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耐磨高承载复合材料座的研制与性能

来源 :工程塑料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q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进行了低温耐磨材料选型,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四氟乙烯、碳纤维增强耐磨材料、玻璃纤维增强耐磨材料等四种耐磨材料中,通过性能对比优选聚四氟乙烯作为耐磨材料,其次运用模压一体化成型方法将耐磨材料与耐低温复合材料复合研制了一种耐低温承载耐磨复合材料座.最后对产品进行各种性能测试,低温下摩擦性能以及力学性能优异,性能测试结果满足技术要求.产品界面强度优异,经过10000次低温承载疲劳试验后,耐磨层与复合材料的抗拉载荷大于7?kN;产品模拟实际工况通过了10000次低温承载摩擦疲劳试验,且试验后质量、尺寸稳定,耐磨层与复合材料粘接牢固.
其他文献
为验证实验室自制的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在实际洗涤废水中的处理效果,通过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制备了具有孔径小、孔径分布窄、亲水性好的PVDF超滤膜,将膜片组装成膜组件,作为膜生物反应器(MBR)的一部分,进行洗涤废水的中试试验.在抽吸泵开8 min停2 min、风机连续曝气、曝气体积流量为8.6 m3/min、污泥浓度(MLSS)为8~10?g/L、运行通量恒定为20 L/(m2·h)、水力停留时间为24 h的条件下,系统连续运行1 a,考察污泥浓度对跨膜压差(TMP)的影响,以及膜对化学需氧
为了进一步提升天然纤维非织造布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可设计性,以纱罗网格织物作为加强筋,覆盖于聚丙烯(PP)/黄麻非织造布表面,采用模压成型工艺制备纱罗网格织物增强PP/黄麻复合材料(LRPJC).研究了LRPJC的拉伸性能、弯曲性能以及冲击性能,探讨了其能量吸收机理.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观察复合材料的断面,分析了LRPJC的损伤机理.研究结果表明,LRPJC的拉伸强度和拉伸弹性模量分别为43.09 MPa和5.02 GPa,比未加筋的PP/黄麻复合材料(PJC)的拉伸强度和拉伸弹性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具有石蜡(PW)单一相变特性、高密度聚乙烯(PE-HD)单一相变特性、PW和PE-HD多级相变特性的相变复合材料,探究相变材料的相变特性对电子器件热量管理效果的影响.实验以加热片模拟发热电子器件.结果表明,单一相变复合材料可以使加热片温度降低17.9℃,而多级相变复合材料可以使加热片温度降低27.2℃.在多级相变复合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导热填料-石墨烯微片(GNPs),可以加快电子器件的热量向多级相变复合材料传递并高效耗散,从而能进一步降低加热片的温度.结果表明,含质量分数10%的G
仿猪笼草的超滑表面由于可以抵抗多种液体的粘附,具有优异的稳定性与自修复性,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飞秒激光由于其对加工材料的普适性、高精度,以及高可控性,成为仿生超滑表面制备的有力手段.本文以仿猪笼草的超滑表面为背景,以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为手段.从超滑表面的飞秒激光微纳制备和应用两个方面,概述了超滑表面的微纳制造和应用.针对不同材料,通过对飞秒激光进行调控,实现了在聚合物、硬脆透明材料,以及金属上的超滑表面制备.制备的超滑表面可应用于液滴、气泡操控、生物抗凝、防污和防腐等领域.最后总结超滑表面所面临的挑战
激光化学气相沉积技术(LCVD)相较于传统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具有低沉积温度、高膜层纯度、高沉积效率等特点,在各类功能薄膜材料制备上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围绕激光化学气相沉积技术,本文详细阐述了激光热解离、激光光解离与激光共振激发解离作用机制,同时介绍了各类LCVD的常用设备,着重总结了LCVD在金属材料、碳基材料、氧化物材料以及半导体材料等各类材料制备应用上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介绍了LCVD制备过程中常用的检测与分析方法,最后讨论了激光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目前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
以纤维素纳米纤维为基体,聚乙烯醇、木质素为增塑剂,戊二醛为交联剂,并引入聚乙烯亚胺(PEI),采用蒸发诱导自组装法制备了具有水和pH响应形状记忆性能的复合膜.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表征膜的结构,通过水响应形状记忆回复性能测试、湿度为70%的空气、盐酸及氨水刺激形变测试研究膜的水和pH响应性能;采用万能试验机测试表征复合膜在吸水前后的拉伸性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PEI用量可调节复合膜的化学交联和氢键网络结构.添加PEI能有效提高膜的水响应性能和力学性能.当PEI质量分数为2.5%时复合膜在水
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在碳纤维表面沉积铜膜制备了高效的电磁屏蔽材料,并通过调整磁控溅射时间和碳纤维单向布铺层层数,分析了磁控溅射改性方式和铺层层数对碳纤维织物及其复合材料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磁控溅射碳纤维表面铜膜沉积有利于碳纤维电磁屏蔽性能的改善.经磁控溅射改性处理后,碳纤维电磁屏蔽效能最小提高了37.73%,且电磁屏蔽性能随着磁控溅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但碳纤维电磁屏蔽效能增加率则随磁控溅射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增加碳纤维织物铺层层数有利于碳纤维织物集合体电磁屏蔽性能的改善,但织物层间的不连续性对织物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木粉复合材料,以微球发泡剂采用模压发泡法制备了PBAT/木粉复合发泡材料,并对PBAT/木粉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结晶性能和发泡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木粉含量的增加使PBAT/木粉复合材料的熔体弹性、黏度和结晶温度提高.制备的闭孔发泡材料的泡孔尺寸较均匀.木粉含量在30份以下时,随着木粉含量的增加,发泡材料的泡孔密度逐渐增加、泡孔尺寸变化不大、表观密度和发泡倍率稍有增加;木粉含量超过30份时泡孔密度和表观密度突然降低,泡孔尺寸和发泡倍率突然增大.
采用熔融共混工艺和熔融浸渍分别制备了短玻璃纤维增强聚苯硫醚复合材料(PPS/SGF)和长玻璃纤维增强聚苯硫醚(PPS/LGF)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玻璃纤维质量分数为30%时,PPS/SGF和PPS/LGF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分别为110 MPa和122 MPa;弯曲强度分别为175 MPa和208 MPa;弯曲弹性模量分别为8 GPa和9 GPa;缺口冲击强度和无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为7.7,11.9?kJ/m2和31,37?kJ/m2.PPS/LGF复合材
为探究丙烯基弹性体(PBE)对聚乳酸(PLA)/PBE熔喷非织造材料的性能影响,以PBE共混改性PLA制备了PLA/PBE熔喷非织造材料,对其形貌结构、直径分布、力学性能、透气和过滤性能进行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随着PBE含量的增加,PLA/PBE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平均直径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最小平均直径是3.96μm,且直径分布区间变宽;相对于纯PLA熔喷非织造材料,PLA/PBE熔喷非织造材料的韧性以及强度都有了明显的增大,其中当PLA:PBE质量比为80:20时,PLA/PBE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