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明亮那方 笃行于小语之路上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17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年来,我摸爬滚打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深一脚,浅一脚,且行且迷茫。一颗浮躁之心迫切需要安顿,使我不得不又一次回到原点,重新思考教与学的初始问题。
  一、备课——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备课是我们每位教师的基本功,而基本功扎实与否取决于一个教师对课标、教材、语文知识掌握积累的程度。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的教材我都完整地使用过一轮,我知道备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备课要从“学”开始。
  首先,教师要像学生一样学课文,学教参。对课文自己要多读几遍,批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字音字义及重点词句的圈画是必不可少的,即使不是第一次教,也要再次深入研读,所谓温故而知新。还要精读教参,教参上一般都会提纲挈领地指出课文的重点、难点,还会给予合理的教学建议。
  其次,备足课,需要教师大量地学习、阅读和课文有关的文本。例如,有一些节选自名著的课文,如果只和学生分享学习这几篇课文就说学生学过名著的话,那就远远违背了课文呈现的本质意义和课标的要求了。课文作为例文,是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体会名著的经典魅力,而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仅靠课文怎么能行呢?备一节课,需要广泛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反复和文本对话,内化资料,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想好如何在上课过程中使用好这些资料,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课前准备的。
  最后,向名家学习备透课。学名家如何导课,学名家突破难点采用的方法,学名家厚积薄发,学名家语言,看名家视频及课堂实录……。看同一名家不同课堂展现,看不同名家相同课堂展现……从中总结经验,摸索不同课文教学之道。当然,我们的常态课不可能上成优质课那样,但不管是什么课,我们都不能打没有准备的仗。
  “学”,孜孜不倦,乐在其中;“习”,脚踏实地,躬身实践。
  二、上课——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个“朋”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就是学生。你想啊,你那么充分地准备了,这时你特别兴奋,急需要一些人成为你忠实的听众,让你的 “学”有传承的对象,让你的“习”有用武之地,这是多么高兴的一件事啊!所以,上课前,我们要带着这份快乐进入课堂。
  学生能如此虔诚地走进我们的课堂,我们就要在上课时关注到他们中的每一位。那如何让课堂上不出现沉默的学生呢?只有在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敢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才能淋漓尽致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甚至敢于与同学、教师的意见针锋相对,激昂陈词,只有当他们觉得自己是安全的,觉得自己是受到尊重的,他们的思维才会变得活跃。而安全感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教师亲切的教态、幽默的语言,来自于教师真诚的鼓励、热情的赞扬。也就是说“乐”要贯穿课堂始终,乐教,乐学。
  三、因材施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里的人自然指的是学生。我们应坦然面对差异,因材施教。生长的环境已在学生身上烙下了印迹,他们是如此不同,如此千差万别。先天的智力、性格与后天的环境塑造了这几十个不同的个体站在我们面前,他们以自己的不同来接受我们的相同,必定也将有不同的收获。面对他们的淘气、无知,岂能没有怒火,岂能不感到无奈和无助,岂能不在某些时候感到深深的疲惫,但是不“愠”是我们的涵养。教过老舍先生的《养花》一文后,我深觉二者息息相通。养花育人都讲究一个“爱”字,爱花者养花,爱人者育人。养花育人都讲究一个“道”字。花有喜好,因花而异,不可违逆;人有差异,因材施教,不可忘记。人之不同,犹如花之不同,一花一世界,一人一方法。
  安顿好浮躁的心灵,从烦琐中抽离出来,每天挤一点时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然后向着明亮那方,在小语之路上笃行!
其他文献
【课堂实录】  一、自主感悟——寻找美  师:同学们,在刘章爷爷家乡这条无名的小溪上,一排排搭石是那么普通,那么不起眼,但就是这小小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石》。让我们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抓关键词语体会美,想象画面读出美”,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走搭石的部分,把你认为最能体现美的词语和句子做上记号,边读边想象画面。  二、交流品味——欣赏美  1.一行人走搭石  
很多时候,许多教师将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分外之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阅读是拓展学生文化视野的重要途径。在课外阅读中,教师要参与指导,保持和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科学、全面、及时的引领,促进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如何实现“开卷有益”?我们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段、年龄、认知特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从时间、数量、阅读
【总体设想】  《珍珠鸟》是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该怎样用好这一篇课文呢?《珍珠鸟》写的是身边发生的事,文中充满了人和小动物和谐相处的浓浓情感,这在写动物的文章里显得尤为独特,把它作为学生习作的样本是再合适不过了。教学本课笔者设计了四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领悟写法,运用写法,从而使学生学会写与小动物相处、表达对小动物喜爱的作文。  【教学过程】  课前安排一次学习活
在语文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四个方面中,“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师要依靠多维度且大量的阅读,借助群文统整的方式提供鲜活而客观的材料,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提升鉴赏和创造的能力。  一、遴选主题,明确鉴赏与创造的目标  所谓群文阅读,就是要借助一类或者一组文本,围绕其中共同存在的议题展开阅读和探究,最终达成基本的认知共识。简言之
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着“习作焦虑”,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习作教学要求一直居高不下,家长和教师给予学生习作太高的期望,让学生对习作望而生畏。其实学生习作就是练习,低年级写句子、写话,中高年级写片段,也就是说低年级自由表达,中年级乐于表达,高年级有序表达。  一、从课标修订看习作教学  1978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
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神话故事单元,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都是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中的经典,人物个性鲜明,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表达了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继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三年级下册寓言单元之后第三次以文体组织单元,足见编者对神话故事的重视。那么,神话故事该怎么教呢?下面笔者就以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为例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这篇课文语言表达简洁生动,主要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言辞犀利,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在笔者看来,这一课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双方唇枪舌剑的过程中,多次描写了人物的神情“笑”,如果我们对这“笑”的含义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这里的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培养语用能力的途径有很多,基于文本“词眼”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所谓“词眼”,是指一篇课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性词语。教师带领学生探秘“词眼”,一方面可以还原词语形象,另一方面也能够立足于情景融合,准确把握词语的脉络。这样,既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又能够实现对词语的延伸与拓展,帮助学生掌握独立阅读的方法,并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开掘、拓展适切的课外阅读资源。当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为主题来编排课文,因此,教师需要从单元主题的视角出发,为学生补充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文本,让学生在相同主题的语境之下,获取审美熏陶,形成审美体验。  一、紧扣人文内涵,在主题式拓展中丰富认知体验  任何一种学习都不能脱离情感态度而单独存在,否则必定会走向虚无和机械。以单元文本中的人文资源为圆心
与人教版教材相比,统编本教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语文要素为主线进行整合编排。要用好教材,促进学生与编者进行精准对话,前提是用好语文要素。笔者以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借助“三对话”,谈谈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要素整合、使用与落实的策略。  一、与教材对话,有机整合语文要素  1.在课后习题中整合  研读统编本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发现,本单元除了古诗课文外,其余三篇课文课后习题中都增加了新的语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