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汉语“难”字句的句法结构及其来源

来源 :中国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la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先秦汉语中以情态助动词"难"为核心的两类"难"字句,借鉴生成句法学理论分析了"难"字句的句法派生方式,并认为两类"难"字句的主语均基础生成于"难"之上.二者差别在于:受事主语"难"字句的"难"所带的VP是被动结构,VP补足语位置上的PRO需要移到其指示语位置,并在此位置上受到主句主语控制,于是主句主语被解读为"难"后动词的受事;施事主语"难"字句中"难"所带的VP则不涉及移位.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两类"难"字句,认为受事主语"难"字句来源于形容词"难"带附接语的结构,施事主语"难"字句则来源于形容词"难"的意动用法,其演变机制均为重新分析.
其他文献
未来构成了中国科幻展开书写的前提.对其"希望"设定的讨论,将从两个层面着手展开:其一,在既有的高科技生活之外,是否有不同于此的更加自由的想象内容?其二,在个人与未来的关系上,是否有更加积极的处理方式?从《高塔下的小镇》所描摹的未来入手,讨论和分析此后二十年间,中国当代科幻书写分别从拒绝进化的野蛮世界、低技术社会和个人与未来之间关联这三个方面展开的想象过程.在这一系列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由当代中国科幻书写展现的整个社会探索希望、设想未来的能力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和不足.
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叫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定,我会一辈子
期刊
在举国上下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教育部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简称《指南》),首次对革命传统教育进行了系统规划.它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
期刊
汪曾祺写《老舍先生》,两个作家文心相通,在20世纪50年代的文艺工作叠影是一段微观文学史.文苑中人一个看另一个,文章中花、酒、画、曲目等艺文生活也隐喻历史.这些喻象别有洞天,返照老舍、汪曾祺的文艺互动,彰显他们"文武昆乱不挡"的多文类、多体式、跨艺术形态的创造,辐射着过去未来的文脉,文心是其贯穿逻辑.沿溯其文心,可见民间说"话"与桐城派古文的创造性转化,显见其对学科后设内涵的超越.
本文对现代汉语总括副词"都"的"左向全称量化"观提出不同意见.本文认为,"都"是一个分配性谓词的标记词,它确保其右侧谓词的分配性性质,而其本身并不对名词词组起量化或总括作用.文章进而从四个方面对该观点进行说明:第一,无"都"句的谓语和复数主语之间也存在全称量化关系;第二,"都"的分配性只作用于谓词,且不能保证其左侧名词词组成员达到物理世界上的均分;第三,不存在"都"对右侧名词词组的全称量化,某些"都"字右侧名词词组的排他性来自其他因素;第四,重新审视"都"与"每""全""各"等相关虚词的关系.最后,文章简
1.方言中“有偏”的用法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偏”常独立或后续虚词成句,构成致歉套语,用于失礼-致歉语境,犹“偏待/慢待”“得罪”“失陪”.本文考察它在方言中的用法,描写
期刊
汉语(尤其是南方方言)中常见( )等鼻音自成音节的现象,( )也不乏其例.音系结构的演化在很大程度上应基于人类普遍的认知心理机制,但迄今尚缺少充分的研究.本文基于感知实验,通过单音节语音相似性判断、词汇判断、词汇核准三个任务考察了NV>N发生的心理机制,进而观察VN>N音变更支持语音相似的"音类感知合并"假说还是"发音动作弱化"假说.实验结果显示,感知语音相似性与发音动作弱化共同影响了自成音节化的语音及词汇加工,其中发音动作弱化是NV>N演变的主要心理动因,而感知相似性的作用不在于音类合并,而在于后词汇(
期刊
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组织责任督学进行“五项管理”督导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简称“五项管理”),关系
期刊
常州文派是清代古文史上的重要流派.清史第四次稿的工作本《续文苑底稿》有对常州古文的记载,学界尚未论及.《续文苑底稿》增立阳湖籍学者恽敬、李兆洛和陆继辂为正传,并在提升为正传的《陆继辂传》首次提出"常州派"之名;以张惠言和恽敬为领袖,建立了一个和桐城派相抗的文派.《续文苑底稿》中的常州派论述与国史馆总纂缪荃孙直接相关.缪荃孙的常州人脉和学术立场等,均在其常州派论述之中得以体现.《续文苑底稿》是"常州派"的重要学术史前史资料,反映了"常州派"历史记载的真意,提示国史纂修是对清代文学史书写具有生成性影响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