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三种版本新旧教材的比较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多种版本的初中数学新教材正在实验中,由于版本众多,而且每一版本处理同一知识内容时的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很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十分困惑。为此,笔者就“一次函数”这一内容在浙教旧版和浙教新版教科书以及人教版、华师大版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中的呈现方式、例题素材、习题类型,编排特色进行了初步的比较,以便为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一、“一次函数”在浙教旧版及三个版本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中的呈现比较
  
  1 在章节编排上的比较
  “一次函数”的主要知识是一次函数概念、图象和性质。其编写方式在教科书中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浙教旧版到三版新教材的编写就有了一次较大的变动(见表1)。
  
  二、“一次函数”在三个版本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中的例题和习题比较
  
  1 例题素材的比较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能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这一点在三种版本的新课程教科书的例题选用上也有体现。以下就对三种版本的新课程教科书“一次函数”这一内容例题中的应用问题作个比较,应用问题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和以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华师大版中“学生生活类”与“社会问题类”题材所占的比例分别约占40%和60%;而人教版和浙教新版这两类所占的比例相当,约占30%和70%。从应用题在例题总数中所占的比重看,三版教材有较大的差别,比例最大的浙教新版(81.8%)与比例最小的华师大版(35.7%)相差46.1个百分点。相比而言,浙教新版应用性例题的背景素材选取更注重与学生实际、社会生活等联系。
  
  2 习题类型的比较
  从表6看探究性题目占新题型总数的百分比,人教版62.5%,华师大版33.3%,浙教新版42.9%,总的来说探究性问题占新题型总数的比例都较大,相比而言,人教版对探究性题目更重视一些。
  在开放性题目中以举例说明问题的题目为主。三个版本所占新题型的比例分别为:人教版25%,华师大版66.7%,浙教新版57.1%。这种题型的设置符合《新课标》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要求,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3 习题编排的比较
  从表7看三个版本教科书在习题编排上都面向全体学生,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A组题检查学生已学知识,着重“双基”,使学困生也易获成功;B组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中等生易错处,巧设陷阱;C组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让优等生易发散的优点便于发挥。
  
  三、“一次函数”在三个版本教科书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比较
  
  三个版本教科书均安排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这与《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 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要求相符。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摘 要:处于“互联网 ”时代的95后大学生,其就业途径、就业期望值都在发生着变化,本文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调查结果进行了具体统计与分析,对学生就业质量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 计算机毕业生 就业统计与分析  课 题:本文系基金项目:中国电子教育学会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研究规划课题“互联网 时代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研究”(CESZ2016-70)研究成果。  “互联网 ”
(丹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江苏丹阳212300)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行文优美,包含哲理的短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叫强强的孩子随爷爷来到海边,并独自在爷爷的小闸屋过夜的情景,告诉人们,孩子只有经历风雨,接受锻炼,才能健康成长。本文作者特别注意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情,课文前半部分(1—6自然段)通过描写美丽宜人的海边自然风光,映衬了强强对海边生活环境的依恋和向往;后半部分(7-13自然段)
教学目标  1 知道空气中是有水的。认识空气中的水是以水蒸气的形式存在的。经历假设与收集证据这一科学探究过程,感受科学探究推理的逻辑学。  2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有水。能够观察水蒸汽在冷表面凝结的现象,并推断出水来自于空气。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信心。课堂教学实录部分    一、导入,引出研究问题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上一堂科学课。你们在科学课上最喜爱做什么?  生:做
[背景]    第二天就要对全市开课了,我满怀激情地进班上第一课时。笔者自诩是善于朗读的,真庆幸有《母亲的恩情》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让我可以露一小手了。《游子吟》是学生早巳会背的,一读起来似唱儿歌,于是,我决定来个声情并茂的范读,当我声泪俱下时,教室中一片哄堂大笑,好多孩子都笑到了桌底下,只有个别学生很茫然地看着我。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万丈深渊。让一群七岁的孩子理解50岁的孟郊写的《游子吟》所蕴
有了目标,就有了教与学的方向。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练习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语文教学目标应该更加明确。在减负增效的今天,是否应对课堂教学进行一定的反思?传统教学中有许多优秀的宝贵的经验,在继承的同时是否一定要坚守传
摘 要:本文通过对广西某市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初中学校横向融通情况调研结果的分析,了解了该市中职学校与普通中学开展普职融通的基本情况、具体模式和做法,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推进全区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阶段 普职融通 问题 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
摘要:历史与美术学科采取导入引领、并列对接、归纳重组等模式进行教学的衔接尝试,解决了历史必修三教学中力不从心的问题。学科之间教学的衔接,改变了单个学科视角的“阈限”,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高中历史;美术;学科衔接  我们在讲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中外美术史时,感到力不从心,究其原因,主要是历史教材内容过于简略和教师本身美术素养的欠缺。如果我们开拓视野,从中学整体课程设置的角度分析,发现高中美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动漫仿真技术不仅运用在动画影片的艺术视觉领域,而且还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军事领域、工程设计领域和教育领域。采用动漫仿真技术可以直观逼真地还原显示工程设计的真实情况,特别是采用游戏攻关式的动漫仿真技术时更赋予了其智能化的特点,更加丰富了人机互动的活动内容,应用在教育领域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不断更新、充实,并在攻关过程中得到不断内化与巩固。  一、实践运用与研究背景  基于动漫仿真技
听课、看课是学习,但也成了第三只眼睛,旁观者清嘛。因经常听课、看课,放眼现今各种级别和范围的语文课堂阅读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研讨课、评优课等,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清一色的第二课时讲读教学,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即使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原来,很多老师认为第一课时就学学生字、凑读课文,为第二课时扫清障碍,没什么好上的。第一课时无形中成了单纯的识字教学,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资源开发是有效实施课程的必要条件。当前,不少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师抱怨教材没有农村味,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难度大,品德课不好教。其实不然,农村学生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文化资源等等。笔者认为,农村小学品德老师应该立足农村,因“地”制宜,因“人”设课,努力利用农村的特点开发品德课程资源。    一、因“地”制宜——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