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不容错过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730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一些相关的概念进行分类,以便掌握概念的联系和形成系统,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但有的教师在分类时,概念不清,违反分类规则,导致对概念认识上产生错误,必然影响到概念的运用。笔者在一堂公开课上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一、引述错误分类
  公开课《丰富的图形世界》,选用教材:苏教版,设计题目:认一认下面几何体并把它们分类。(写出分类的依据)
  长方体(棱柱) 棱锥 圆柱 圆锥 球体
  解:
  0个底面:球体
  分类一:按底面个数来分 1个底面 :锥体(圆锥、棱锥)
  2个底面 :柱体(圆柱、棱柱)
  有曲面:圆柱 、圆锥 、球体
  无曲面:棱柱 、棱锥
  有棱:棱锥、棱柱
  无棱:圆锥、圆柱、球体
  0个顶点:球体、圆柱
  分类四:按顶点个数分 一个顶点:棱锥、圆锥
  多个顶点:棱柱
  二、分析与评价
  分类一、二、三都没有问题,分类四中圆锥的顶点只有一个无可非议,但把所有的棱锥都认为只有一个顶点是错误的,忽视了新老教材概念的不同。在华师版教材中“顶点”的概念:只要是棱与棱的交点就是顶点。所以对于棱锥来说有多个顶点,它的立足点是多面体,而且满足欧拉公式。而现在的苏教版教材立足于特殊性,所以对于棱锥的顶点作出规定:侧棱的交点才叫做棱锥的顶点,所以一般来说棱锥的顶点只有一个。那是不是所有棱锥的顶点都只有一个顶点,有没有特例?事实上由于三棱锥的特殊性,每一个面都可以作为底面,也就是说有四种情况,根据“顶点”的概念它的顶点应该有四个。
  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混淆?主要是对于底面概念不清楚,没有去摆一摆,放一放。笔者在凤凰数学论坛及其他地方就发现有很多教师都认为三棱锥只有一个顶点,错误地认为底面就是放在桌子上的面,也就是认为底面跟放置位置有关。底面只有一个,那相对于底面的侧面的交线——侧棱的交点也就只有一个,所以三棱锥只有一个顶点。
  三、探究正确分类
  其实上面对于底面的理解是错误的。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拿四棱锥来研究,把形状是三角形的那个面放在下面,试问底面在何处?很显然,底面应该是形状为四边形的那个面,而不是位置在下面的形状为三角形的那个面。由此得出结论,底面不跟放置位置有关。底面确定,相对于底面而言的侧棱也确定,因而顶点也就确定。但三棱锥由于它的特殊性,任何一个面都可以作底面,那么相对于底面的侧面的交线(侧棱)的交点——顶点会因底面的不同而不同,所以三棱锥应该有四个顶点。
  显然,由于三棱锥有四个顶点,那么棱锥只有一个顶点的说法是欠妥的,应该说一般只有一个。上述题目按顶点个数的分类中撇开了三棱锥的特例,把棱锥算作一个顶点应该是不正确的。那么应该怎样按顶点数进行正确分类呢?在数学教学参考上有这样的提示:除三棱锥外,棱锥的顶点只有一个(三棱锥有四个顶点)。棱锥底面上,棱与棱的交点不能称为棱锥的顶点,应该称为底面顶点。同时还指出:课本对棱锥顶点的表述,与初中、高中的各套教材的表述是基本一致的。对棱锥顶点的概念,教学中应该淡化,如不要安排与此概念相关的专项训练等。为了避开上述错误,淡化棱锥顶点的概念,笔者认为可以引导学生按有无顶点进行分类,即有顶点:棱锥、棱柱,无顶点:球体、圆柱。这样分类,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没有争议,避免了不必要的错误。
  这次公开课的教师出现的分类错误,笔者觉得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1)新教材的内容与老教材相比已经有了一些变化。相对老教材来说有加强的部分,也有削弱的部分。我们在研究教材、处理教材与实际教学时是不是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根本还在吃老本的现象呢?(2)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思维的火花一直在不断出现。每一个教学情境出现时,教师应该怎么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呢?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六中学
  编辑 聂蕾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也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纵观现在的课堂,学生的作业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多数学生认为完成作业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育家巴班斯基曾告诫笔者们:“从一道练习作业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   当今的高考制度下,“考试”是必然的。正如湖北武昌实验小学张基广校长说:“考试是必然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没有积累,就谈不上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语言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把积累语言作为重要目标之一。  一、课内教学时积累  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最佳路径,语言积累当然要与语文课堂学习结合起来。  1.读读背背夯基础。  朗读一直是阅
期刊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教学的形式变得更丰富了,方法更多样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更自主了。但在欣喜之余,我们也发现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新课改的精神,对新课改理念的把握有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教学时出现了一些顾此失彼的现象。我们把它称之为“钟摆现象”。  现象一:追求“独特理解”,忽视 “价值引导”。  音乐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创新。这就导致了
期刊
一教《鞭炮结》:情境相融,引导创造性思维  第一次执教《鞭炮结》是在连云港市墟沟小学,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编中国结,我选择了教材里中国结中较容易协作完成,又便于今后拓展创新的鞭炮结作为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案例一】  一、引导阶段: 设疑激趣,引生入境  1.图文并茂,欣赏图片,引出2008申奥标志——中国结  2.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各种中国结。  3.展示一串代表喜庆的鞭炮结,激发编
期刊
宝鸡市持续抓好绿色校园和文化校园建设,目前共建成绿色校园示范校近百所,实现了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绿色是宝鸡市中小学最亮丽的名片,初春幼芽吐蕊的嫩黄,盛夏紫薇繁华的绚烂,深秋栾树硕果的火红,暮冬青松托雪的银光,一年四季,色彩斑斓。  宝平路小学的绿色校园建设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宝平路小学提出了“绿色、文明、书香、和谐”的办学理念,先后投资130余万元对校园绿化进行了整体设计和整合。按照“春有花,夏有
期刊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就是通过对行为的引导和心灵的触动,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并不断朝着求真、向善、尚美的方向前进。我们期望通过这样的教育行动,擦拭被教育功利所蒙蔽的双眼,寻找出我们最初的教育梦想,用细致、坚持、尊重、平等、创新、坚守和努力让每个孩子在学生时代体验更多的愉悦,感受更多的快乐,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形成最基本的对真、善、美的理解和感悟,让每个生命都有尊严地成长。德育其实很简
期刊
“快去看呀,快去看呀!道德模范来我们学校了……”高新区千河镇底店小学里一片欢呼声。展板刚一放好,就立即引起了全校师生的注意。几十名孩子围在展板前,静静地听班主任讲述美德少年的故事。或蹲,或站,每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小本子,认真地做着记录,有的还不时悄悄用手擦掉眼角感动的泪花。在班主任的讲述里,孩子们知道了每一张展板后都有一段或催人泪下,或激人奋发的故事……  “坚强妞”罗璐瑶是宝鸡市金台区神武路小学六
期刊
教师培训工作在基础教育改革各项工作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首要资源,必须要关注他们的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整体素质。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培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2012年9月,我有幸在上海开放大学参加陕西省第九批后备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学习,上海市教师教学研究会为我们精心设置了课程学习内容和方式,虽然只有七天
期刊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可见,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更有意义。多彩的生活永远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  作为老师——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应教给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方法,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从而为写作提供“源头活水”。  一、走近自然,写出“真性情”  1.与熟视无睹的庄稼“
期刊
李家崖小学的全体师生一起动情地唱着《幸福在哪里》,西街小学的学生在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大庆路小学的学生们为父母送上一份亲手制作的感恩贺卡,高新一小的学生们为执勤的交警叔叔们送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这是我们在宝鸡市感恩周中看到的景象。  为弘扬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优良传统和崇德尚礼的宝鸡精神,宝鸡市将每年五月的第二周定为宝鸡市“中小学感恩周”, 在中小学中开展“感恩父母养育”、“感恩师长教诲”、“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