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费”不简单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3535251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称谓语的使用,一方面反映了说话人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会对交际对象产生一定的积极反应。准确得体的称谓语如同打开交流之门的一把钥匙,会带来积极有力的交际效果。
  光阴冉冉,转眼间,我已从教十六年了。虽然对很多前辈来说,十六年并不算长,但不经意间,却也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双鬓已有白发……不过,即使自己已不再年轻,却仍有一个“年轻的昵称”,它让我始终都倍感自己青春依旧—小费。就是这个看起来“简单的昵称”,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有着非凡的地位和意义。
  2002年9月,我正式踏上了讲台,也正式接触到了自己从教生涯中的第一批学生。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踏上讲台时的紧张和忐忑,作为一名年轻的新老师,我的脑海中闪现出的是一句不知来自何处的警告:“作为一个新老师,你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时,绝对不能对学生笑。因为一笑,就会失去自己作为教师的威严,以后就很难‘镇得住’学生了。所以,即使真的很想笑,也要借机转向黑板笑。”
  于是乎,我便在“故作严肃”的状态中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起初,还真的貌似镇住了学生,他们似乎分外地安静和听话。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我快步走出教室,才敢深深地呼出一口气。同时,心里还很有几分自豪,看来这招还真挺管用!
  在这种假扮的“严肃”中,我很快就“顺利”地渡过了开学初的第一个月。当我还陶醉在自己的“一帆风顺”时,却因为一句无意中听到的话,给我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那天下午放学后,我走在去饭堂的路上。看见前面不远处有我们班的两个女生,正在兴高采烈地谈着什么,我隐约听到了她们似乎谈到了什么“铁板烧”(后来,我才搞明白这原来是他们在背后给我起的外号,意为“表情僵硬,脾气火爆”)。我快步走上去,想和她们打个招呼。但当她们看到我时,刚才的兴奋劲马上就没了,在很胆怯地回应我一声后,便低头匆匆地离开了,而我就直接被晾在了那里!
  之后,那两个女生胆怯的眼神不断地闪现在我的眼前,难道我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就是这次的经历,让我开始了自己从教后的第一次反省。这一反省不要紧,还真的让我发现了很多不正常的地方。首先是自己的课堂,虽然安静,但在这份安静下却明显隐藏着一种胆怯和沉闷;其次,当每次自己想和学生亲密交流时,他们总是神情慌张地躲闪着我。这样的发现在当时还真的挺令人沮丧的,但它却也促使我开始更多地观察和学習破解这种窘境的良方。
  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我惊奇地发现,就在我们隔壁那个班,同学们不但学习踏实用功,而且大部分人性格开朗、积极阳光。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这个班的同学都将自己的班主任直呼为“小西”(该班班主任的名字就叫“晓西”)。对此,班主任不但不生气,而且还似乎很享受这样的称呼。正因为这样亲切地交流,他们师生之间呈现一派亲近和睦、自然向上的景象。
  既然隔壁班班主任都可以放下所谓的班主任架子,我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打定主意,马上改变!
  第二天,一走进教室,我便打破了自己之前奉为圭臬的信条,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说:“从今天起,我宣布一个新规定:以后见到我,都要叫我‘小费’。如果还有谁像之前那样称呼我为‘费老师’,我可不理你哦!”
  一个月来,第一次看到我笑,学生已经愕然;在听到我这个奇怪的新规定,就更加感到意外。这时,班里平常就比较大胆的小周忽然恶作剧般地大声喊了声“小费”,我马上也大声地回了声“哎”,班里顿时笑成了一片。在这笑声中,我仿佛听到了冰雪消融的声音……
  自从有了这个称谓上的小小改变后,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似乎更加积极主动了,课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之前那种尴尬的场面了。学生和我交流多了,他们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而且整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都有了明显地提升!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也没有料到,一个小小称谓的改变,竟能为自己带来那么大的收获。它不但使我和学生之间的相处更加和谐了,而且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带来那么多本质上的飞跃,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小费”这个称号竟然能一直沿用到今天。
  虽然那届学生我只带了一年,但直到现在我还对他们怀有深深的感恩之心,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更好构建良好的师生相长的思想。在之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当我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便会在第一节课的第一时间笑着向所有同学规定那个关于“小费”的称谓。时至今日,我已经由当年青涩的“毛头小子”,成长为有了十六年教龄的“老教师”。我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当年那个小小改变的价值和意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从人的认知角度而言,由于人们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已经把抽象的文字与现实中的东西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了稳定的条件反射,因此,在提起一个人的名字时,人们就会从组成名字的字入手,产生主观心理反应。如果这个人的名字是与某些美好的事物相联系的,人们就会产生美感。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姓名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潜在象征意义,它能引发人的联想,从而影响人的主观评价和第一印象。称谓语的使用,一方面反映了说话人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会对交际对象产生一定的积极反应。准确得体的称谓语如同打开交流之门的一把钥匙,会带来积极有力的交际效果。
  我的这个“小费”的称谓,就在某种意义上和以上这两种理论相吻合。它可以降低传统师生关系中所谓的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这本身就可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为之后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交流打下很好的基础。在具体的操作中,我又特别注意把握和学生交往的尺度,这样还避免了因为老师和学生过于亲近,而导致的师生界限不明的弊端。在十六年的实践中我和学生之间所形成的“亲近而不失界限”的良性关系,一直延续到我的学生毕业以后很长时间。
  【费贞元,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樊 璐
其他文献
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同伴交往需要,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倾听,现实中极大的学业压力,父母与教师的高期待,使得青少年渴望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环境中寻求精神慰藉,虚拟同伴交往也愈加频繁化。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作为我国互联网用户中最年轻的使用群体,青少年常常被视作“数字一代”“网络一代”,他们的成长无时无刻不受到互联网的影响。由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及腾讯联合发布的《2018年中
据报道,最近杭州一些中小学在招生时,除对学生进行考察外,还着重对家长进行家庭情况、职业、教育背景及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调查。这些学校认为这种对家长情况的调查有利于校方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让学校更加全面了解即将入学的学生。但在采访中,校方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招生时,在学生综合素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家长的职业、学历背景才有可能被参考”,恰恰道出了学校在招生时进行家长调查中的真实考量与利益纠结。  
摘要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家庭教育中的PUA现象主要有:打压式教育,摧毁自尊心;以爱之名,过度控制;夸大付出,道德绑架。这已经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然而学界对此关注不足。本文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引起父母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中PUA现象的重点关注,为青少年营造平等、关爱、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关键词 家庭教育;PUA;青少年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小学阶段是习惯培养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德育甚为重要。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小学在全面贯彻实施《山东省德育一体化实施纲要》的基础上,基于德育工作的共性问题以及学校办学实际,从学生品德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道德自主为核心,综合考虑道德他律和道德自律之问的互补关系,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学校的德育品牌——有格德育。  一、有格
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说:“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做准备”。2013年9月,鹤壁市淇滨区明达小学(以下简称“明达小学”)开启了她美好的行程。要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明德惟馨,我们要建一所让美德散发馨香的学校。达士通人,我们要培养心胸豁达、博古通今的人。  一年来,学校围绕校训“明德惟馨 达士通人”,本着“爱创明达”教学理念,向着“有理性、有担当、又不失时尚与开放
南开的爱国主义教育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使他们树立了读书救国的信念,并内化为自觉行为。因此,南开爱国主义教育也结出了硕果。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最自然、最朴素和最深厚的情感。近代南开学校是一个由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等组成的完整教育体系。南开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典范,其中南开中学被誉为“世界上第一爱
李吉林,1938年生,江苏省第一批特级教师,情境教育的创立者,国家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指导专家。2011年教师节,当选为“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  我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  我不把谷子撒进泥土  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  那是一块奇异的土地  播上理想的种子  便会获得令人惊奇的收获  —李吉林  李吉林1956年参加工作,做了一辈子小学语文
摘 要 在公共危机的特殊时期、特殊境遇下,面临一定的道德困惑,如私利与公利的利益纠葛、责怪与包容的态度对抗、社会权利与社会责任的身份分殊。这些困惑的深层原因在于忽视在道德判断中人的本质,在道德选择中混淆公德与私德的认识,以及在道德实践中缺乏理性精神。对此,学校应当基于人的本质明确德育的起点与目标,从两大生活空间的差异确定德育的内容与方式,从学生理性精神的发展确立德育的价值与标准。  关键词 公共危
生态环境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门日前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旨在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学科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法律规范建设,是教育服务中
3项最新调查共同显示,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太长,他们的学习能力。成绩甚至能否从大学毕业都会受到影响。  新西兰研究者发现,看电视时间最短的孩子——尤其是年龄在5—11岁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无论其智商或家庭经济情况如何,他们26岁以前大学毕业的可能性都是最高的。而那些平均每天看电视3小时以上的儿童,由于不及格而辍学的概率也最高。  美国一项对8岁左右三年级小学生的调查发现,自己卧室里有电视而且看电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