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4-0082-0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探索的主题,改变教学态度、改变教学方法等等。现在信息技术在教学的有效运用,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插上了翅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如何有效地把多媒体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中是新时代课堂教学的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此谈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生动逼真的画面,激起学生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这样就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再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跃跃欲试地想去努力解决问题,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达到最高点,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到新课学习活动中的准备。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化难为易。学生学习一个知识,一般都要经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一个过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不易理解,关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采用了实验的方法,但实验过程比较复杂,难于操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地、充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应创造让学 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小学生仍处在一个以形象认知为主的时期, 因此,数学课自身的抽象性成为了许多学生学习的困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可以把静态图像变为动态画面,把问题从枯燥的文字叙述转变成另一种直观图像,起到变复杂为简单、变难为易的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难点也突破了。例如六年级《圆的周长》练习题:小东有一辆自行车,车轮的直径大约是 66 厘米,如果平均每分钟转 100 周,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 2000 米,大约需要多少分钟?学生听老师讲后好像懂了,可实际做时又没了头绪。因为学生对圆的周长和运动路线无法联系起来,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学中利用课件展示车轮滚动一周的动画,学生可以形象的看到车轮走一周的路程正好是车轮的一个周长,然后再利用动画呈现小东“每分钟走 100 周”学生由此发现 100 个周长的长度正好可以求出“每分钟走多少 米?”然后利用 “时间=路程÷速度”这一公式就可以算出“从家到学校骑自行车需要几分钟?”这样这道题的画面就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脑中自然就有形象思维帮助他理清思路,轻松解答了。
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自主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 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学生认知的过程应 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活动平台,让他们在合作中协作交流,进而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凭借学生有和家长一起或独立去商场购物的经验,老师利用计算机这一独特工具,发挥其特有的与其它工具所不可替代的功能,设计制作模拟网站及“网上商场”,同时把网上处理数据的方法用到数学课堂上,通过“网上商场”这一信息社会才有的产物,将购物、调查等实践活动引进课堂, 使多媒体、 网络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通过上网,进行查询、了解商品信息,经历购物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学问性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体验性的知识,如怎样了解和比较价格,货比三家,少花钱多办事等;学生获得了方法性的知识,如调查、分析、设计、调整,也获得了综合性的知识,如笔算与计算器、口算、估算的综合运用等。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实现了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把过去的“听数学”变为自己“学数学”, “做”数学,较好地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要求。
五、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在教學中优化练习设计,巩固新知识。
新授课中的巩固练习,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时不是简单地重复书上学到的东西,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优化练习。信息技术在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在“练习”的设计方面更富有弹性,体现练习的阶梯发展趋势,由易到难,体现差异教育:学生开始从模仿型的基本练习——变为提高辨析能力而设置的判断练习——再变为糅合知识而设置的综合练习等等。另外,老师在练习课上从基本问题出发,循序渐进地设计练习内容和增加难度,设计一定的尝试练习题和发展性练习题,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不依常规去寻求变异,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这方面同样有很大的优越性,不仅数学题型变化多样,而且一题多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是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使数学变得容易理解:使数学走向生活;使数学更加生动,更加有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探索的主题,改变教学态度、改变教学方法等等。现在信息技术在教学的有效运用,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插上了翅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如何有效地把多媒体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中是新时代课堂教学的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此谈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生动逼真的画面,激起学生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这样就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再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跃跃欲试地想去努力解决问题,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达到最高点,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到新课学习活动中的准备。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化难为易。学生学习一个知识,一般都要经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一个过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不易理解,关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采用了实验的方法,但实验过程比较复杂,难于操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地、充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应创造让学 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小学生仍处在一个以形象认知为主的时期, 因此,数学课自身的抽象性成为了许多学生学习的困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可以把静态图像变为动态画面,把问题从枯燥的文字叙述转变成另一种直观图像,起到变复杂为简单、变难为易的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难点也突破了。例如六年级《圆的周长》练习题:小东有一辆自行车,车轮的直径大约是 66 厘米,如果平均每分钟转 100 周,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 2000 米,大约需要多少分钟?学生听老师讲后好像懂了,可实际做时又没了头绪。因为学生对圆的周长和运动路线无法联系起来,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学中利用课件展示车轮滚动一周的动画,学生可以形象的看到车轮走一周的路程正好是车轮的一个周长,然后再利用动画呈现小东“每分钟走 100 周”学生由此发现 100 个周长的长度正好可以求出“每分钟走多少 米?”然后利用 “时间=路程÷速度”这一公式就可以算出“从家到学校骑自行车需要几分钟?”这样这道题的画面就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脑中自然就有形象思维帮助他理清思路,轻松解答了。
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自主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 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学生认知的过程应 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活动平台,让他们在合作中协作交流,进而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凭借学生有和家长一起或独立去商场购物的经验,老师利用计算机这一独特工具,发挥其特有的与其它工具所不可替代的功能,设计制作模拟网站及“网上商场”,同时把网上处理数据的方法用到数学课堂上,通过“网上商场”这一信息社会才有的产物,将购物、调查等实践活动引进课堂, 使多媒体、 网络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通过上网,进行查询、了解商品信息,经历购物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学问性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体验性的知识,如怎样了解和比较价格,货比三家,少花钱多办事等;学生获得了方法性的知识,如调查、分析、设计、调整,也获得了综合性的知识,如笔算与计算器、口算、估算的综合运用等。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实现了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把过去的“听数学”变为自己“学数学”, “做”数学,较好地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要求。
五、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在教學中优化练习设计,巩固新知识。
新授课中的巩固练习,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时不是简单地重复书上学到的东西,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优化练习。信息技术在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在“练习”的设计方面更富有弹性,体现练习的阶梯发展趋势,由易到难,体现差异教育:学生开始从模仿型的基本练习——变为提高辨析能力而设置的判断练习——再变为糅合知识而设置的综合练习等等。另外,老师在练习课上从基本问题出发,循序渐进地设计练习内容和增加难度,设计一定的尝试练习题和发展性练习题,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不依常规去寻求变异,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这方面同样有很大的优越性,不仅数学题型变化多样,而且一题多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是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使数学变得容易理解:使数学走向生活;使数学更加生动,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