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一门教学语言要求很高的学科,要想将抽象、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艺术表达方式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关键词】数学语言 艺术 激趣 留白 自然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在师生互动交流的开放式教学环境中,作为师生主要交流媒介的教学语言,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凸显数学教学语言魅力,为数学课堂服务。
一、导入过程要凸显“激趣”的艺术
能否在一堂课中从心理上都抓住学生,最初的五分钟至为关键。作为开场白的导入语言首先要体现平等,不居高临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与老师是两个完全平等的主体,学生才能尽快地融入课堂学习气氛中去。同样是“同学们好,请坐”,冷冰冰的语气和充满关爱情感的语调,给学生的感觉完全是相反的。其次要有趣,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与教师间不仅人格是平等的,而且可以做朋友,给学生以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创造力的发挥建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三要简洁有效,切忌拖泥带水,要用最短的时间将学生带入到一节课的主要研究中去。
比如,在学习《认识三角形》时,上课开始后,教师可以用亲切的语调说:“同学们,请观察这些图片,在这些图片中间,你发现了哪些你所熟悉的图形?”让学生很快降低了心理的紧张感觉,说出这节课的研究内容——三角形。教师因势利导:“你还能举出身边类似的例子吗”,同学们肯定会积极踊跃的回答,很快活跃了课堂气氛,切入这节课的研究内容中去。
二、探究过程要凸显“留白”的艺术
对探究过程的语言把握是考验教师教学理念是否先进、教学水平是否高超的试金石。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如作国画,不是画满全纸为上品,而是要善于“留白”。国画中的“留白”是留给读者以遐想的余地,课堂中的“留白”是留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要寓“教”于“不教”之中,“讲”于“不讲”之中。
为此,教师的语言首先宜缓不宜急,所谓缓,是指当学生未经过充分探究,未达到知识生成临界点时,教师就不宜进行点拨,所谓“不愤不启,不诽不发”。大部分教师唯恐学生思考深度不够,或者不全面,都情不自禁的进行讲解,殊不知,正犯了 “急”的毛病。其次,宜精不宜繁,教師的点拨语言一定要准确到位,不能啰嗦,更不能引起歧义或者表述不清。当然,在师生互动探究的动态过程中,这对教师的基本功是一种极高的要求。第三,亦放不宜收,我们现在初中数学课堂的通病还是放得太少、收得太紧,一旦学生离开了自己的教学预设,教师就不知道怎样教学了。当然,当学生的思维严重偏离了我们的教学目标时,我们应当果断地将学生思路拉回来。第四,亦曲不宜直。当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往往是思维碰撞的火花,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教师应当因势利导,而不要去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比如“这个同学的问题很好,谁能帮助他来解决这个问题?”。将回答问题的机会交给其他同学,引发更深层次的探究。
三、环节衔接要凸显“自然”的艺术
“不着痕迹”是语言艺术的一项要求,数学课堂语言尤为如此。数学课堂的教学环节之间有清晰的分界,但若过渡语言使用不当,则会突兀、生硬,影响学生思维的连贯性,进而影响整堂课教学效果。
比如,在复习旧知和新课讲解之间过渡时,若教师说“刚才同学们复习的很好,下面我们进行新的一节课的学习”,应当说,教师的语言是准确的,无懈可击的,但是稍嫌生硬。如果换成下面一句话“从刚才的复习中,可以看出同学都掌握的不错,同学们很聪明,但是不知道能不能解决下面的新问题呢?”则会更自然,更容易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三、练习教学要凸显“分层”的艺术
许多教师只重视练习题的题目设计,而忽视练习题的语言设计,殊不知,练习环节的教学语言更为重要。
在基础练习的环节,因为可采取多样的活动形式或者由中下游的同学来回答,所以教学语言要侧重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比如“你的想法太好了”“你的进步很大”“**同学能够主动回答问题,真棒……”等等。
在提高练习环节,因为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的语言要体现激发性。比如“这道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你能挑战它吗?”“只要你能细心思考,我相信你肯定能够解决它”。
当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时,尤其是进入小组讨论,教师面对面指导时,教师的语言要体现诱导性,给学生以信心和思考的阶梯。比如“你的思路很棒,若在**方面再细心些就更好了”“你已经快找到解决这个题目的思路了,看看谁还能补充一下……”这样因势利导,一步步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
以上是笔者的一点思考,审视我们现在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正是我们的老师过于重视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追求教学语言的严谨性,从而导致数学课堂枯燥无味,失去吸引力,这也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只要我们真正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钻研开放式课堂的语言艺术,我们的数学课堂肯定会以一个新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5).
[2]申京哲著. 浅谈教师语言的修养. 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3]刘显国等. 语言艺术.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关键词】数学语言 艺术 激趣 留白 自然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在师生互动交流的开放式教学环境中,作为师生主要交流媒介的教学语言,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凸显数学教学语言魅力,为数学课堂服务。
一、导入过程要凸显“激趣”的艺术
能否在一堂课中从心理上都抓住学生,最初的五分钟至为关键。作为开场白的导入语言首先要体现平等,不居高临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与老师是两个完全平等的主体,学生才能尽快地融入课堂学习气氛中去。同样是“同学们好,请坐”,冷冰冰的语气和充满关爱情感的语调,给学生的感觉完全是相反的。其次要有趣,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与教师间不仅人格是平等的,而且可以做朋友,给学生以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创造力的发挥建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三要简洁有效,切忌拖泥带水,要用最短的时间将学生带入到一节课的主要研究中去。
比如,在学习《认识三角形》时,上课开始后,教师可以用亲切的语调说:“同学们,请观察这些图片,在这些图片中间,你发现了哪些你所熟悉的图形?”让学生很快降低了心理的紧张感觉,说出这节课的研究内容——三角形。教师因势利导:“你还能举出身边类似的例子吗”,同学们肯定会积极踊跃的回答,很快活跃了课堂气氛,切入这节课的研究内容中去。
二、探究过程要凸显“留白”的艺术
对探究过程的语言把握是考验教师教学理念是否先进、教学水平是否高超的试金石。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如作国画,不是画满全纸为上品,而是要善于“留白”。国画中的“留白”是留给读者以遐想的余地,课堂中的“留白”是留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要寓“教”于“不教”之中,“讲”于“不讲”之中。
为此,教师的语言首先宜缓不宜急,所谓缓,是指当学生未经过充分探究,未达到知识生成临界点时,教师就不宜进行点拨,所谓“不愤不启,不诽不发”。大部分教师唯恐学生思考深度不够,或者不全面,都情不自禁的进行讲解,殊不知,正犯了 “急”的毛病。其次,宜精不宜繁,教師的点拨语言一定要准确到位,不能啰嗦,更不能引起歧义或者表述不清。当然,在师生互动探究的动态过程中,这对教师的基本功是一种极高的要求。第三,亦放不宜收,我们现在初中数学课堂的通病还是放得太少、收得太紧,一旦学生离开了自己的教学预设,教师就不知道怎样教学了。当然,当学生的思维严重偏离了我们的教学目标时,我们应当果断地将学生思路拉回来。第四,亦曲不宜直。当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往往是思维碰撞的火花,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教师应当因势利导,而不要去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比如“这个同学的问题很好,谁能帮助他来解决这个问题?”。将回答问题的机会交给其他同学,引发更深层次的探究。
三、环节衔接要凸显“自然”的艺术
“不着痕迹”是语言艺术的一项要求,数学课堂语言尤为如此。数学课堂的教学环节之间有清晰的分界,但若过渡语言使用不当,则会突兀、生硬,影响学生思维的连贯性,进而影响整堂课教学效果。
比如,在复习旧知和新课讲解之间过渡时,若教师说“刚才同学们复习的很好,下面我们进行新的一节课的学习”,应当说,教师的语言是准确的,无懈可击的,但是稍嫌生硬。如果换成下面一句话“从刚才的复习中,可以看出同学都掌握的不错,同学们很聪明,但是不知道能不能解决下面的新问题呢?”则会更自然,更容易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三、练习教学要凸显“分层”的艺术
许多教师只重视练习题的题目设计,而忽视练习题的语言设计,殊不知,练习环节的教学语言更为重要。
在基础练习的环节,因为可采取多样的活动形式或者由中下游的同学来回答,所以教学语言要侧重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比如“你的想法太好了”“你的进步很大”“**同学能够主动回答问题,真棒……”等等。
在提高练习环节,因为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的语言要体现激发性。比如“这道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你能挑战它吗?”“只要你能细心思考,我相信你肯定能够解决它”。
当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时,尤其是进入小组讨论,教师面对面指导时,教师的语言要体现诱导性,给学生以信心和思考的阶梯。比如“你的思路很棒,若在**方面再细心些就更好了”“你已经快找到解决这个题目的思路了,看看谁还能补充一下……”这样因势利导,一步步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
以上是笔者的一点思考,审视我们现在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正是我们的老师过于重视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追求教学语言的严谨性,从而导致数学课堂枯燥无味,失去吸引力,这也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只要我们真正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钻研开放式课堂的语言艺术,我们的数学课堂肯定会以一个新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5).
[2]申京哲著. 浅谈教师语言的修养. 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3]刘显国等. 语言艺术.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