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探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an04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原先存在高耗低效,车轮战、题海战,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所谓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具有其新定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强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塑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中实施合作和交流,提倡参与式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培养,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学习高中语文的信心。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235-01
  随着新课程的展开,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在改革与探索中所追求的目标。当一节课、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之后,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实施就成为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要掌握有效的理念,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以使得语文课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和讨论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定位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半个世纪以来,教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成果不可枚举,而研究的目的和宗旨之一就是如何在课堂这一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集合,实现有效性教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质是强调教学的效益,参照到高中语文教学,也即向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要效益。传统意义上,评价高中语文教学是否有效性教学,当然看的不是单纯的看教师备课是否认真,上课是否卖力,老师“讲”了多少,或是做了多少精美的课件等等这些都不是课堂有效性评价的标准,高中语文课课堂是否具有有效性其关键要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悟”出了多少道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课标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注重语文应用、审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就有了其特定的新定义与评价标准,即应紧紧围绕着新课标的要求,也即教师是否能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力图通过课堂学习使得学生获得相关知识,获得启发并培养学生应用、审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新课程下如何加强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
  1.抓住学生的兴趣
  学习过程归根结底是学生内化知识的活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也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主观能动性,激起学生自主的去探索、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这样高中语文知识就能够较快被学生所内化、发展,且能够激发学生自主、自主、合作、探究的去学习。具体来说,例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好奇心,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营造课堂范围
  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必须要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要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合理诱导启发学生,灵活娴熟地掌握教育的机智(契机,应变能力等),精选适度有益的训练,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激活每个学生,使之积极参与,共同探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通过情感交流,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
  3.精选教学内容
  当代教学论认为,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一篇课文读下来,哪些地方能够形成有效刺激,哪些地方没能形成有效刺激;哪些地方需要形成有效刺激,哪些地方不必形成有效刺激,都必须加以考虑。教师没必要从头到尾、面面俱到地讲解,而应该对内容进行筛选、删减,精选最必要的,抓住其精华、要点进行教学,为学生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参与和理解。从迁移的心理活动看,集中注意于问题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形成知识迁移。
  许多教师的堂上讲解时间都有严格的规限,并取得相当显著的教学效果。他们的成功经验就在于教师善于控制知识量,择其精华要点,突出主要问题,保证了用于高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时间,使学生很快形成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促进学生能力培养
  新课标指出,高中語文教学要提倡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在课堂中实施合作和交流,提倡参与式教学,既能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更能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学习高中语文的信心,这也是加强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必备要件。教师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学习高中语文的信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提出问题等等都能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这种教学方式既适用于学习好的学生,更适用于成绩较差或不善于表达思想的学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具有其新定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强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塑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中实施合作和交流,提倡参与式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培养,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学习高中语文的信心。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管采取何种形式与方法,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化。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摸索和探求适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的策略,才能真正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心武.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韦志成.语文课程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是教育初级阶段,在素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背景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教学需要,局限性较大。小学语文作文分类指导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学习水平不同,导致作文教学偏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推动作文创新,提升语文作文写作水平,养成良好的写作素养。本文就小学语文作文分类指导教学进行探
【摘要】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它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阅读也是人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手段。语感是语言的灵魂,因此我们普遍认为学好英语的关键在语感,而语感的获得又与阅读息息相关。因此学好英语的关键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教学方式;语感;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
【摘要】小学作文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在开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学生自身文化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其也会对学生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起到积极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生本教育分析为探究话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本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229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实践中,课外读物的选取是一项重要内容,课外读物的定义、选取标准是什么,怎样的课外读物才是符合《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本文试做分析。  【关键词】义务教育;语文;课外读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23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从2011年修订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