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历史专业师范生“两个意识”的构建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i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高质量的历史专业师范生,是提高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水平、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一个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对专业知识和教材内容的熟悉、对教师技能的掌握,其历史意识与问题意识的养成也至关重要.而我们的历史师范教育理念,对“两个意识”的构建至今没有明晰,该现象的存在明显不利于当前历史师范教育改革的深化.
其他文献
缘起rn1981年3月14日,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在自己辞世的前两周于病榻上向儿子韦韬口授了如下遗嘱:rn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rn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rn致rn最崇高的敬礼!rn茅盾rn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rn接到这份特别请求一周后的1981年3月20日,中国作协主席团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由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巴金任主任委员的基金委员会.
期刊
历史深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于一定的问题情境,围绕具有挑战性、结构化的学习单元,以史料为依据,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历史事物进行解释,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的基本特征,注重基于历史解释的深度学习,是促使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做出合理、自洽的解释,建构历史事实的重要方法和基本途径,也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传统学科教学占据教育主流的时代背景之下,芬兰“现象教学”因其打破传统学科教学的思维模式,转向培养学生跨学科融合思考的能力而备受关注.由于时代发展向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知识与生活关系的重新定义及已有的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具有教学内容的融合性、教学过程的合作性、教师队伍的优质性及教学空间的灵活性等特点的“现象教学”在芬兰兴起.它包含提出现象、探究现象、展示结果、进行评价等步骤.其成功经验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是:循序渐进推进改革,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教育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