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应建立学生主体观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主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对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时代的发展为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以人为本”事实上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是“指挥”,与学生共同奏出优美的旋律;教师应该是“配角”,把学生衬托得光彩照人;教师应该是“热线”,让学生永远感到鲜活与新颖;教师应该是“导游”,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欣赏险峰的无限风光。
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如果老师只从单方面按教材的逻辑和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时常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涣散,最后导致思维僵化。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把学生视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建立学生主体观。
建立学生主体观,要求教师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我会对什么感兴趣?我会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我会喜欢听什么样的课?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想想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必然激起学生对语文的极大兴趣。
二、唤起学生心灵感应,让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人类普遍情感,唤起学生的心灵感应,使其在情感上与老师、与教材、与作者产生共鸣,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笔者在教《陈太丘与友期》时,就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挖掘出:“期日中”是否科学,“元方人门不顾”是否无理,“客人”究竟是什么人,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等问题。一番热烈的讨论后,教师随机点拨,引出“诚信”二字,送给他们,作为他们人生的座右铭。
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播放以背影为主体,以刘和刚的《父亲》为蓝本的MTV画面。那感人的背影、婉转的旋律,动情的歌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几十双眼睛湿润了。
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把课堂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网络、阅览室、书报等媒体,都可以成为语文的课堂。充分利用这些媒体,可以突破教室的方寸之地,把课堂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如教学《风筝》,可以先引导学生认识鲁迅,了解鲁迅,阅读鲁迅作品。在搜集、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召开以“走近鲁迅”为话题的座谈会,然后再阅读《风筝》,读出自己的感受,允许并鼓励学生有独特的阅读体验。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又拓宽了语文课堂的面,还深化了对教材的理解,一举多得,这正是自主、探究性学习追求的目标。
四、设计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1.故事情景模擬法,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改变传统的一字一句翻译的教法,而是让学生编演课本剧。由于满足了学生很想得到别人认可的愿望,他们热情高涨,牺牲休息时间进行排练,一字一句斟酌台词,设计舞台动作。终于,他们的劳动赢得了课堂上的阵阵掌声,同学们在下一周的周记中基本上对他们的表演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学生质疑解难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应当巧妙而精要的设计一些疑点,并大胆地鼓励学生提出疑点。然后因势利导,以达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境界。初中语文杜甫的诗歌有好几篇,在学生阅读杜甫的《望岳》时,突然发现本诗与《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格调意蕴明显不同。于是某学习小组的小课题就诞生了——“杜甫的家国命运与诗歌风格的嬗变”。在社会发生变迁时,作者的境遇、地位发生了变化,因而也就影响到所写作品内容与风格的变异。这是古今中外的许多著作者和作品中经常发生的事情。研究的结论并不新颖,但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资料收集与信息筛选的方法,提高了研究的兴趣,拓宽了知识面视野。
3.展开想象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时应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其在大胆的想象中创新。如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安排巧遇、安排冲突,可以不受时代,国籍的限制。教学《皇帝的新装中》时,让学生想象皇帝游行之后的情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安排奥楚蔑洛夫来处理郑屠霸占民女一案。这些训练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强化和延伸,学生在乐中求新知,求创造,是非常有意的尝试。
总之,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为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创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主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对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时代的发展为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以人为本”事实上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是“指挥”,与学生共同奏出优美的旋律;教师应该是“配角”,把学生衬托得光彩照人;教师应该是“热线”,让学生永远感到鲜活与新颖;教师应该是“导游”,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欣赏险峰的无限风光。
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如果老师只从单方面按教材的逻辑和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时常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涣散,最后导致思维僵化。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把学生视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建立学生主体观。
建立学生主体观,要求教师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我会对什么感兴趣?我会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我会喜欢听什么样的课?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想想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必然激起学生对语文的极大兴趣。
二、唤起学生心灵感应,让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人类普遍情感,唤起学生的心灵感应,使其在情感上与老师、与教材、与作者产生共鸣,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笔者在教《陈太丘与友期》时,就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挖掘出:“期日中”是否科学,“元方人门不顾”是否无理,“客人”究竟是什么人,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等问题。一番热烈的讨论后,教师随机点拨,引出“诚信”二字,送给他们,作为他们人生的座右铭。
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播放以背影为主体,以刘和刚的《父亲》为蓝本的MTV画面。那感人的背影、婉转的旋律,动情的歌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几十双眼睛湿润了。
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把课堂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网络、阅览室、书报等媒体,都可以成为语文的课堂。充分利用这些媒体,可以突破教室的方寸之地,把课堂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如教学《风筝》,可以先引导学生认识鲁迅,了解鲁迅,阅读鲁迅作品。在搜集、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召开以“走近鲁迅”为话题的座谈会,然后再阅读《风筝》,读出自己的感受,允许并鼓励学生有独特的阅读体验。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又拓宽了语文课堂的面,还深化了对教材的理解,一举多得,这正是自主、探究性学习追求的目标。
四、设计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1.故事情景模擬法,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改变传统的一字一句翻译的教法,而是让学生编演课本剧。由于满足了学生很想得到别人认可的愿望,他们热情高涨,牺牲休息时间进行排练,一字一句斟酌台词,设计舞台动作。终于,他们的劳动赢得了课堂上的阵阵掌声,同学们在下一周的周记中基本上对他们的表演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学生质疑解难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应当巧妙而精要的设计一些疑点,并大胆地鼓励学生提出疑点。然后因势利导,以达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境界。初中语文杜甫的诗歌有好几篇,在学生阅读杜甫的《望岳》时,突然发现本诗与《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格调意蕴明显不同。于是某学习小组的小课题就诞生了——“杜甫的家国命运与诗歌风格的嬗变”。在社会发生变迁时,作者的境遇、地位发生了变化,因而也就影响到所写作品内容与风格的变异。这是古今中外的许多著作者和作品中经常发生的事情。研究的结论并不新颖,但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资料收集与信息筛选的方法,提高了研究的兴趣,拓宽了知识面视野。
3.展开想象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时应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其在大胆的想象中创新。如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安排巧遇、安排冲突,可以不受时代,国籍的限制。教学《皇帝的新装中》时,让学生想象皇帝游行之后的情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安排奥楚蔑洛夫来处理郑屠霸占民女一案。这些训练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强化和延伸,学生在乐中求新知,求创造,是非常有意的尝试。
总之,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为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创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