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具有普世性的新型美德观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jie83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德是人类共有普世价值。将美德民族化是有害无益的,不利于我们学习外民族的长处,更会造成民族自大主义。摒弃美德优越感和排斥感,勇于反思封建遗留道德规范,并且积极创新和构建新型美德观,对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真正重德的民族大有裨益。
  【关键词】华夷观 美德 普世性
  
  美德具有普世价值的属性
  普世价值对全人类的进步和世界和平提供了共同的基础和平台,对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大有裨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普世价值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和接受,成为万流归宗的世界潮流。普世价值作为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具有通用性、共享性和价值基础性质,也就是说,它是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这类“价值”超越种族和国家,不因政治模式、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而不同。在这些价值体系当中,如和谐仁慈、责任美德、平等互利、友善礼貌、勤劳俭朴、惩恶扬善等等,都应当是全人类各民族、各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是基本价值和基本理念。
  这些基本的价值理念,包含了对许许多多优良品质和行为的肯定和向往。而“优良的品质和行为”正是我们所言的美德,是全世界各国、各民族在品德方面的共同向往、认可和追求,具有普世价值的基本特性。真正成功的文明社会,美德的存在和对美德的向往都是普遍的现象。强调美德的普世性,并不等于否认美德的民族性,即其所包含的民族特色、民族传统等内容。事实上,正因为美德“美”的这一属性,使它在民族性和普世性上实现了价值的统一,并不相矛盾。
  关于美德,古今中外普遍给予赞美。英国人说“美德乃无价之宝”、“行善即有德”;法国人说“唯有心灵能使人高贵”;美国人说“人生,幸福不是目的,美德才是准绳”;匈牙利人说“美貌一去不返,美德流芳百世”;俄罗斯人说“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快乐和喜悦”;德国人说“即使美德穿着褴褛的衣裳,也应该受到尊敬”;整个欧洲流行的谚语是“失去美德就是失去一切”。全世界所有良好声望的伟人,无一例外地强调美德的重要性。如,但丁认为“爱为美德的种子”;雨果强调“最高的圣德便是为旁人着想”;雪莱说“美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入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其实,在今日的西方世界,对美德的认识早已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美德推广运行机制。当代企业家狄克·狄维士在《美国的故事》中提出了“健全人格的24种要素”,即诚实、可靠、公正、慈悲、勇气、谦逊、理性、自律、乐观、投入、主动、敬业、坚毅、负责、合作、管理、鼓励、宽恕、服务、捐献、领导、机会、教育、友爱。而这些要素,几乎完全涵盖了人类,包括中华民族对美德的要求,应当说,比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美德”还要广泛和全面。
  就实践而言,全世界各民族中受人敬重的伟大人物,多是践行美德的典范;各大宗教的创立者和先知先觉者,都表达着对美德的向往,把善良、宽容、慈善、勤俭、谦逊和友爱等美德要素写入教义;在全世界伟大文艺、影视作品中,向往善良、鞭笞丑恶是共同主题。人类共同道德规范昭示着:遵从美德的人终获认可,违背共同价值观终遭失败。
  综上所述,虽然关于美德有许多说法,但它为各民族和国家所共同认可、不懈追求,具有通用性、共享性和底线性质。因而,我们说美德具有普世价值的属性,美德也是普世价值的组成部分。虽然,中华民族确实是个注重美德的民族,也留下了许多可资利用的宝贵财富,但是,这与其他民族具有同样美德并不矛盾,相反,说明不同民族和文明之间有着共同的价值底线。作为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中华民族应以博大胸怀开展交流与学习,增进全球的美德建设事业,而不是将美德民族化,否认美德的普世性,甚至将封建华夷思想延伸到美德问题上,产生美德华夷观念。
  美德华夷观的危害
  “华夷观”,是指中国传统观念中基于华夏文化优越而产生的一种华尊夷卑的思想体系。最初主张区别“诸夏”与“夷狄”,后来“夷夏”概念的使用开始突破地域和民族的范围,被赋予文化的意义。“华夏”代表正宗、高贵、文明,“夷”则代表偏庶、卑下、野蛮,并延伸至中外交往中。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华夷观念与整个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对外指导思想。
  在文化道德思想方面,华夷观认为,“华”文明有礼,而“夷”野蛮不知信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华夏是“天下”的文明中心,无须向蛮夷学习,反而负有教化恩典蛮夷的责任,而蛮夷则有向慕中华的义务。这些看法即为美德华夷观。
  美德华夷观将“美德发明权”和“美德解释权”归于本民族,突出表现在轻视、排拒两种心态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令人担忧的表现。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对此有着深刻的研究和批评,并称之为“弱国心态”。“弱国心态”的表现归纳为四点:第一,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对表扬喜形于色、津津乐道,对批评非常介意,不能冷静反思;第二,喜欢炫耀、夸大成绩,不能实事求是;第三,对自己的毛病轻描淡写,甚至加以掩盖;第四,对别人缺乏包容心,对自己却很放纵。伴随这种心态,那些本来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美德,被一些人限定为民族独有,美德也逐步被没落的“华夷观”所民族化。
  首先,美德华夷观往往与狭隘民族主义相结合,复活“天朝上国”和“文明优越论”,阻碍中华民族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和融入世界的进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天朝上国”和“华夷观”等对民族发展和振兴产生了难以估量的阻碍。其次,美德华夷观易引起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反感,自外于世界大家庭,将自己孤立起来。在一个群体中,每个人都有着“求同心理”,极力地保持与大家的一致性,以求寻找自己的归宿感。一个民族或国家也情同此理,若老是自我陶醉、自命不凡,与大多数成员不一致,不但伤害别人、失去朋友,甚至引发无端的争执,树立不必要树立的敌人,增加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民族复兴的险阻。
  最后,美德华夷观容易泛化美德概念,将美德口号化,失去严肃性和实践性,不利于中华民族的道德进步。实际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对美德的尊崇和信仰是“润物无声”地贯穿于其生活中的。英国一份最新调查显示,在忠于配偶等普世观念受到猛烈冲击的今天,“一夫一妻制仍然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占绝对主流,绝大多数人仍然忠于自己的伴侣和家庭。”①
  摒弃美德华夷观,回归美德普世性
  2006年9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受五家欧洲媒体的联合采访时明确地说:“民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它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模式。”温总理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的目标。我们要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追求中,摒弃美德华夷观,回归美德普世性,促进美德在我国人民中的普及和推广,使我们进一步走向文明和进步,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首先,要坚决摒弃美德优越感和排斥感。美德既是所有优秀民族的共同价值,必然是这些民族取得社会进步和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值得学习和交流。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能再有道德优越感和排斥感,而应有道德危机感。事实上,我们在美德的许多层面显现着危机,而其他文明也许可为我们提供思路,宽容和开放的心态对我们大有裨益。
  其次,要勇于反思封建遗留道德规范。比如,孝道作为对长辈的尊重,是人类社会的普遍伦理美德,在许多国家都是不事声张、不言自明、不用强调的人类“本能”。在英国的爱丁堡市王子街公园,就有一处人文景观“孝心椅”,修建椅子供别人休息以纪念伟大的母爱,许多人都默默无闻参与其中。在封建中国,却把这种天然的情感上升到制度化的“孝”,表现为“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成为封建政治统治的一个架构,而作为天然情感的“孝”反而被忽略了。这样的“孝道”,其糟粕不言自明,“很难让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相反这样的教材还容易迷失学生”。②因而,若要发掘传统道德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必须加以甄别和改造,赋予新的精神和内涵。
  最后,要积极创新和构建新型美德观。党和政府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宏大命题。“构建”一词体现了党和政府深邃的洞察力和睿智的决策,也启示我们,价值体系(包括美德)建设的最终任务,应当是进行重新“构造”和“建设”,而没有现成的、可供直接继承和因袭的体系。鉴于本土与传统、异质与现代元素中,我们深受前者染濡知晓较多,后者只是略知皮毛或不甚了然,这就更加需要勇于摒弃美德华夷观,向其他民族借鉴美德元素、学习美德教育方法。特别是深入理解和学习西方文明中既强调美德又鼓励个性,既重集体利益又崇尚个人奋斗,既重道德又重法治等元素,为我们构建新型的美德体系增添新的内涵和活力,使之更加健康、注重效率与适应时代,有利于社会的持久进步与和谐。
  摒弃美德华夷观,回归美德的普世性。广泛学习外民族的美德元素和美德教育,将大大有利于中华民族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美德构建和民族复兴。(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校刊室)
  
  注释
  ①“全球性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忠诚婚姻仍是世界主流”,《环球时报》,2006年11月2日。
  ②张魁兴:“‘二十四孝图’不宜作感恩教材”,《中华读书报》。
其他文献
【摘要】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生命平等、相互依存、平衡协调等生态伦理观念体现了卓越的生存智慧。从万物平等、和谐共生、互惠共荣三个方面发展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念,对于丰富这些传统理念以及建构更为完善的生态伦理观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念    乌江是长江上游右岸支流,乌江流域横跨贵州、云南、湖北三省和重庆市,流域面积为87920平方公里。该流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治国安邦的重大战略任务。新闻媒体是党执政的重要工具之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新闻媒体应该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领公众,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一个健康、文明的公众舆论平台。  【关键词】和谐社会 新闻媒体 功能 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进入了一个全球化、市场化和网络化的媒体时代,新闻媒体成为受人瞩目的核心
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老年,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都将不断提升,需要家庭和社会照料的老年人数量也会不断增加。但是家庭的小型化、少
【摘要】对北京城区中产阶层进行问卷调查,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后奥运时代北京中产阶层健身、休闲的特点。中产阶层本身具有一种榜样和带动作用,研究现在的中产阶层就是研究未来数年内整个社会群体的主流方向,这对于北京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体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后奥运时代 中产阶层 健身 男性    前 言  中产阶层由于经济基础比较稳定,因此其消费起点也相对比较高,其消费额度与消费档次
【摘要】何清儒于1941年出版的《职业教育学》专著,堪称职业教育中国化的标志。该书主要包含职教师资功能论、职教师资类别论、职教师资资格论、职教师资考核论、职教师资培训论等多方面的理论研究,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做了全方位的指导,这对于当今职教事业的探索与实践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何清儒 职业教育 师资理论    作为职教前辈,何清儒先生早年对职业教育涉及的多方面问题作过颇有深度的研究。在
【摘要】在当前创建文明城市的背景下,公众的生态意识不仅体现了创建文明城市的内在价值,而且是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思想动力。因此,培育公众生态意识是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政府、社会、个人多方协调,共同努力,是当前培育公众生态意识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生态意识 文明城市 培育路径    现代城市是一个综合体,不仅人口集中,而且也是区域政治、经济、文教、科技的中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摘要】构建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识,而宏观教育则是探究地区乃至国家的教育事业,讲求的是整个人生的教育。宏观教育注重学习者的自主性及创造性,注重将学习视为人生任何阶段为追求生活质量及提高自身素质而进行的愉快的活动。这也是学习型社会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 宏观教育 终身学习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阶段,仅凭学校的教育就能够让人受益终生。然而在当今社会,知识的消耗量成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保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这个“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国家,这个任务无疑更为艰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严格地讲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它们分别面对不同的任务。第一阶段的主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完成无产阶级如何在中国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第二阶段的主要成果是邓小平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延续,它面对
【摘要】主张儿童应该享有权利的学者往往诉诸人权理论来证成儿童的权利,这种证成固然有其重要的意义,但是过于简单和粗糙,是不能够令人满意的,我们需要寻找到更为精细的理论来证成儿童权利的正当性,并认真对待儿童权利。  【关键词】儿童权利 人权 证成 批判    人权理论概述  关于人权的证成,当代的法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普遍倾向于从人的本质、人性或人类的基本价值的角度来为人权证成和辩护。人权往往被定义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