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靓丽的“托举”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huaxue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8月31日下午,有一条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图片中几名身穿制服的男子赤着沾满泥巴的脚,爬上一辆侧翻在农田里的轿车,打开车门并“托举”着,引导车内被困人员慢慢爬出来……这条信息发布后,很快获得了不少人的点赞。这些赤脚“托举”救人的人迅速成了“宁波网红”。
  文本解读:湖北省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 徐建华
  角度一:世俗可神圣,亲爱在人间。
  “世俗可神圣,亲爱在人间。”没有惊天的壮举,几名“托举哥”,之所以成为平民网红,正在于他们最朴素的善意。在他们看来,他人有危难,伸手相援,几近一种本能,这正是善良的最高境界。神圣、伟大,并非要有壮举,并非一定体现在大人物身上;而灯火阑珊处,往往屹立着高峰,闪耀着圣洁的光芒。
  角度二:德不孤,必有邻。
  几位“托举哥”成为网红,我们欣喜地看到,见义勇为、急人所难的良好风尚正在形成。网友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用指尖转发,让暖闻在万家弥漫开来。一个社会,如果一人的嘉言懿行,令人破防,众多芳邻传播、传递,无疑是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角度三:让网络流淌清流,争做正能量网红。
  在饭圈文化愈演愈烈的当今,很多明星网红,德不配位,缺乏相应的“流量担当”,失德失格失范;而粉丝们盲目追星,应援。这种畸形饭圈文化让人担忧。而此时,托举哥成为最耀眼的网红,无疑是一股清流。我们社会正需要这样的正能量网红,以激浊扬清,匡正世风,以引导正确的舆情,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时文链接
  “好人网红”,才是最靓丽的一抹红
  □郭元鹏
  在这些“宁波网红”里,既有辅警也有百姓。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网红,就在于他们做了这样一件事情:一辆白色轿车侧翻在农田里。见此情形,路过的辅警、路过的群众脱掉鞋子下田救人,他们用“托举救人”的姿态,唤醒了人们最纯洁的善意。而恰恰是这种最纯洁的善意,才是时代最熠熠生辉的金子颜色。
  好人迅速成为网红,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只是举手之劳,只是见危施救,只是托举一下,何以成为网红?何以还如此迅速被这么多人点赞,被这么多人转发?这恰恰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我们太需要这样的“百姓网红”了,我们太需要这样的“平凡网红”了,我们太需要这样的“好人网红”了。
  一说到网红,我们往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些“唱歌的网红”“跳舞的网红”“哗众取宠的网红”。在各种短视频平台上,在各种朋友圈信息里,多数都是这样的网红。而实际上,有些“网红”不仅没有任何价值,还容易导致价值观的错位。他们本来就不该“红”。
  社会总是需要榜样的,社会总是需要标杆的,社会总是需要前行的力量的。我们需要更多正能量的网红,让正能量的网红成为时代的标杆。
  “好人”能够迅速成为“网红”也说明一点:人们的善恶美丑观念越来越清朗了,如此一个短视频和图片就有这么高的点击率、点赞率、转发率,不就证明了人们对于这种美好行为是完完全全认可的吗?有了这样的认可,就足以证明所有人心里都是阳光明媚的,都是希望这个世界越来越美丽的。
  学生运用示例
  他们不仅托举起生命,托举起希望,更是高高托起了人性。那一刻的泥田,洒满人性的善意光辉,这光辉向全社会“蔓延”开来,爱与善在温柔里滋长,与我们的灵魂相触迸發。网红应当作为社会的一股积极正面的力量,向时代看齐,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像宁波网红一样,引导民众向善向正,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贡献力量。
  ——湖北省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  王婧喆《做正能量网红》
  几位“平凡”的人,何以成网红?一件“司空见惯”的“托举事件”何以赢得“鲜花与掌声”?人们不禁发问。而在这几位“平凡”人的身上,透露出了不平凡的品质。汗水模糊了双眼,磨不灭他们眼里锃亮的光;稀泥染污了他们的双脚,玷污不了他们纯洁的善意;车门勒红了双手,磨不掉他们怀揣的担当。
  当今,社会需要这样能够唤醒人们善意的“网红”,需要一批批为他人“托举”,为国家“托举”的英雄。让我们心怀善意,用担当精神托举“国家”使命,“托举”时代精神之柱。
  ——湖北省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 田文婕《用善意与担当“托举”时代精神之柱》
  (编辑:李跃)
其他文献
闲来无事,我从书柜中翻出一本纸页泛黄的书来,嗅着书页散发出的气味,心中默念道;“好久不见,我的老友。”  不能再普通的《唐诗三百首》,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一本,心底却沉淀着它留给我的种种趣味。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是这本书给予我的第一首诗。正值春来,房内拉紧窗帘,白亮的灯光打在书面上,和煦的春风钻过窗缝,游过耳旁。奶奶戴着一副老花镜,手指着这首诗,她念一句,我念一句。小时候压根不识多少字,只
期刊
鹅湖山村,稻香醉人。  竹杖芒鞋,一袭白衣,弃官归隐的守素先生独自走到村中。一条窄小的田埂上,两边满是将熟的稻子,捧出茸茸的稻花,仰面对着天空摇头晃脑。一阵风过,饱满的稻花摇摇晃晃,如玉山之将倾。有些摇得厉害些,头又重些,便索性横卧在田埂上。守素先生深一脚浅一脚地从稻田中钻出来,抬头忽见那鹅湖山款款地静立在那里,似乎对着自己笑呢。  满袖稻香,游赏的兴意正浓,前面是几簇村落,柴扉虚掩,满地婆娑树影
期刊
估衣街的石板上踏过我童年的足迹,祖母的后花园里生长着我儿时的记忆……  万绿丛中寻乐  三五岁的小女孩总不愿被繁琐所打扰,闲暇之际,我最爱悄悄地潛入石板街,溜进祖母的花园里寻找自然的痕迹。  祖母的花园里生长着的花草并不名贵,但搭配有序,清新雅致。那时的我尤其喜欢拨开错落有致的绿叶,仔细寻找那些颜色鲜艳得可以挤下水来的花瓣,然后小心翼翼地摘下来,带回去夹在书页里。祖母那时坐在藤椅上,半眯着眼睛看着
期刊
窗外,日色渐沉。在书本里挣扎无数个回合后,我疲惫地靠着椅子休憩。不经意间,我瞥见墙上挂着的那把老木秤,眼前又浮现出太公清癯的身影——在秤砣与秤盘的“锱铢必较”中走过了一生的老人。太公脾气硬实,又是做秤的,大家都笑称他为“老秤砣”。  犹记得,儿时,我总盼着和太公一起做木秤。他有一个木制的工具箱,原木色的长方形箱子,里面装着刀、锯、斧头、量尺等各种宝贝。这些宝贝,可比我的陀螺和奥特曼有趣多了,因此我
期刊
如果说写作是一棵树,那么阅读便是树根下的土壤。  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滋养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能够行云流水般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青翠欲滴的水杉偏爱湿润厚软的松土,挺拔坚毅的胡杨偏好干燥黑硬的沃土,不同的树所偏爱的土壤不同。阅读也是如此,有些人喜爱蒋勋文字的优美如画,有些人则钟情于余秋雨语言的典雅厚重,不同的阅读喜好促成了每个人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只不过,阅读如果止步于喜好,那么写作便容易停留在狭隘
期刊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诚然,语文教师要用生活之树、智慧之花,去繁荫学生成长的精神小屋,丰茂学生成才的人生花园。  不是吗?雪飘一夜则梅香千里,北国疆土总有诗的旖旎。风墙树动则雏燕低语,苍穹营建的意境无边无际。教师应在生活化的语文教育中,携手学生把语文的璞玉之光,折叠成一首跳跃着韶华身影的格律诗。  不言而喻,生活化语文教学,就是要激活学生立体思维,令其
期刊
2021年,鲁迅,是个热词。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在B站的弹幕中,在脱口秀的段子里,在朋友圈的表情包里,鲁迅以极其特别的方式在场,成为当下新青年们表达态度的代言人之一。  鲁迅,是一个有态度的人。对中国人,他有态度。对历史、当下和未来,他也有态度。他曾经掷地有声地表达过的态度,在今天,依然影响着无数新青年们的态度。  2021年9月25日,鲁迅140岁。鲁迅依然很鲜活,很生动,很有生命力。关于他
期刊
平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超越功利的公正,是抛却杂念的单纯;平视,是人与人的平等,是和谐幸福的环境;平视,是自信、自尊、自爱式的独立,是不谄媚、不依附、不居高临下、不颐指气使的定力。  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  □陈一 李小倩 周珊  很多人都发现,东京奥运会期间,中国运动员的形象比以往更加鲜亮、生动而充满个性。这些90后、00后的年轻人们目光温和、澄澈,眼神中带着坚毅、自信。而他们在赛场上的
期刊
在新的时代下,信息的传播出现了新的方式,新语态、新风格就是其中亮丽的风景线。如何利用新语态、新风格为正能量发声,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从撬动网络阅读量近2亿的两只猫到脱口秀达人——交警黄俊,再到张家界刷屏的海报,再到“西厂公公”与警察连线后的爆火,贯穿其中的正是新语态、新风格,这些实例给正能量的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民警讲脱口秀出圈  上海黄浦交警支队一大队副大队长黄俊前不久登上《脱口秀大
期刊
近日,上海一超市阿姨浦赛红自制的“秋季蚊虫作息表”火了。该表详细列举了蚊子从早到晚的现身地点、行为特点,并给出了不同时间段的驱蚊妙招。此外,作息表上还有“快速了解你的对手”“四招消灭蚊虫”等详细的科普知识。  人们常常为不能杜绝蚊虫骚扰而烦恼,但反观浦赛红,却做到了“蚊子看到我都绕着走”的地步,以至于被称为“灭霸”,这样的境界,岂能不为人们“膜拜”?  浦阿姨很快红了,且不说那些逛过她所在超市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