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主体性教学原则的具体表现。而提倡学生质疑正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主体作用的好方法,也是学生自能学习、创新学习的重要标志。学生在学习中由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包含着未知因素的新教材之间构成认识上的差距,必然会产生疑问。但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大部分学生较少提问,或者不提问,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并逐渐学会提问。
一、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要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的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而要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若能经常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不通”的境地,就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和思考,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出示“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而教师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的质疑如饥似渴,而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霖。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接受了(1 30%)÷10×12-1=56%的正确解法。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理解更加透,印象更深,“受挫愈深,获益愈丰”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在教学中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只要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
二、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这就要求我们彻底摒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的观念和思想,而是真正从观念上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真正做学生的朋友。在课堂教学中起组织、引导、控制及解答等作用,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课堂中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保持学生勇于争辩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发言、敢于发言、敢于提问,真正参与到学习生活中去。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双差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的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要采取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三、 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常言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是目的。教师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除了要合理的安排问题情景,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途径,即教给学生科学正确的质疑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准确的抓住问题的实质,进而扎实地掌握知识。
教师首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如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教师向学生分四步提问:1、一个分数能否化成小数与分数的什么有关?(分母)2、与分数分母的什么有关?(质因数)3、与分母的哪些质因数有关?(如2.5)4、分数化小数的规律是什么?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又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第三,教学生会说。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是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一把,送一程。采取起点低、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比如教学“比的意义”时,学生提出: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那么三个数相除是不是也叫做三个数的比?比的后项不能是零,而踢足球时,有时比分怎么是1:0?这些都是学生认真思考,细心观察的结果。
四、 培养良好的质疑习惯,使学生“好问”
创新的数学教学模式,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1)激疑。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后,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教师激疑:还有与课本不同的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梯形转化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还将梯形分解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其想法之新教师都感到意外。(2)导疑。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質?一学生顿时举手说: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性质”中没有用“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热情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予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3)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教师要抓典型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他们的型、树立榜样。可以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活动,利用榜样的号召力,在学生中形成质疑的比、学、帮、超的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质疑转向主动质疑,进而形成学习的习惯。
总之,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犹如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只要教师能持之以恒地进行引导和训练,学生会逐渐把握合理的学习过程,善于提出与教材重点有关的问题。与此同时,他们也会逐渐养成一种勤于思考、勤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主动地学、积极地学、高效的学,最终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
一、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要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的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而要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若能经常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不通”的境地,就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和思考,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出示“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而教师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的质疑如饥似渴,而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霖。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接受了(1 30%)÷10×12-1=56%的正确解法。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理解更加透,印象更深,“受挫愈深,获益愈丰”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在教学中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只要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
二、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这就要求我们彻底摒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的观念和思想,而是真正从观念上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真正做学生的朋友。在课堂教学中起组织、引导、控制及解答等作用,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课堂中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保持学生勇于争辩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发言、敢于发言、敢于提问,真正参与到学习生活中去。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双差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的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要采取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三、 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常言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是目的。教师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除了要合理的安排问题情景,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途径,即教给学生科学正确的质疑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准确的抓住问题的实质,进而扎实地掌握知识。
教师首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如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教师向学生分四步提问:1、一个分数能否化成小数与分数的什么有关?(分母)2、与分数分母的什么有关?(质因数)3、与分母的哪些质因数有关?(如2.5)4、分数化小数的规律是什么?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又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第三,教学生会说。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是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一把,送一程。采取起点低、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比如教学“比的意义”时,学生提出: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那么三个数相除是不是也叫做三个数的比?比的后项不能是零,而踢足球时,有时比分怎么是1:0?这些都是学生认真思考,细心观察的结果。
四、 培养良好的质疑习惯,使学生“好问”
创新的数学教学模式,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1)激疑。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后,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教师激疑:还有与课本不同的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梯形转化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还将梯形分解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其想法之新教师都感到意外。(2)导疑。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質?一学生顿时举手说: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性质”中没有用“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热情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予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3)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教师要抓典型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他们的型、树立榜样。可以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活动,利用榜样的号召力,在学生中形成质疑的比、学、帮、超的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质疑转向主动质疑,进而形成学习的习惯。
总之,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犹如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只要教师能持之以恒地进行引导和训练,学生会逐渐把握合理的学习过程,善于提出与教材重点有关的问题。与此同时,他们也会逐渐养成一种勤于思考、勤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主动地学、积极地学、高效的学,最终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