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惘的传统“背影”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jun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5年,朱自清到清华大学任教授,在进行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的同时,专注于“美文”的创作,给现代白话散文创作带来了一股充满诗意的艺术气息。1928年,他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专门的散文集《背影》,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导言)中曾下过这样的断言:“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擅长于运用工笔与重彩相配合的方法,创造出—·种如诗如画的意境,并且在写景的同时抒发自己心中之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不是仅仅聚焦于灯和月,而且将灯影月影与桨声歌声交织在一起,在有声有色的艺术氛围中自然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郁情绪。《荷塘月色》描写的是清华园月光下的荷塘景色,化静为动,以动写静,以荷叶的翩翩起舞,写月夜的宁静幽美,通过荷花的缕缕清香,抒发心中的淡淡哀愁。《绿》则通过北京、杭州等地的名胜与漫、温州梅雨潭的对比,以“少妇拖着的裙幅”、“初恋少女的心”来比喻梅雨潭水非同寻常的“女儿绿”,暗含着这位自称“扬州人”的诗人对南方山水的深情。人们推崇朱自清散文,不仅是因为他写的风景优美如画,也不仅是因为他写的如画风景全都含情脉脉,而更重要的是他的散文在遣词造句上的精益求精,既讲究词藻的修饰,又重视口语的赏心悦目,文而不涩,美而不俗,将现代白话散文对于现代汉语的运用水平,提升到了古诗词一般出神入化的境地。然而,当人们读到了他的朴实无华的《背影》之后,才发现他以前的那些可以称为“工笔美文”的写景散文,虽然华美富丽,但却给人以过细过满之感。而只有《背影》才称得上是完美之作。
  《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学史和中学教材都认为,它以感情真挚,不事雕琢;结构简单,平铺直述;语言质朴,毫无浮夸的语言方式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文章记叙的是多年前父亲在浦口车站送他乘火车北上念书的情景,一共有八个自然段,前两个自然段主要为背影的出现作烘托和铺垫,交代背影出现的特定背景:屡遭变故,家境惨淡。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写送行的过程,其中第五自然段详写,集中写了父亲送行时的背影。最后一段写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引述父亲的来信,深化了父子之间感情的主题。
  事实上,文章处处都流露出一种动人的情感,主要是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和无限的感激。写到父子二人在南京浦口车站分手,儿子虽然已经20岁,北京也去过两三次了,可是父亲仍然不放心,再三踌躇,再三叮嘱,最后,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拖着笨重的身子爬上对面的月台:“他用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就是永远留在作者心中的不灭的“雕像”般的“背影”。作者对父亲形象的描写,虽然只是写了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语和缓慢无力的动作,但正是这些饱含着深厚父子情谊的声音和姿态,以及这些由声音和姿态构成的神韵,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在《背影》中,作者以前常用的“曲曲折折”、“远远近近”等双声叠字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等日常用语,不工而自工,达到了返朴归真的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散文是作者灵感的物化,是作者情感涌溢、思维灵动之际的产物。如实的描与,洗尽铅华,保持本色,至真至朴,细细道来,将人、事,情、感,原态原貌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止人感同身受。在儿子对父亲急切的“心动”与父亲迟缓的“行动”的对比之中真切地展示了父子情感的丰富。
  同时,文章里还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一般认为这种哀愁是时世留给作者的影响。作者的心情是哀愁的,这种哀愁也加深了读者对父子情深的理解。文章一开头就定下了“哀愁”的基调,“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家中的光景很是惨淡”。这对作者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那个时候作者的家庭景况是悲凉,作者的心情就是哀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里,父亲为作者送行,而其时年老的父亲还要去找工作,作者在这里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作者在描写这个背影的时候,不仅融人了对父亲的深深感激之情,也融人了一种辛酸和悲凉的情绪,正是这一种情绪加深了读者对父子情深的体验,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的确,《背影》表达的父子情深呈现了人类某种永恒的主题,对其意义历史的还原性阐释也不失为一种读解方法。如果就其全篇而言,还隐含有别致的文化意味,作品表达的不仅仅是父亲的背影,而且也是传统文化的背影。文章结尾特别有一段对“父亲”的回忆,说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如果联想到文章说到的这次回家是为了祖母的“奔丧”,父亲的一生就呈现了出来。“父亲”是一位很早就没有自己父亲的人,他不得不出外谋生支撑这个家,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传统家庭结构里,“父亲”成了一个“中间环节”,一副坚实的臂膀,他必须为了这个家不断地“奔忙”,为老的养老送终,还要不断地“惦记”着“我”以及“我的儿子”,以至到了“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状态。这就是中国伦理文化结构的“父亲”形象。这样的“父亲”在西方社会和文化里也许有窝囊的一面,一生就没有为自己好好的活过,没有潇洒过,没有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但在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结构里,这样的“父亲”却是平凡而伟大的。这样,父亲的“背影”也成了传统文化的背影,对它的“哀愁”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怅惘感。
  我想,《背影》之所以能在中国乃至华人文化圈里产生巨大的影响,恐怕与其所隐含的文化意味不无关系,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所逐渐显现的“背影”处境也是一致的。可以说,《背影》在乎实的抒情之外也有某种象征的涵义。
其他文献
《我与地坛》(节选一)中有三处景物描写,准确理解这三处景物描写是读懂本章节的关键,这三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依次做一扼要分析。  第一处。原文如下:“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西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分析:这是作者关于地坛景象的描述,他究竟突出了地坛怎样的特点呢?我们只要抓
古诗词是一种语言高度凝练且富有韵律美的文学体裁,诗人往往用简单的语言反映生活或者思想情感,将复杂的情感、思想以及经历投射在具体的事物上,从而创作出具有表现美、情志美以及意境美的诗词作品。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首先必须要了解古诗词的美学特征,这样才能让学生有的放矢的鉴赏古诗词,并领略其中独特的美感。而鉴赏古诗词最绕不开的就是“意象”,“意”即作者融于诗词当中的情感、思想,“象”是
教育部在2011年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纵观市面上流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如统编版、苏教版、沪教版等,均将说明文阅读作为八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这其中,统编版与苏教版均选编叶圣陶的名篇《苏州园林》作为精读课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两本教材有一些差异,而教材的编写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对教材的比较研究十分有必
一、诗人自白:照见作者主体意志   自我评价是古诗作者主体意志的再现,是了解作者其人的第一手资料。李商隐《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这两句是作者人生志向的真实流露。李商隐和唐代的其他诗人一样,怀有强烈的政治抱负,渴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而不安于平凡消极的生活状态。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所录入的李商隐诗歌多数是他的《无题》一类,这就导致学生在刻板印象中认为李商
2017年无锡市开始采用了统编版教材。名著导读,课外诗词诵读,自读课本,拓展延伸的篇目,则共同组成了初中统编版教材课外阅读的内容。教材要求初中学生三年共要阅读12部名著和24部自主阅读推荐的名著。这么大的阅读体量对于初中生来说,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来说,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很多一线老师可能都没有读过几部完整的名著,那么如何在教学当中高效有序地指导学生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体味意境是诗词鉴赏的关键。意境似乎抽象、空灵、难把握,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1.由把握意象进入意境。意象是具有一定情感指向或意义指向的景物,是构成意境的要素。所以抓住诗中的意象去理解感受“此景”中“此人”的“此情”,也就可以体味出诗的意境了。下面以《天净沙·秋思》为例进行分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小说阅读教学应摆脱陈旧的范式,开辟出新的教学天地。笔者认为,深入小说作品核心,抓住每篇小说独具特色之处,基于学生阅读的初始体验,设计一整套主次有序,环环相扣的问题牵引,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小说的意蕴才是小说教学应寻求的新天地。笔者就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一文展开探讨。   人们常说,看完欧·亨利的小说,读者通常会有三种表情:先是瞪大眼睛,充满
古典诗歌语言一方面作为一种语言形态存在,另一方面又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存在,这种双重特性实现了诗歌语言维度的最大化,具有虚实相生、时空合一、视角通透等特点,给人无尽的遐想。而“烟”字更是演绎出了诗歌语言的曼妙多姿。  《说文解字》上讲:“烟,火气也。”《现代汉语词典》上说:“烟,物质燃烧时产生的混有未完全燃烧的微小颗粒的气体。”古今两个很具代表性的工具书,对“烟”做出了相同的解释,即指物质燃烧时所生的
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与2006年的高考题相比,试题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共有五大亮点:    一、取材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尤其关注奥运,关注文化现象    语言运用题的最大特点是生活化,而今年尤为突出,今年的试题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材料涉及的内容包括文教、体育、经济等多个领域,更加关注现实中的文化现象,尤其关注2008年的奥运会,今年有4份试题(下面的例1—例4)直接取材于奥运会,另外,文
在《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句话:“(吕)马童面之,指王翳曰……”现行高中语文课本对“面”的注释大都为:①“面”通“偭”,以背相向。②面对、面向。同时,笔者还注意到在《辞源》、《汉语大词典》、《康熙字典》等辞典以及《汉书·项籍传》里,大都把此句中的“面之”解释为“背向项羽”。如《康熙字典》里“面”的注解⑥:[韵会·霰韵]相背曰面。《史记·项羽纪》:马童面之。[注]如淳曰:面,不正视也。《前汉·项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