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全国第九届大学生运会云南省久居高原短跑运动员,通过对该队运动员不同训练时期的训练安排、下山时间、下山方式、晨脉监测等的研究,寻找下山时间的规律以总结训练计划安排的一般性原则,收集该队运动员备战期间参赛的相关资料对比赛成绩的影响,总结出经验与规律。结果发现,该队运动员下山参加兼项比赛,采用距400米比赛3-5天、距200米比赛5-8天、距100米5-8天的模式,晨脉监测结果与在高原上相比,晨脉无大的变化,在平原的比赛成绩与下平原前的测试成绩相比,成绩不理想,呈下降趋势。结论认为,久居高原运动员下平原比赛的优势并不大,各训练期训练计划的合理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比赛成绩,影响该队队员比赛成绩的因素可能是因本次训练周期过短,训练计划相对有些不合理,下山适应时间过短等。
【关键词】久居高原 短跑 下山参赛时间
1不同训练时期的训练计划安排
训练时间为6月1日至9月18日。①体能恢复训练期为6月1日—6月12日,主要以恢复心肺功能、速度耐力、韧带为主,激发运动员强烈的训练动机,准备投入新的训练;②基本训练期为6月13日—9月4日,在这训练期里,通过速度、耐力、力量等反复训练,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比赛项目、战术,通过运动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加量、加强度以获得多种竞技能力的提高;③赛前(下平原前)训练期为9月5日—9月10日,在这训练期里,提高训练强度,适当减小负荷量,力求使运动员充分发挥其所获得的竞技能力;④平原比赛期为9月11日—9月16日,主要以轻微运动量、轻微负荷、准备活动和休息为主,培养运动员理想的竞技状态。
1.1体能恢复期训练周计划内容安排
周一 以心肺功能为主。
准备活动:100米快慢变速跑3圈、韧带拉伸20分钟。基本内容:500米、400米、300米以80%的强度各跑一个,慢跑两个100米,做腹背肌5组。放松跑两圈,韧带拉伸。
周二 以速度耐力为主。
准备活动:100米快慢变速跑3圈、韧带拉伸20分钟。基本内容:60米X6、30米X6、后肌群5组。放松跑两圈、韧带拉伸
周三 以技术练习为主
准备活动:慢跑5圈、韧带拉伸20分钟。基本内容:200米间歇跑X8(间歇不得超过两分钟)、100米跨跳X4。放松跑两圈、韧带拉伸。
周四 以力量为主
准备活动:慢跑15圈、韧带拉伸20分钟。基本内容:上肢力量,卧推5组(男:60—70KG,女生:30—40KG)、快推5组(男:20—30KG,女生:15—20KG),下肢力量,深蹲5组(男:70——90KG蹲5个、100—110KG蹲3个,女:40—60KG蹲4个、70—90KG蹲2个),上肢与下肢之间穿插做腰绕环、以70%—80%的强度150米技术跑。放松跑两圈,韧带拉伸。
周五 以多项身体素质练习为主
准备活动:100米快慢变速跑3圈、韧带拉伸20分钟。基本内容:负重弓步走30米X4、牵引抬腿,送髋1分钟X4、跳栏架10个X10、后肌群5组。放松跑两圈、韧带拉伸。
周六 以速度和专项能力练习为主
准备活动:100米快慢变速跑3圈、韧带拉伸20分钟。基本内容:400米主项者:500米、400米、300米以80%强度跑X1、慢跑100米X2。200米、100米主项者:300米、200米、150米以80%强度跑X1、慢跑100米X2。全体做腹背肌5组。放松跑两圈,韧带拉伸。
周日 恢复性休息
1.2赛前(下平原前)训练计划内容安排
①以髋为轴的加速—摆动练习
腿负重与不负重的以最快速度做跑的模仿练习。以摆着地动作为主的小步跑、折叠跑、后踢腿跑、车轮跑、高抬腿。跳跃练习:如跨步跳
②掌趾和踝关节为主的退让与超等长练习
单足、双足、负重跳深练习,以向远跳为主。单足、双足,负重交换台阶跳。以掌趾和踝关节用力向前快速跳跃,要求膝关节不参与缓冲。
③上肢力量训练
杠铃卧推,杠铃斜卧推,徒手原地摆动、负重摆动,高抬腿摆动。
④腰腹肌力量训练
仰卧起坐、侧身仰卧起坐,负重提拉,直体收腹折叠(两头起)等。
⑤反应训练
听口令起跑反应练习。但是在完成口令反应练习的同时也应该全方位地模拟真实的比赛,例如起跑动作要正确,以及起跑后的途中跑都要按正常的比赛完成(距离缩短)。
⑥速度训练
长距离间歇跑:200米、100米主项者:150m、200m、250m、300m,400米主项者:400 m、500 m、600 m 2~3组即可。短距离间歇跑:一般跑的距离是60m、80m、100m,强度控制在95%、90%、85%。共四组,每次的间歇时间为90s,每组的时间间歇为5min。距离组成的反复跑:60m×3+80m×2+100m+80m×2+60m×3;150m×﹙3~4﹚,200m×﹙2~3﹚,300m×﹙2~3﹚。
⑦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放松练习
慢跑的基础上对肩关节、肘关节、腰背肌肉、腿膝关节等部位进行活动,强化肌肉韧带的力量,提高机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从而防止受伤,就可提高运动成绩。运动后,做好放松活动,对身体各部分进行放松性的抖动、拍打,双人合作互相按摩等。
1.3平原比赛期训练计划内容安排
久居高原运动员下到平原,一方面,由于含氧量氧分压的增高,客观上会发生生理变化,另一方面,下到平原赛前一段时间训练安排也至关重要。在常规的高原训练中,从高原训练结束到平原后的赛前训练,是整个高原训练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承上启下,而且关系到运动员能否发挥出高原训练优势。一些平原教练员通过总结自己的训练实践后认为,这个阶段的训练量要减小,要增大训练强度。本研究中,运动员下到平原后,11日下午适应比赛场地,包括起跑器的适应,同时进行30到50米起跑。12日—16日,准备活动:慢跑1000米-1500米,拉伸活动、协调练习、跑的专门练习。基本内容:100米、200米参赛者:150m、200m、250m、300m 各跑一个,强度控制在60%,400米参赛者:400 m、500 m、600 m各跑一个,强度控制在60%,接力赛参赛者:交接棒练习,默契配合练习。达到刺身体各系统器官,动员其准备参赛的目的。这样的安排既促进机体尽快适应平原环境,也保证身体各部分能维持最佳状态参加比赛。 1.4下平原方式及时间分析
人在高原生活,血液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增高与神经系统体液调节有关,久居或世居高原的人,由于机体长期受缺氧刺激,促使红细胞生成素增多,红细胞生成增加,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增高。久居或世居中等高度的人群,由于长期受轻度或中度缺氧刺激,产生了代偿性反应,从而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都较低海拔地区人群强,对于从事耐力性运动极为有利。国际上,来自非洲肯尼亚等高原地区的运动员长期以来在中长跑马拉松耐力项目中占据统治地位;在国内,久居云南、内蒙古、青海等高原地区的运动员也经常在竞走、长跑马拉松等耐力项目中获得好成绩。由此看来,久居高原运动员确实具有从事耐力性项目的天然优势。由于高原人群生理适应方面的特点,其下高原参赛时机既有与一般意义上平原运动员高原训练后的下山时间有类似从而可参考的方面,也具有自己的特点。一般认为,高原运动员高原训练下平原至比赛的间隔明显要短,属于另一种模式,一般为一周左右。比赛结果显示,与在高原上相比,成绩不理想,久居高原运动员到平原比赛的优势并不大。
2晨脉监测分析
本次试验中,图1、图2显示,运动员进入平原后基础心率有下降趋势。其机制可能为:平原高氧浓度引起动脉血氧分压升高,刺激动脉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增强,神经对心脏的效应,使心率减慢。故而,久居高原运动员在进入平原后,在富氧环境下呼吸频率减慢,呼吸幅度变浅,使得基础心律下降。久居高原运动员随平原比赛时间的延长,心率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但是否会影响久居高原运动员的心功能和有氧代谢能力,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3下平原前的测试成绩及平原比赛成绩分析
比赛中,该队运动员平原比赛取得的成绩与在高原测试成绩相比,有下滑趋势,这与下山时间和赛前训练安排等是有一定关系的。
本次试验中,久居高原短跑运动员到平原的比赛成绩与运动员在高原测试成绩相比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为:训练周期太短,训练计划有些不合理,在赛前调整期运动量及强度太小,对运动员心理调整不够重视,下山时间距比赛时间太短,运动员达不到适应环境的效果,次日凌晨到达目的地,增加运动员疲劳度。当然,也不排除在高原测试存在误差及运动员的态度影响。故而,久居高原运动员在平原比赛成绩差于在高原测试成绩。更多影响久居高原运动员下平原比赛成绩的因素,还需在以后训练过程中,各教练员、研究者总结更多经验及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4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4.1.1 久居高原短跑运动员下山参赛,采用距100米、100米栏、400米比赛3 天,距400米栏比赛4天,距400米栏比赛4天,距200米、4X100米比赛5天,距4X400米比赛7天的模式。
4.1.2 久居高原短跑运动员下山参赛,采用晚上乘飞机离开高原,次日凌晨到达平原的方式。
4.1.3久居高原运动员在高原训练和平原比赛期间,晨脉在平原比赛期明显低于高原训练期。提示平原富氧环境使世居高原短跑运动员机体内的氧分压升高,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引起的心率减慢,耗氧耗能减少,产生了对机体有益的影响,使高原运动员心力储备提升在平原进一步得到发挥。
4.1.4久居高原短跑运动员下山参赛,在高原体能恢复期、基本训练期、赛前的训练计划和到平原后赛中训练计划的合理安排,对运动员比赛能力有一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比赛效果。
4.2 建议
4.2.1久居高原短跑运动员下山参赛时间应根据不同交通工具选择下山时间,适应比赛地区时间不宜过短,时间太短运动员达不到适应的目的。
4.2.2久居高原短跑运动员下山参赛交通工具时辰最好不要选乘凌晨到达目地的。
4.2.3在赛前调整在保证一定训练量的同时,将训练强度提高到最大甚至达到本人极限。训练内容以大强度的计时走或大强度的间歇性专项训练为主,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能力。(通讯作者:袁际学)
【参考文献】
[1]冯连世.高原训练及其研究现状[J].体育科学1999年9月第19卷第5期,1999,19(05):64- 66.
[2]惠萍,田中.高原训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2004年第1 期第26卷总第101 期,2004,26(01):29-31.
[3]高颀,刘海平.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身体机能生理、生化指标的评定方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OO4年1月 第27卷第1期,2004,27(01):49-51.
[4] 康喜来.世居高原运动员高、平原训练与比赛期间部分生理指标对比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3卷第2 期,2008,23(02):155-158.
[5]杨小东,路宗霞.周忠林.极量负荷对高原短跑训练及运动员生理的影响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6):755-756.
【关键词】久居高原 短跑 下山参赛时间
1不同训练时期的训练计划安排
训练时间为6月1日至9月18日。①体能恢复训练期为6月1日—6月12日,主要以恢复心肺功能、速度耐力、韧带为主,激发运动员强烈的训练动机,准备投入新的训练;②基本训练期为6月13日—9月4日,在这训练期里,通过速度、耐力、力量等反复训练,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比赛项目、战术,通过运动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加量、加强度以获得多种竞技能力的提高;③赛前(下平原前)训练期为9月5日—9月10日,在这训练期里,提高训练强度,适当减小负荷量,力求使运动员充分发挥其所获得的竞技能力;④平原比赛期为9月11日—9月16日,主要以轻微运动量、轻微负荷、准备活动和休息为主,培养运动员理想的竞技状态。
1.1体能恢复期训练周计划内容安排
周一 以心肺功能为主。
准备活动:100米快慢变速跑3圈、韧带拉伸20分钟。基本内容:500米、400米、300米以80%的强度各跑一个,慢跑两个100米,做腹背肌5组。放松跑两圈,韧带拉伸。
周二 以速度耐力为主。
准备活动:100米快慢变速跑3圈、韧带拉伸20分钟。基本内容:60米X6、30米X6、后肌群5组。放松跑两圈、韧带拉伸
周三 以技术练习为主
准备活动:慢跑5圈、韧带拉伸20分钟。基本内容:200米间歇跑X8(间歇不得超过两分钟)、100米跨跳X4。放松跑两圈、韧带拉伸。
周四 以力量为主
准备活动:慢跑15圈、韧带拉伸20分钟。基本内容:上肢力量,卧推5组(男:60—70KG,女生:30—40KG)、快推5组(男:20—30KG,女生:15—20KG),下肢力量,深蹲5组(男:70——90KG蹲5个、100—110KG蹲3个,女:40—60KG蹲4个、70—90KG蹲2个),上肢与下肢之间穿插做腰绕环、以70%—80%的强度150米技术跑。放松跑两圈,韧带拉伸。
周五 以多项身体素质练习为主
准备活动:100米快慢变速跑3圈、韧带拉伸20分钟。基本内容:负重弓步走30米X4、牵引抬腿,送髋1分钟X4、跳栏架10个X10、后肌群5组。放松跑两圈、韧带拉伸。
周六 以速度和专项能力练习为主
准备活动:100米快慢变速跑3圈、韧带拉伸20分钟。基本内容:400米主项者:500米、400米、300米以80%强度跑X1、慢跑100米X2。200米、100米主项者:300米、200米、150米以80%强度跑X1、慢跑100米X2。全体做腹背肌5组。放松跑两圈,韧带拉伸。
周日 恢复性休息
1.2赛前(下平原前)训练计划内容安排
①以髋为轴的加速—摆动练习
腿负重与不负重的以最快速度做跑的模仿练习。以摆着地动作为主的小步跑、折叠跑、后踢腿跑、车轮跑、高抬腿。跳跃练习:如跨步跳
②掌趾和踝关节为主的退让与超等长练习
单足、双足、负重跳深练习,以向远跳为主。单足、双足,负重交换台阶跳。以掌趾和踝关节用力向前快速跳跃,要求膝关节不参与缓冲。
③上肢力量训练
杠铃卧推,杠铃斜卧推,徒手原地摆动、负重摆动,高抬腿摆动。
④腰腹肌力量训练
仰卧起坐、侧身仰卧起坐,负重提拉,直体收腹折叠(两头起)等。
⑤反应训练
听口令起跑反应练习。但是在完成口令反应练习的同时也应该全方位地模拟真实的比赛,例如起跑动作要正确,以及起跑后的途中跑都要按正常的比赛完成(距离缩短)。
⑥速度训练
长距离间歇跑:200米、100米主项者:150m、200m、250m、300m,400米主项者:400 m、500 m、600 m 2~3组即可。短距离间歇跑:一般跑的距离是60m、80m、100m,强度控制在95%、90%、85%。共四组,每次的间歇时间为90s,每组的时间间歇为5min。距离组成的反复跑:60m×3+80m×2+100m+80m×2+60m×3;150m×﹙3~4﹚,200m×﹙2~3﹚,300m×﹙2~3﹚。
⑦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放松练习
慢跑的基础上对肩关节、肘关节、腰背肌肉、腿膝关节等部位进行活动,强化肌肉韧带的力量,提高机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从而防止受伤,就可提高运动成绩。运动后,做好放松活动,对身体各部分进行放松性的抖动、拍打,双人合作互相按摩等。
1.3平原比赛期训练计划内容安排
久居高原运动员下到平原,一方面,由于含氧量氧分压的增高,客观上会发生生理变化,另一方面,下到平原赛前一段时间训练安排也至关重要。在常规的高原训练中,从高原训练结束到平原后的赛前训练,是整个高原训练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承上启下,而且关系到运动员能否发挥出高原训练优势。一些平原教练员通过总结自己的训练实践后认为,这个阶段的训练量要减小,要增大训练强度。本研究中,运动员下到平原后,11日下午适应比赛场地,包括起跑器的适应,同时进行30到50米起跑。12日—16日,准备活动:慢跑1000米-1500米,拉伸活动、协调练习、跑的专门练习。基本内容:100米、200米参赛者:150m、200m、250m、300m 各跑一个,强度控制在60%,400米参赛者:400 m、500 m、600 m各跑一个,强度控制在60%,接力赛参赛者:交接棒练习,默契配合练习。达到刺身体各系统器官,动员其准备参赛的目的。这样的安排既促进机体尽快适应平原环境,也保证身体各部分能维持最佳状态参加比赛。 1.4下平原方式及时间分析
人在高原生活,血液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增高与神经系统体液调节有关,久居或世居高原的人,由于机体长期受缺氧刺激,促使红细胞生成素增多,红细胞生成增加,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增高。久居或世居中等高度的人群,由于长期受轻度或中度缺氧刺激,产生了代偿性反应,从而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都较低海拔地区人群强,对于从事耐力性运动极为有利。国际上,来自非洲肯尼亚等高原地区的运动员长期以来在中长跑马拉松耐力项目中占据统治地位;在国内,久居云南、内蒙古、青海等高原地区的运动员也经常在竞走、长跑马拉松等耐力项目中获得好成绩。由此看来,久居高原运动员确实具有从事耐力性项目的天然优势。由于高原人群生理适应方面的特点,其下高原参赛时机既有与一般意义上平原运动员高原训练后的下山时间有类似从而可参考的方面,也具有自己的特点。一般认为,高原运动员高原训练下平原至比赛的间隔明显要短,属于另一种模式,一般为一周左右。比赛结果显示,与在高原上相比,成绩不理想,久居高原运动员到平原比赛的优势并不大。
2晨脉监测分析
本次试验中,图1、图2显示,运动员进入平原后基础心率有下降趋势。其机制可能为:平原高氧浓度引起动脉血氧分压升高,刺激动脉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增强,神经对心脏的效应,使心率减慢。故而,久居高原运动员在进入平原后,在富氧环境下呼吸频率减慢,呼吸幅度变浅,使得基础心律下降。久居高原运动员随平原比赛时间的延长,心率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但是否会影响久居高原运动员的心功能和有氧代谢能力,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3下平原前的测试成绩及平原比赛成绩分析
比赛中,该队运动员平原比赛取得的成绩与在高原测试成绩相比,有下滑趋势,这与下山时间和赛前训练安排等是有一定关系的。
本次试验中,久居高原短跑运动员到平原的比赛成绩与运动员在高原测试成绩相比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为:训练周期太短,训练计划有些不合理,在赛前调整期运动量及强度太小,对运动员心理调整不够重视,下山时间距比赛时间太短,运动员达不到适应环境的效果,次日凌晨到达目的地,增加运动员疲劳度。当然,也不排除在高原测试存在误差及运动员的态度影响。故而,久居高原运动员在平原比赛成绩差于在高原测试成绩。更多影响久居高原运动员下平原比赛成绩的因素,还需在以后训练过程中,各教练员、研究者总结更多经验及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4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4.1.1 久居高原短跑运动员下山参赛,采用距100米、100米栏、400米比赛3 天,距400米栏比赛4天,距400米栏比赛4天,距200米、4X100米比赛5天,距4X400米比赛7天的模式。
4.1.2 久居高原短跑运动员下山参赛,采用晚上乘飞机离开高原,次日凌晨到达平原的方式。
4.1.3久居高原运动员在高原训练和平原比赛期间,晨脉在平原比赛期明显低于高原训练期。提示平原富氧环境使世居高原短跑运动员机体内的氧分压升高,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引起的心率减慢,耗氧耗能减少,产生了对机体有益的影响,使高原运动员心力储备提升在平原进一步得到发挥。
4.1.4久居高原短跑运动员下山参赛,在高原体能恢复期、基本训练期、赛前的训练计划和到平原后赛中训练计划的合理安排,对运动员比赛能力有一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比赛效果。
4.2 建议
4.2.1久居高原短跑运动员下山参赛时间应根据不同交通工具选择下山时间,适应比赛地区时间不宜过短,时间太短运动员达不到适应的目的。
4.2.2久居高原短跑运动员下山参赛交通工具时辰最好不要选乘凌晨到达目地的。
4.2.3在赛前调整在保证一定训练量的同时,将训练强度提高到最大甚至达到本人极限。训练内容以大强度的计时走或大强度的间歇性专项训练为主,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能力。(通讯作者:袁际学)
【参考文献】
[1]冯连世.高原训练及其研究现状[J].体育科学1999年9月第19卷第5期,1999,19(05):64- 66.
[2]惠萍,田中.高原训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2004年第1 期第26卷总第101 期,2004,26(01):29-31.
[3]高颀,刘海平.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身体机能生理、生化指标的评定方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OO4年1月 第27卷第1期,2004,27(01):49-51.
[4] 康喜来.世居高原运动员高、平原训练与比赛期间部分生理指标对比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3卷第2 期,2008,23(02):155-158.
[5]杨小东,路宗霞.周忠林.极量负荷对高原短跑训练及运动员生理的影响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6):75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