看不见的洞顶滴落下来的水滴声,一切都是那么安静和神秘。在接下来的一个长潭,我们用完了带的绳子,于是决定返回。当我们回到营地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大家赶紧燃起旺火,希望尽快烧好热水洗洗澡,以便驱走身上的寒气。
  这次我们所带的装备,救生衣可以保证每人一套,而潜水服只有四套。如果不穿潜水服,身体一旦被打湿,在仅有八九度的水温下,我们几个都没有把握可以坚持五个小时,就更别谈测量了。因此我们调整了策略,之后几天,分成两组轮流进去探测,每一组都有机会休息一天。另外,我们又添加了两条汽车轮胎和几百米绳子。有了汽车轮胎之后,情况稍有好转,但是出来之后,大家唯一的感觉还是只有冷。第四天晚饭后,吆爸说,当天他们组在很多水潭转弯的地方都得费大力打上锚点才能防止绳子卡到水下的岩石缝里。第七天,为了保护电锤,需要找一个能稍稍站住脚的地方,我和飞龙眼看石哥为打一个锚点在同一个地方掉了好几次水。
  随着数据不断从洞子深处取出来,我们画出的图形与笔记本上的几乎重合。只不过洞内水流情况受季节与年代影响,外国探险员来的时候是1994年的7、8月份,正值汛期,而现在却处在涸水期,或许当时他们坐着船能通过的地方,现在我们要搬着船走。也正是这样,我们发现了不少他们留下的痕迹,例如很多已经被水冲得破破烂烂的静力绳。我们把能捡的都捡了出来,那些被压在大石头下面的绳子也割断带出洞去。
  经过十多天的轮换操作,测量越来越深入,离终点越来越接近,未知的数据也越来越少。到了11月30日,我们决定白天休息,晚上由石哥、张庆、飞龙和我带上橡皮艇一路前行,四个人一口气干到底,将笔记本图上剩下的最后四公里测完。因为有了船,所以直到最后三分之一的路程,大家都没有沾到冰水。不过晚上体能的消耗与生物钟的颠倒却让我们很不适应,既要搬船,又要运绳子,四个人累得都不愿意说话。中途饿了,我们找到了一块平整的大石,用气罐煮了些吃的,但在这几分钟里居然都躺在冰冷的石头上睡着了,一觉惊醒后,大家麻木地吃了热饭,喝完热汤,精神恢复了不少。看来,队长临走前要带上气罐是一个很不错的决定。划过一个接一个水潭,又降下一个高约10米的竖井,再通过水潭和乱石堆走到前一天的最后一个测量点时,已经过去了5个小时。此后我们的进度就慢了,我和张庆负责测量记录,遇到水潭时石哥负责划船,在水里飞龙还要将船固定才能测距离和左右宽。一路上没有支洞,也没有亮眼的景观,偶尔遇到一些壁流石都足以让我们兴奋一阵。
  这个洞子完全不像我们以前经历过的。以前的洞穴只要走过就能在脑海里画出图来,而这个不行,不知过了多少水潭,翻了多少大大小小的石块。慢慢地,我们发现周边的环境和笔记里面描述的越来越像了,能感觉到有风,头顶有大大小小的天泉掉落下来,头灯光源处也有无数不知名的小虫飞来飞去。我们的心又一次被提起,因为这些都是快到洞口的有力证据。穿过这片水潭之后,走过乱石堆,下了几个陡坎,面前是一条狭长的缝隙,这就是笔记上记载的离洞口不远处了。我们变得异常兴奋,锚足了劲将橡皮艇往缝隙里面塞。又过了几个潭和一个不高的瀑布,水流声越来越大,飞流直下三千尺在此刻已经能用耳朵听出来了。石哥慢慢地划着船靠着岸边走,害怕一不小心就被水流连人带船一起冲了出去。最后,借助电筒我们发现水流直接消失在一个洞口处,那个洞口虽然不大,但是冲出去一个人还是足够的。我们找到能落脚的地方后,将船固定好,小心翼翼地从洞口探出头去,确定了这就是地下河的出口。此时手表的指针已指到了凌晨四点过一刻的位置。
  收集完所有的数据,我们开始往回撤,并将之前留在洞里的绳子一一收回去。水潭借助船可以轻松通过,但巨砾堆却让我们头痛不已,只有默默地来回不停背设备。趁着营地的队友架好提升系统将一根根绳子缓慢地吊上去时,我们找来洞里所谓的干柴,点起火堆把鞋袜烤了一下。超负荷的工作使我们精神恍惚,睡意很浓,只能拼命支撑着。再次回到营地的时候已经是12月1日晚上9点了。洗了澡,再喝上一点酒,舒缓一下筋骨。为期半个月的探测工作终于结束了,我们完成了总长度4102米的小寨天坑景区下游水溶洞洞穴测绘。
  这次探险大家除了被水泡得浑身发痒长小红痘以外,一切都颇为顺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走出天坑,终于又重见天日了。
  
  李建波,重庆人,从事培训工作。
  2007年开始学习探洞、攀冰和救援类课程,2008年开始参加户外探险公司组织的探险活动。重庆周边没有被开发的洞穴都是他们团队的探险目标。
  天坑的形成
  天坑是一种喀斯特地貌的独特景观。科学家将发育在地下水位深、厚度大的可溶性岩层中,具有巨大空间、陡峭岩壁,呈竖井状态,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在百米以上的喀斯特地形称为天坑。如今,“天坑”这个术语已经在国际学术界获得认可,其国际称谓就是汉语拼音“tiankeng”。
  天坑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有地下河流;如果地质条件有利,经过水流长期冲蚀形成地下大厅;最后,当地面垮塌后形成天坑。世界上已经确认的80多个天坑中,有三分之二都分布在中国。
  探洞注意事项
  探洞属于户外项目中难度较高的一种。封闭的空间,四周漆黑,哗啦啦的流水,深不见底的裂缝,复杂的洞穴走向,随时都在敲击着探险者的意志。
  小寨天坑地缝的最佳探险时间一般在11月份到次年3月份。这段时间雨水较少,探洞过程中不会遇到突变情况,如暴风雨使地下河水位突然上升。出发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如果没有一个可以绝对相信的团队和一套规范化操作的安全流程,千万不要贸然开始。
  进洞时至少要有三个人,并且一定要告诉外面的人你们去哪里,沟通好时间。一旦感觉不好就马上撤离。相信感觉,当自己都觉得没有把握的时候往往是容易出事的时候。
  
  探洞设备
  探洞安全带:其安全性、舒适性都是攀岩安全带无法比拟的。
  静力绳:延展性小,因此用其下降很顺畅。用之前要用手检查一下绳子,看有没有变形的部位。每次用完后及时清洗,注意记录使用次数与被石头磨过的点。
  主锁:连接人与保护绳、保护点等。
  快挂:临时的连接作用,除了牛尾绳(过点、换绳临时保护用)上用到两个,其他时段尽量不用。
  Stop下降器:中途想停留时用尾部绳子锁住即可。攀岩保护用的下降器类一般不在探洞中使用。
  电锤、岩钉、挂片、扳手、榔头:做保护站必备工具。
  测距仪、指北针、笔、本子:测量记录用。在洞中随时画着草图走,不然一出洞就不好回忆洞里的状态了。不需要记录数据的也要沿途做好标记,以防在洞里走丢。
  鞋子:最好是水鞋,防水,便宜,比高梆鞋还高,脏了又好洗,且穿起来舒服。
  头盔、头灯、电池、防水包。
其他文献
安达卢西亚的小城赫雷斯(Jerez),卡巴洛广场(Plaza del Caballo)上的两匹铜马格外惹人注目,它们昂着头,挺起胸,鬃毛在风中狂舞,好像正在奔跑的瞬间被浇铸成了永恒的雕塑。此外还有马梅陇广场(Plaza del Mamelón)上的马车、马背斗牛士阿尔瓦罗·多迈克·迪耶斯(Alvaro Domecq Díez)的半身像、阿尔卡萨花园里三匹仰天嘶鸣的骏马……这一座座关于马的雕塑,就像
2016年9月17日至10月3日,被称为“全球最大狂欢派对”的慕尼黑啤酒节在德国慕尼黑举行。这一节日最初起源于1810年的皇室婚礼庆典,现在每年吸引的游客超过七百万人次,人们到此品尝啤酒、感受节日气氛、寻找节日欢乐。    “啤酒酿造纯度法”保证了慕尼黑啤酒的卓越品质,今年恰逢“巴伐利亚啤酒酿造纯度法”实施500周年,除了慕尼黑啤酒节,巴伐利亚州还将有很多精彩活动等待游客光临。佳肴和美酒相辅相成,
摘要:以美国高中理科教科书《化学:概念与应用》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视角对该教科书的特色栏目进行分析,结合我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得出启示,希望为我国化学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几点参考。  关键词:美国化学教科书;科学素养;教科书编写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2-0005-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
坐落于日内瓦近140年的江诗丹顿大楼独一无二,今天的模样和20世纪初相比变化不大,它象征着品牌250多年的历史,并见证制表业的发展沿革。江诗丹顿集合复杂制表和日内瓦传统制表手工技艺的M?TIERS D’ART艺术大师L’ELOGE DE LA NATURE自然颂歌系列腕表:骏马、岩羚羊、仙鹤。疯狂逛表店  你可能在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逛过表店,但恐怕它们都比不过日内瓦的表店品种齐全、琳琅满目,从简单初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碛口历史面貌最为清晰的阶段,也是碛口最繁华的阶段,每天有百余艘货船靠岸、离岸,驼铃声从早响到晚,镇上商铺林立,尤其是服务业为主的中市街,虽然长度不过2.5公里,但往往通宵达旦,灯火通明。  作为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的繁荣与黄河密不可分,对河神的特殊崇拜,对作为陆路运输工具的骆驼的感情,还有因为保全运输而生的镖局,曾经都是碛口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构成一幅有别于南方古镇的风情画。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最新的报告,由于人类的各种工业活动,全球近半数世界自然遗产正在受到生存威胁,其中最严重的是中部和南部非洲,有71%的自然遗产受到威胁。  截至2015年7月8日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结束,非洲共计有40个国家拥有129项世界遗产。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非洲地区的遗产很少受到关注,而这里的世界自然遗产拥有惊人的美和多样性。  非洲世界自然遗产Top 10  马里 邦贾加拉悬崖  位于
《生存还是毁灭》  To Be or Not to Be 1942年  提起“二战”期间拍摄、反映“二战”的喜剧,大家通常会想到《大独裁者》,而鬼才刘别谦导演的这部以华沙剧院为背景的喜剧片,竟敢以“漫不经心甚至轻描淡写纳粹对全社会的威胁”,可谓是超前了时代。  故事讲述“二战”波兰沦陷期间,一群舞台演员和纳粹斗智斗勇,防止一个间谍把有关波兰的重要情报送到德国,演员们甚至还把剧院改建成一所假的盖世太
为策应国家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产业以及加快体育产业促进消费升级的相关政策,以“培育时尚休闲,助力消费结构升级”为主题的“2016全球户外休闲旅游大会·江山峰会”在浙江省江山市隆重召开。本次峰会由中华户外网、中法山地发展中心共同主办,中国旅游研究院全程指导,江山市旅游局、江山市体育局、中法江苏悦动旅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全球近千名来自体育、旅游、休闲产业等领域的嘉宾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体育与旅游产业发展
拉尔斯-埃里克·林德布劳德(Lars-Eric Lin dblad,1927—1994),瑞典裔美国探险家,被称为“生态旅游之父”。他远征南极洲的模式,一直影响着现在的南极巡游。  林德布劳德出生于斯德哥尔摩北部的索尔纳(Solna),1951年移民美国。1958年,他成立了自己的旅游公司Lindblad Travel,致力于探险与生态旅游,发掘地球上遥远的原始之地,将旅行者带到了许多偏远地区。公
和风靡全球的牛仔裤不同,牛仔帽始终保持着其区域性。在牛仔文化起源的美国西部与南方,牛仔帽代表着一种精神:吃苦耐劳且敢于冒险,豪放不羁而又洒脱大气。得克萨斯州是手工牛仔帽的故乡,以独特的牛仔文化吸引着全球游客,坚守传统的百年老店,仍然述说着美国牛仔的传奇。传承四代人的帽子事业  在美国西部和南方,牛仔帽一直是男人的标准行头,但它真正风靡北美,还是在20世纪40年代好莱坞西部片兴起之后,这要特别归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