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对苏联讨论利别尔曼建议的反映——涅姆钦诺夫的“蓝皮书”

来源 :经济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feng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共中央1962年11月全会结束后,南斯拉夫报纸连缤报导苏联讨论利别尔曼建议的情况。茲将其中的六篇译载于后(按原文发表的时间排列)。
其他文献
<正> 1985年8月,山西省榆社县城关村民烧砖取土时发现1件春秋晚期吴国青铜剑。剑身有铭文2行24字,原报道释为"工吴王(月古)发訾谒之弟季子所扃后余厥吉金旬曰其元用剑"。细读之后,觉得有些释文似不尽妥,因草此小文。1."(月古)发□谒"铭称"工(?)王(月古)发□谒",原报道释"谒"前一字为訾,说"‘訾’通疵,《说文》:‘疵,病也。’"又引《说文》:"谒,白也。"因此解释此句大意为:"吴王诸樊
<正> 大像山石窟位于甘肃省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文旗山崖壁上(图一)。文旗山是秦岭山脉西部的一条余脉,东西走向,山体挺拔,巍峨多姿。此山原与其东侧的簸箕山统称旗鼓山,两山一左一右,突兀而立,犹如两面迎风招展的旌旗,故此山称"文旗山",与其并列的簸箕山则称"武旗山"。大像山之得名,则是因山巅修凿大佛像的缘故。大像山因其山势险要和地理位置重要,历来被兵家所重视。传说西汉末至东汉初
<正> 元明时期,中国军队曾普遍装备一种碗口铳。《明会典·军器军装》记,弘治以前定例,军器、鞍辔二局每三年造"碗口铜铳三千个",文中还记有"碗口炮"、"盏口炮",亦是一类。至今已发现许多碗口铳,如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元至顺三年(1332年)铜碗口铳(有人称为盏口铳) (图一:1),1961年河北张家口市发现的元代铜碗口铳(图一:2),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明洪武五年(1372年)铜碗口铳(图一:3),1964年山东冠县出土的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铜碗口铳(图一:
英国经济学家乔安·罗宾逊1960年发表的《经济论文集》第二册中,收集了1957年她在莫斯科大学经济系研究班的讲演稿《人口与发展》,摘译如下,
<正> 1978年秋,开封市博物馆对北宋东京外城进行了初步调查。1981年冬,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开封市博物馆受国家文物局委托,联合组成"开封宋城考古队",对北宋东京外城进行了勘探。到1983年冬,基本了解了外城的位置、形制和范围,并在外城西墙南段进行了重点试掘,从而为搞清城墙的年代和地层关系,为开展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础。现将主要收获介绍如下。
<正> 《周礼·春官》中的"宗伯"一职,在以往著录的西周金文中未见记载。因而史学界对西周王朝是否设有宗伯之类的职官,多持怀疑态度。金文中的"宗伯",始见于春秋中期的洹子孟姜壶铭文,因而引起史学界对《周礼》中"宗伯"一职的颇多推测。斯维至先生说:"金文所见,宰的地位本不甚尊,司寇与司马同职,宗伯始见于春秋中叶之器,是以西周之时实仅司徒、司马、司空三事执政,固未尝有《周礼》六官之事实也"。张亚初、刘雨同志因"大宗、宗伯
<正> 《文物》1986年第7期刊载了《云南剑川鳌凤山墓地发掘简报》,发表了丰富的资料。由于工作关系,我曾了解一些有关墓地的情况,现补充如下,以供读者参考。原简报称墓地所在的山名为"鳌凤山",但该山当地白族语自古相沿称为"由之等",译为汉语为"松子头",盖因古代山头多生松树(现已无存)而名。地方上白族语称松为"由",又白族语称羊也近于"由"之音,故此,从古到今,讹将此山名通写为汉字
<正> 1988年1月,安徽省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在合肥市郊城南乡清理了一座宋代夫妻合葬墓。墓主为宋太师舒国公之孙马绍庭及其妻子大丞相文穆公之孙女吕氏。墓碑上记述年代为"政和戊戌三月甲申",即公元1118年。在这一合葬墓中,除出土漆器、木器外,还发现了一批珍贵的文化用品。其中有两枚墨锭,堪称稀世之物,为北宋制墨工艺及墨史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这两枚墨锭分葬于男女两棺中。女棺中出土的墨锭呈长梭形,长21、最宽处3.4、平均厚度约0.7厘米,脱水后重47克。墨锭正面楷书"九华朱觐墨"5字
好几个月以来,特别是从苏共中央十一月(1962年)全会以来,苏联的企业就在寻找新道路了。
怎样来完成1966--1970年苏联新五年计划中所规定的任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