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经历、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发挥学生在数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是非常必要的。问题的质量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好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1 问题设计适度、有价值
浅显的随意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维的深度,有些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只是学生揣摩教师心思,投其所好的齐声应付,并非整体性的效果,有时甚至掩盖了真正的无知。因此,笔者认为课堂的提问必须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需要学生经历真实的思考。学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就需要综合运用这种知识,并把这些知识经过组合、思索、探究后才能寻求问题的结果。这样的提问就能培养学生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它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同时能让学生养成遇到问题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当然问题也不能过难,超前的深奥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对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问时还应尽量避免那些“对不对”之类的提问,以及由此引出的简单答复。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因此,提问既要有深度,又要体现层次性,使学生在不断的“跳一跳摘果子”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索、思考的乐趣。
2 问题设计系统、有层次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由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3 问题设计讲究引导性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奥苏泊尔也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有效的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如果一味以成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那所提的问题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弄巧成拙。
如一位教师使学生理解零不能作为除数的教学过程:
师:小红去森林给小动物们分苹果,第一天,小红带去6个苹果,出来3只小动物,那平均每只小动物能分到几个苹果?
生:我知道,平均每只小动物能分到2个苹果。
师:为什么?
生:因为6除以3等于2。
师:第二天小红没有带苹果去,又出来3只小动物,那平均每只小动物能分到几个苹果?
生:0个,因为0除以3等于0。
师:第三天,小红带去12个苹果,可是等了很长时间,小动物都没有来?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们第二天上当了,所以第三天就不来了。
学生这样的回答让那位教师哭笑不得,其实原因在于他没有了解学生的思维,学生毕竟是一个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是很活跃的,是很富有想象力的。学生本身不会用数学眼光看待问题,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而教师在引导他们的同时应该对他们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引导的结果就会不尽如人意。
4 设计问题讲究互动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内因作用,引导学生去积极探求真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设计,改变“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同时要欢迎学生互相评价,对自己或别的同学甚至教师的讲解、答问提出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压抑他们的积极性。
4.1 学生参与提问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学生发现和生成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他们主动探求知识、构建知识,并运用已知经验和学习能力批判性地审视学习内容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创造条件激励学生自我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质疑问难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前5分钟或课快结束的5分钟让学生来提问。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对于这节课,你有什么问题想提?(或者:学了这节课,你能根据所学的内容提几个问题吗?)同时还要营造轻松快乐的提问气氛,让学生参与到提问中来,使他们喜欢提问。
4.2 学生参与评价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评价别人对问题的回答,别人的解题思路、方法以及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寻找自己学习的成功和失败,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反思,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当然,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
综上所述,实施新课程目标要求,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小学数学课堂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也要遵循学生的情感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探索能力的发展。课堂提问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重视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紫薇小学)
1 问题设计适度、有价值
浅显的随意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维的深度,有些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只是学生揣摩教师心思,投其所好的齐声应付,并非整体性的效果,有时甚至掩盖了真正的无知。因此,笔者认为课堂的提问必须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需要学生经历真实的思考。学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就需要综合运用这种知识,并把这些知识经过组合、思索、探究后才能寻求问题的结果。这样的提问就能培养学生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它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同时能让学生养成遇到问题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当然问题也不能过难,超前的深奥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对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问时还应尽量避免那些“对不对”之类的提问,以及由此引出的简单答复。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因此,提问既要有深度,又要体现层次性,使学生在不断的“跳一跳摘果子”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索、思考的乐趣。
2 问题设计系统、有层次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由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3 问题设计讲究引导性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奥苏泊尔也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有效的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如果一味以成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那所提的问题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弄巧成拙。
如一位教师使学生理解零不能作为除数的教学过程:
师:小红去森林给小动物们分苹果,第一天,小红带去6个苹果,出来3只小动物,那平均每只小动物能分到几个苹果?
生:我知道,平均每只小动物能分到2个苹果。
师:为什么?
生:因为6除以3等于2。
师:第二天小红没有带苹果去,又出来3只小动物,那平均每只小动物能分到几个苹果?
生:0个,因为0除以3等于0。
师:第三天,小红带去12个苹果,可是等了很长时间,小动物都没有来?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们第二天上当了,所以第三天就不来了。
学生这样的回答让那位教师哭笑不得,其实原因在于他没有了解学生的思维,学生毕竟是一个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是很活跃的,是很富有想象力的。学生本身不会用数学眼光看待问题,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而教师在引导他们的同时应该对他们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引导的结果就会不尽如人意。
4 设计问题讲究互动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内因作用,引导学生去积极探求真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设计,改变“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同时要欢迎学生互相评价,对自己或别的同学甚至教师的讲解、答问提出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压抑他们的积极性。
4.1 学生参与提问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学生发现和生成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他们主动探求知识、构建知识,并运用已知经验和学习能力批判性地审视学习内容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创造条件激励学生自我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质疑问难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前5分钟或课快结束的5分钟让学生来提问。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对于这节课,你有什么问题想提?(或者:学了这节课,你能根据所学的内容提几个问题吗?)同时还要营造轻松快乐的提问气氛,让学生参与到提问中来,使他们喜欢提问。
4.2 学生参与评价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评价别人对问题的回答,别人的解题思路、方法以及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寻找自己学习的成功和失败,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反思,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当然,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
综上所述,实施新课程目标要求,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小学数学课堂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也要遵循学生的情感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探索能力的发展。课堂提问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重视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紫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