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阳光四溢的海岛上,静静流淌的三亚河,带着润泽万物的初心,温抚着南国海滨的山地、丘陵、平原、海湾,哺育了一方善良纯朴的百姓。人们在此繁衍生息,依照自己族群的生活方式而生活着,创造出了异常丰富而又斑斓多姿的地方文化。
然而,三亚河在历史上曾经长期遭遇忽略;即使中原王朝的尊卑思想和等级观念也投射到了这片土地上,其中枢机构也设置在了更为宽广悠长的宁远河流域。这片土地,因为地处中国陆地的最南端,因此被命名“崖州”。崖,《说文》曰“高边也”;《说文句读》释“水之边而峭高者也”;《尔雅·释丘》谓“巔之峻而高者,崖也,即岸也。”由这些早期的汉字注释可见,“崖”之义即为陆之边沿、茫茫水岸,在此再无路可走。因而,“崖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为边沿的一个行政区。
海南岛上最早于西汉元封(公元前110年)设有珠崖、儋耳二郡,其中珠崖郡之“崖”,即取其本义。
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大同年间(公元535-546年),儋耳故郡设置崖州。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崖州为珠崖郡。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珠崖郡又改为崖州。隋唐时期的崖州,统领了整个海南岛。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崖州郡下设儋州、振州。振州辖宁远、延德、临川、陵水四县,其中临川县就位于三亚河的下游。
作为最南方的行政州,崖州的地理位置必须具备象征的意义。在古代的地理认知上,宁远河出海口与三亚河出海口看起来好像属于同一水平线。但宁远河流长源远,属琼南第一大河流,也是海南第四大河流,淡水资源充足。在传统的中国农业社会,农业成为社会的核心,人们依河建镇,可以有效地组织灌溉,保障田地产出,维系着地方社会的运转。
在航海事业还没有兴起,中国属于内向型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就注定三亚河流域的长期沉静。海南岛的南方地形,自鳌山以东开始多了起伏,地形变得复杂,到三亚河流域,已经间隔了好几重山川。这些山川虽然没有海南岛东南那些山川险峻,也能汇聚足够的森林。有这山川屏障,从鳌山以东开始,一直到东南的陵水,都是少数民族聚集为多,汉族生活区都呈现出孤岛状态,形成海南岛上多民族布局的独特景象。
三亚河流域就位于海南岛东南与西南的过渡带,山岭相迫,平川狭窄,虽多河流,但体量都很小,流程都很短。却因为雨季那丰沛水量的冲刷,又因为沿海山地的堵截,从而使下游的河床变得异常宽广,河床的近海处又受到中心水流的深度冲刷,多有海水倒灌;其深水区也不会有很长的距离,上溯三公里就变得很浅,到旱季或者潮退时就多有泥滩出露,船只也能停泊于河口地带。这种高盐度的河流,无法用于灌溉,因而早期的三亚河下游多滩涂地貌,水网较密,却只能在远离入海口的有限平地上才能展开农耕,组织不了大型的农业生产灌溉……一切,注定在中世纪的琼南中心只能选择宁远河流域,而非三亚河流域!
鸦片战争后,随着对外交流的日渐频繁,天朝的脸面被陆续地掌掴,古老中国的这扇铁门才得以缓缓开启。
二港所在的三亚河流域,渐渐就成为琼南地区的经济中心,然后自然就演变成了琼南地区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注:该文摘自由本人主持的三亚河科考报告改编成的图书——《三亚河人文地理纪略》,该书即将由有关出版社出版发行。
然而,三亚河在历史上曾经长期遭遇忽略;即使中原王朝的尊卑思想和等级观念也投射到了这片土地上,其中枢机构也设置在了更为宽广悠长的宁远河流域。这片土地,因为地处中国陆地的最南端,因此被命名“崖州”。崖,《说文》曰“高边也”;《说文句读》释“水之边而峭高者也”;《尔雅·释丘》谓“巔之峻而高者,崖也,即岸也。”由这些早期的汉字注释可见,“崖”之义即为陆之边沿、茫茫水岸,在此再无路可走。因而,“崖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为边沿的一个行政区。
海南岛上最早于西汉元封(公元前110年)设有珠崖、儋耳二郡,其中珠崖郡之“崖”,即取其本义。
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大同年间(公元535-546年),儋耳故郡设置崖州。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崖州为珠崖郡。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珠崖郡又改为崖州。隋唐时期的崖州,统领了整个海南岛。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崖州郡下设儋州、振州。振州辖宁远、延德、临川、陵水四县,其中临川县就位于三亚河的下游。

作为最南方的行政州,崖州的地理位置必须具备象征的意义。在古代的地理认知上,宁远河出海口与三亚河出海口看起来好像属于同一水平线。但宁远河流长源远,属琼南第一大河流,也是海南第四大河流,淡水资源充足。在传统的中国农业社会,农业成为社会的核心,人们依河建镇,可以有效地组织灌溉,保障田地产出,维系着地方社会的运转。
在航海事业还没有兴起,中国属于内向型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就注定三亚河流域的长期沉静。海南岛的南方地形,自鳌山以东开始多了起伏,地形变得复杂,到三亚河流域,已经间隔了好几重山川。这些山川虽然没有海南岛东南那些山川险峻,也能汇聚足够的森林。有这山川屏障,从鳌山以东开始,一直到东南的陵水,都是少数民族聚集为多,汉族生活区都呈现出孤岛状态,形成海南岛上多民族布局的独特景象。
三亚河流域就位于海南岛东南与西南的过渡带,山岭相迫,平川狭窄,虽多河流,但体量都很小,流程都很短。却因为雨季那丰沛水量的冲刷,又因为沿海山地的堵截,从而使下游的河床变得异常宽广,河床的近海处又受到中心水流的深度冲刷,多有海水倒灌;其深水区也不会有很长的距离,上溯三公里就变得很浅,到旱季或者潮退时就多有泥滩出露,船只也能停泊于河口地带。这种高盐度的河流,无法用于灌溉,因而早期的三亚河下游多滩涂地貌,水网较密,却只能在远离入海口的有限平地上才能展开农耕,组织不了大型的农业生产灌溉……一切,注定在中世纪的琼南中心只能选择宁远河流域,而非三亚河流域!
鸦片战争后,随着对外交流的日渐频繁,天朝的脸面被陆续地掌掴,古老中国的这扇铁门才得以缓缓开启。

二港所在的三亚河流域,渐渐就成为琼南地区的经济中心,然后自然就演变成了琼南地区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注:该文摘自由本人主持的三亚河科考报告改编成的图书——《三亚河人文地理纪略》,该书即将由有关出版社出版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