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坚决贯彻落实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宁夏将重点围绕“五个坚持”,奋力推动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打好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严守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以最大刚性约束提高发展质量效益,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
落实落细“四水四定”。制定实施《宁夏“十四五”用水权管控指标方案》,建立总量控制、指标到县、空间均衡的配水体系,科学高效用好黄河水、当地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优化调整生活、生产、生态三大用水结构,保障生活用水、节约生产用水、满足生态用水,强化定额管理、用途管制。加强地下水保护,提升“三山”水源涵养能力,依法关停贺兰山、罗山、六盘山区域周边农业灌溉机井,依法限期封停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自备井。
严控高耗水产能扩张。坚持节水优先,建立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水平,积极发展节水型、高附加值的种养业。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工业用水效率,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推广高效冷却、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等节水工艺和技术。全面开展节水型工业园区和节水型企业达标建设,严格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推进城镇节水普及,全面加快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快实施老旧供水管网更新改造,降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统筹排水、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加大再生水、雨水利用,城市绿化、环境卫生、生态景观优先使用非常规水。
持续深化用水权改革。做好节水、用水、活水文章,突破水资源瓶颈制约,统筹黄河保护与经济发展,加快构建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机制,更好地用活水资源、激活水市场、盘活水价值。精准核定用水权,推进农业用水权应确尽确,工业用水企业全面核发取水许可证或水资源使用权证。建立用水权基准价,实行用水权有偿取得。城乡生活全面实行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逐步适度提高农业水价,分级分类制定差别化水价,实行农业灌溉定额内优惠水价、超定额累進加价制度。建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税征收联动机制。搭建用水权市场交易平台,制定交易规则,建立政府收储调控机制和用水权市场运行机制。
坚持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性和完整性出发,立足上中游重点抓好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的定位,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坚决打好环境问题整治攻坚战、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切实做到“四禁”“四减”“四保”,筑牢西北生态安全屏障。
大力推进生态问题整治。在抓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反映的31个突出问题整改同时,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全面排查整改本区域、本领域、本行业存在的问题,以突出问题整改带动面上问题解决。坚决遏制黄河河道“乱占乱建”行为,全面完成黄河河道范围内各类“散乱小”违法建(构)筑物整改。持续推进“挖湖造景”问题整改,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强化取水、用地、环评、施工许可等日常监管,严格沿黄项目审批,补齐制度短板漏洞。制定出台《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促进条例》,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湖城银川徐胜凯/摄
一体推进生态系统建设。加强全方位修复、全域化保护、全过程治理,加快完善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机制。持续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推进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等区域水源涵养林建设。着力加强流域水土保持,推广彭阳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加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加强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农村河道水系综合整治,实施坡耕地整治、老旧梯田改造,持续减少入黄泥沙量。深入开展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在适宜地区设立沙化土地封育保护区,开展规模化防沙治沙。实施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锁边防风固沙工程,强化沙漠沙地边缘生态屏障建设。
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农田退水、城乡污水“五水共治”。综合整治黄河干支流入黄排水沟和农田退水污染,重点入黄排水沟水质持续稳定在Ⅳ类。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实现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排放,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完善联控联治联防机制,推动煤尘、烟尘、汽尘、扬尘“四尘同治”。大力推动清洁取暖向农村地区扩展延伸,实施清洁取暖工程,提升清洁取暖率。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实施耕地土壤环境治理保护重大工程,系统推进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畜禽粪污、工业固废、电子废弃物“六废联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持续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自觉站位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等重点产业,补齐创新链、优化供应链、重构产业链,打造在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加强产业建链补链壮链。围绕产业升级推进建链,实现产业链“从无到有”;围绕竞争力提升推进补链,实现产业链“从缺到全”;围绕高质量发展推进壮链,实现产业链“从弱到强”。通过建链、补链、壮链,推动产业纵向延伸补强,横向壮大集群,围绕一批产能优化合作项目加强配套融合,把产业链价值链终端留在宁夏,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强化对标升级,引导、鼓励现有企业对标行业先进,聚焦产品、装备、工艺、技术、管理等生产经营环节,找差距、定目标,有针对性地补短板、促提升,提高制造业竞争力。 加强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把激活企业的创新发展活力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构建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体系,瞄准国家级高新企业的评定标准,通过精准支持、精准服务、精准培育,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国家级高新企业。
加强绿色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培育发展九个重点产业,招引、落地一批能耗强度低、产业链条长、质量效益好的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电子信息、清洁能源制造业的优质项目,做大绿色经济增量。大力推广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有色等产业绿色标准、技术、工艺,提升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循环化、绿色化、清洁化发展水平,提高资源产出率和清洁生产比率。
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加快推进能源革命,稳定能源保供,走出一条以绿能开发、绿氢生产、绿色发展为主线的能源转型发展之路。
坚决抓好能耗双控。严格落实能耗双控措施,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能耗双控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宁夏回族自治区能耗双控产业管控目录(试行)》,提高高耗能行业准入、限制和淘汰标准,开展能耗双控“五大行动”,加快推动高耗低效产业淘汰退出和升级改造,大力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优质项目发展腾出容量空间。落实“双超”激励政策,引导能耗指标向效率高、效益好的地区、行业和项目配置,保障好重大项目用能;强化预警通报和督查考核,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加快违规项目分类处置,不符合要求的坚决压减退出,符合要求的依法办理手续,力争年底前完成整改任务。
推动能源转型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战略,抓好《关于支持宁夏能源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政策落地,科学谋划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清洁能源“大基地”、构建清洁电力“大电站”、发展清洁绿氢“大产业”,闯出一条“三绿”发展新路子。对标清洁能源产业前沿领域,以吴忠红寺堡宁湘合作能源装备产业、银川和石嘴山晶硅产业、宁东氢能产业等为重点,全链条推进上下游产业做大做精,打造国家重要的光能、风能、氢能、储能等清洁能源制造业基地,提高能源自给率,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牢牢将能源的饭碗端到自己手中。
扎实推进能源保供。制定应对预案、坚决落实保煤炭电力供应、保企业稳定生产、保群众温暖过冬、保生产运行安全、保经济发展目标。抓住关键环节、周密组织科学调度,抓住煤炭供应、发电负荷、安全生产三个关键,通过科学调度做好“增”“调”“压”“减”四项工作,加快先进煤矿核准建设,有序核增煤矿安全产能,适当压缩原料用煤,运用价格机制减少高耗能企业用电负荷。理顺价格形成机制,制定有效措施,合理分摊因煤炭价格上涨而增加的煤电企业生产成本。
以“十大工程项目”为重点,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更好发挥基础设施发展的先行引领作用。
构建快速便捷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高效畅通对外大通道,加快贯通中兰高铁、包银高铁,实施宝中铁路、太中银铁路等扩能改造,推进银川至太原高铁项目前期工作,实现地级市全部通高(快)铁,全面融入全国高铁网。加快银川至昆明、乌海至玛沁、海原至平川等国省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形成“三环四纵六横”高速公路骨干网。启动银川河东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改造提升六盘山和沙坡头支线机场。建设一体便捷内部交通网,以城际铁路、国省干线、城际公交为重点,提高区内城际交通通达水平。统筹布局客货运站场等设施建设,构建以银川为核心、地级城市为支撑、县区为节点的一体高效、无缝接驳的客货运枢纽体系。
构建兴利除害现代水网体系。构建城乡一体的供水网络体系,以骨干供水工程建设为重点,构建统筹城乡、覆盖山川、调剂南北、丰枯补给的一体化供水网,建成国家“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区。加快建设银川都市圈城乡供水、清水河流域供水等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积极推进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陕甘宁革命老区供水工程前期工作,构建“四纵一横”骨干供水主动脉。构建协同防御的水旱减灾体系,加强清水河、苦水河等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实施全域山洪灾害防治。以中南部易旱区为重点,新建一批中小型水库,合理建设一批备用水源工程,加强库坝窖池联调联用,稳步提升抗旱水源保障能力。
构建低碳高效能源支撑体系。有序推进先进煤矿建设,促进煤炭集约优化开发。加快推动青石峁气田、定北气田合作开发,增加杭锦旗至银川天然氣管道输气量。推进西气东输三线、四线和盐池至银川等天然气输气管道建设,完善区内供气网络。加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打通连接蒙西及周边口岸、煤炭基地干线铁路联络线,实施既有煤炭通道扩能改造。推进以新能源为主的宁夏至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外送通道建设,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持续增强煤炭储备能力,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储能设施配套发展,实施青铜峡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加快风电、光伏发电储能设施、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推进宁夏能源(煤炭)物流交易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原油、成品油商业储备。
构建高效泛在信息网络体系。加快实施“宽带宁夏”工程,完善城乡宽带基础网络,推进光纤入园区入企业,实现城镇千兆光纤和农村百兆光纤全覆盖。推动5G网络连续覆盖和室内场景深度覆盖,布局建设区块链公共服务网络设施和交通、物流、能源、节能环保、城市管理等重点行业感知设施。加快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运营,扩容升级中卫西部云基地和智慧银川大数据中心,推动建设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数据中心宁夏分中心、大数据产业园和灾备基地、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全力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国家枢纽节点(宁夏)建设。G
(作者系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冯学娟
坚持“四水四定”,提升水资源利用水平
打好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严守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以最大刚性约束提高发展质量效益,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
落实落细“四水四定”。制定实施《宁夏“十四五”用水权管控指标方案》,建立总量控制、指标到县、空间均衡的配水体系,科学高效用好黄河水、当地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优化调整生活、生产、生态三大用水结构,保障生活用水、节约生产用水、满足生态用水,强化定额管理、用途管制。加强地下水保护,提升“三山”水源涵养能力,依法关停贺兰山、罗山、六盘山区域周边农业灌溉机井,依法限期封停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自备井。
严控高耗水产能扩张。坚持节水优先,建立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水平,积极发展节水型、高附加值的种养业。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工业用水效率,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推广高效冷却、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等节水工艺和技术。全面开展节水型工业园区和节水型企业达标建设,严格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推进城镇节水普及,全面加快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快实施老旧供水管网更新改造,降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统筹排水、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加大再生水、雨水利用,城市绿化、环境卫生、生态景观优先使用非常规水。
持续深化用水权改革。做好节水、用水、活水文章,突破水资源瓶颈制约,统筹黄河保护与经济发展,加快构建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机制,更好地用活水资源、激活水市场、盘活水价值。精准核定用水权,推进农业用水权应确尽确,工业用水企业全面核发取水许可证或水资源使用权证。建立用水权基准价,实行用水权有偿取得。城乡生活全面实行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逐步适度提高农业水价,分级分类制定差别化水价,实行农业灌溉定额内优惠水价、超定额累進加价制度。建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税征收联动机制。搭建用水权市场交易平台,制定交易规则,建立政府收储调控机制和用水权市场运行机制。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大保护协调联动
坚持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性和完整性出发,立足上中游重点抓好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的定位,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坚决打好环境问题整治攻坚战、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切实做到“四禁”“四减”“四保”,筑牢西北生态安全屏障。
大力推进生态问题整治。在抓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反映的31个突出问题整改同时,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全面排查整改本区域、本领域、本行业存在的问题,以突出问题整改带动面上问题解决。坚决遏制黄河河道“乱占乱建”行为,全面完成黄河河道范围内各类“散乱小”违法建(构)筑物整改。持续推进“挖湖造景”问题整改,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强化取水、用地、环评、施工许可等日常监管,严格沿黄项目审批,补齐制度短板漏洞。制定出台《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促进条例》,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一体推进生态系统建设。加强全方位修复、全域化保护、全过程治理,加快完善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机制。持续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推进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等区域水源涵养林建设。着力加强流域水土保持,推广彭阳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加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加强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农村河道水系综合整治,实施坡耕地整治、老旧梯田改造,持续减少入黄泥沙量。深入开展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在适宜地区设立沙化土地封育保护区,开展规模化防沙治沙。实施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锁边防风固沙工程,强化沙漠沙地边缘生态屏障建设。
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农田退水、城乡污水“五水共治”。综合整治黄河干支流入黄排水沟和农田退水污染,重点入黄排水沟水质持续稳定在Ⅳ类。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实现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排放,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完善联控联治联防机制,推动煤尘、烟尘、汽尘、扬尘“四尘同治”。大力推动清洁取暖向农村地区扩展延伸,实施清洁取暖工程,提升清洁取暖率。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实施耕地土壤环境治理保护重大工程,系统推进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畜禽粪污、工业固废、电子废弃物“六废联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持续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坚持筑基培优,促进产业链提质增效
自觉站位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等重点产业,补齐创新链、优化供应链、重构产业链,打造在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加强产业建链补链壮链。围绕产业升级推进建链,实现产业链“从无到有”;围绕竞争力提升推进补链,实现产业链“从缺到全”;围绕高质量发展推进壮链,实现产业链“从弱到强”。通过建链、补链、壮链,推动产业纵向延伸补强,横向壮大集群,围绕一批产能优化合作项目加强配套融合,把产业链价值链终端留在宁夏,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强化对标升级,引导、鼓励现有企业对标行业先进,聚焦产品、装备、工艺、技术、管理等生产经营环节,找差距、定目标,有针对性地补短板、促提升,提高制造业竞争力。 加强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把激活企业的创新发展活力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构建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体系,瞄准国家级高新企业的评定标准,通过精准支持、精准服务、精准培育,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国家级高新企业。
加强绿色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培育发展九个重点产业,招引、落地一批能耗强度低、产业链条长、质量效益好的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电子信息、清洁能源制造业的优质项目,做大绿色经济增量。大力推广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有色等产业绿色标准、技术、工艺,提升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循环化、绿色化、清洁化发展水平,提高资源产出率和清洁生产比率。
坚持绿色低碳,确保新时代能源安全
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加快推进能源革命,稳定能源保供,走出一条以绿能开发、绿氢生产、绿色发展为主线的能源转型发展之路。
坚决抓好能耗双控。严格落实能耗双控措施,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能耗双控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宁夏回族自治区能耗双控产业管控目录(试行)》,提高高耗能行业准入、限制和淘汰标准,开展能耗双控“五大行动”,加快推动高耗低效产业淘汰退出和升级改造,大力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优质项目发展腾出容量空间。落实“双超”激励政策,引导能耗指标向效率高、效益好的地区、行业和项目配置,保障好重大项目用能;强化预警通报和督查考核,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加快违规项目分类处置,不符合要求的坚决压减退出,符合要求的依法办理手续,力争年底前完成整改任务。
推动能源转型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战略,抓好《关于支持宁夏能源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政策落地,科学谋划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清洁能源“大基地”、构建清洁电力“大电站”、发展清洁绿氢“大产业”,闯出一条“三绿”发展新路子。对标清洁能源产业前沿领域,以吴忠红寺堡宁湘合作能源装备产业、银川和石嘴山晶硅产业、宁东氢能产业等为重点,全链条推进上下游产业做大做精,打造国家重要的光能、风能、氢能、储能等清洁能源制造业基地,提高能源自给率,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牢牢将能源的饭碗端到自己手中。
扎实推进能源保供。制定应对预案、坚决落实保煤炭电力供应、保企业稳定生产、保群众温暖过冬、保生产运行安全、保经济发展目标。抓住关键环节、周密组织科学调度,抓住煤炭供应、发电负荷、安全生产三个关键,通过科学调度做好“增”“调”“压”“减”四项工作,加快先进煤矿核准建设,有序核增煤矿安全产能,适当压缩原料用煤,运用价格机制减少高耗能企业用电负荷。理顺价格形成机制,制定有效措施,合理分摊因煤炭价格上涨而增加的煤电企业生产成本。
坚持项目为王,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
以“十大工程项目”为重点,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更好发挥基础设施发展的先行引领作用。
构建快速便捷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高效畅通对外大通道,加快贯通中兰高铁、包银高铁,实施宝中铁路、太中银铁路等扩能改造,推进银川至太原高铁项目前期工作,实现地级市全部通高(快)铁,全面融入全国高铁网。加快银川至昆明、乌海至玛沁、海原至平川等国省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形成“三环四纵六横”高速公路骨干网。启动银川河东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改造提升六盘山和沙坡头支线机场。建设一体便捷内部交通网,以城际铁路、国省干线、城际公交为重点,提高区内城际交通通达水平。统筹布局客货运站场等设施建设,构建以银川为核心、地级城市为支撑、县区为节点的一体高效、无缝接驳的客货运枢纽体系。
构建兴利除害现代水网体系。构建城乡一体的供水网络体系,以骨干供水工程建设为重点,构建统筹城乡、覆盖山川、调剂南北、丰枯补给的一体化供水网,建成国家“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区。加快建设银川都市圈城乡供水、清水河流域供水等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积极推进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陕甘宁革命老区供水工程前期工作,构建“四纵一横”骨干供水主动脉。构建协同防御的水旱减灾体系,加强清水河、苦水河等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实施全域山洪灾害防治。以中南部易旱区为重点,新建一批中小型水库,合理建设一批备用水源工程,加强库坝窖池联调联用,稳步提升抗旱水源保障能力。
构建低碳高效能源支撑体系。有序推进先进煤矿建设,促进煤炭集约优化开发。加快推动青石峁气田、定北气田合作开发,增加杭锦旗至银川天然氣管道输气量。推进西气东输三线、四线和盐池至银川等天然气输气管道建设,完善区内供气网络。加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打通连接蒙西及周边口岸、煤炭基地干线铁路联络线,实施既有煤炭通道扩能改造。推进以新能源为主的宁夏至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外送通道建设,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持续增强煤炭储备能力,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储能设施配套发展,实施青铜峡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加快风电、光伏发电储能设施、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推进宁夏能源(煤炭)物流交易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原油、成品油商业储备。
构建高效泛在信息网络体系。加快实施“宽带宁夏”工程,完善城乡宽带基础网络,推进光纤入园区入企业,实现城镇千兆光纤和农村百兆光纤全覆盖。推动5G网络连续覆盖和室内场景深度覆盖,布局建设区块链公共服务网络设施和交通、物流、能源、节能环保、城市管理等重点行业感知设施。加快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运营,扩容升级中卫西部云基地和智慧银川大数据中心,推动建设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数据中心宁夏分中心、大数据产业园和灾备基地、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全力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国家枢纽节点(宁夏)建设。G
(作者系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冯学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