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国家督学柳斌先生,曾经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层含义: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主动发展。我认为,优质课堂教学,就是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就是追求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为了实现这种最优化,结合公开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认为应当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
一、优化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主攻方向,就是教学目标。它是整个课堂的“方向盘”和“指南针”,是课堂的开始,更是课堂最终的归宿。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我明确提出三个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其真实生动、极具震撼力的特点。3.感悟忧患精神,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有三大要求:一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二要具体可行,可操作性强;三要恰当,既要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又要兼顾绝大部分学生能力需求。目标明确,关键在于落实,并且大力提倡分层落实。分层落实,就必须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不搞“一刀切”,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通过集体教学、小组交流、个别辅导,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二、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与课堂效益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坚持“五个度”,来优化课堂结构,最终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1.课堂复习要有“高效度”
我们在讲授新课前,一般都会安排一定时间来复习旧知,从而为新知的学习搭桥铺路,这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复习内容不宜过多,时间也不宜过长,要通过精选,以“旧知”引路,从而达到知识成串,快速反馈,迅速接触新知的目的。
2.导入新课要有“强力度”
例如我在讲授本课时,不仅引用了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句,而且罗列了罗布泊的大量资料,这些导语的设置就像磁铁一样,深深敲在学生的心坎儿上,牢牢地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
3.传授新知要有“参与度”
传授新知是整个课堂的中心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来,通过动口、动脑、动笔,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唯有如此,知识与能力方能并驾齐驱,齐头并进。通过集体教学、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参与度”。
4.问题探讨要有“多维度”
问题探讨应当兼顾“质”与“量”两方面的要求,既要切中教学重点、难点甚至是疑点,又要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解读。例如在本课的学习中,既有整篇文章的整体感知,又有具体问题的浅层探讨、深层研究。既有具体语言的赏析品味,又有问题的拓展延伸:立足现实设计公益广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焦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追问,启发学生要善于发现现象背后的真相。
5.课堂总结要有“高浓度”
课堂结束前,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时间,但教师要善于对整堂课进行高度浓缩,提纲挈领地进行归纳概括,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精要、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授课过程中,以对联结尾,高屋建瓴地指出: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我们的家园,就是善待我们的子孙后代。
三、优化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施教之法,又贵在引导。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才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可通过如下四种方法进行巧妙引导,最终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1.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
在授课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环环相扣。例如在授课中,关于悲剧,我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此话一出,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从而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2.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
本课是作者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数易其稿,才创作出来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报告文学,更是一篇含泪写出来的中国地质灾害的忧思录!在授课中,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品味字里行间的忧患意识。例如,关于罗布泊悲剧的深层探讨,背后真相的挖掘,需要我们教师多启发,多设疑,多引导,并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凡有争议容易混淆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先让学生合作学习,充分讨论,再归纳点评,总结规律,在整个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变“死学”为“活学”。
3.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
疏导,就是当学生思维受阻或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善于指点迷津,疏通障碍,使学生疑难顿解,思维顿开,变“难学”为“易学”,在这种“化难为易”的过程中,积极提高学生思维的含金量,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永远是课堂的抓手,也是真正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的最有效的捷径。例如在授课中,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常见的赏析语言的五种方法,简练实用,可操作性很强。
四、优化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优化教学环境,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1.教学语言的艺术化
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板书语言、体态语言。无论何种语言,讲究艺术,才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口头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精练、条理清晰、生动形象、抑扬顿挫,避免啰嗦话、两可话、题外话、空洞话。板书语言力求做到:文字规范、布局合理、简洁美观、条理分明,避免“龙飞凤舞”“杂乱无章”。体态语言的要求是,教师要有精神抖擞的面貌、和蔼可亲的态度、恰到好处的教态。
2.师生关系的融洽化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出现在学生面前,做到:表情亲和但不过分随意,表情严肃但不过分紧张,活而不乱,静而不僵,宽严适度,从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唯有对学生充满尊重与关心,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我也坚信,唯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魅力的课堂,才有可能是效益最大的课堂。
3.课堂管理的科学化
教师组织管理课堂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成效。为此,教师就要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把严与爱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严字当头照,爱在我心中!
4.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任务、教学手段共同构建的多向合作过程。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设备条件,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在授课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有意识地分别展现了仙湖罗布泊、消逝罗布泊的五幅画面,积极创设学习情境,从而有效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四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止问题动态化。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单单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课堂教学最优化,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路在何方?
我认为,路在脚下,路在课堂中,路在实践中!只要我们拥有渊博的学识、幽默的谈吐、丰富的人格魅力,只要我们积极地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生命成长、生命体验,因材施教,我坚信语文课堂将是最有趣的课堂,最有效的课堂,最美丽的课堂,最值得一生回味的课堂!
一、优化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主攻方向,就是教学目标。它是整个课堂的“方向盘”和“指南针”,是课堂的开始,更是课堂最终的归宿。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我明确提出三个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其真实生动、极具震撼力的特点。3.感悟忧患精神,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有三大要求:一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二要具体可行,可操作性强;三要恰当,既要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又要兼顾绝大部分学生能力需求。目标明确,关键在于落实,并且大力提倡分层落实。分层落实,就必须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不搞“一刀切”,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通过集体教学、小组交流、个别辅导,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二、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与课堂效益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坚持“五个度”,来优化课堂结构,最终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1.课堂复习要有“高效度”
我们在讲授新课前,一般都会安排一定时间来复习旧知,从而为新知的学习搭桥铺路,这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复习内容不宜过多,时间也不宜过长,要通过精选,以“旧知”引路,从而达到知识成串,快速反馈,迅速接触新知的目的。
2.导入新课要有“强力度”
例如我在讲授本课时,不仅引用了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句,而且罗列了罗布泊的大量资料,这些导语的设置就像磁铁一样,深深敲在学生的心坎儿上,牢牢地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
3.传授新知要有“参与度”
传授新知是整个课堂的中心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来,通过动口、动脑、动笔,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唯有如此,知识与能力方能并驾齐驱,齐头并进。通过集体教学、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参与度”。
4.问题探讨要有“多维度”
问题探讨应当兼顾“质”与“量”两方面的要求,既要切中教学重点、难点甚至是疑点,又要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解读。例如在本课的学习中,既有整篇文章的整体感知,又有具体问题的浅层探讨、深层研究。既有具体语言的赏析品味,又有问题的拓展延伸:立足现实设计公益广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焦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追问,启发学生要善于发现现象背后的真相。
5.课堂总结要有“高浓度”
课堂结束前,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时间,但教师要善于对整堂课进行高度浓缩,提纲挈领地进行归纳概括,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精要、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授课过程中,以对联结尾,高屋建瓴地指出: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我们的家园,就是善待我们的子孙后代。
三、优化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施教之法,又贵在引导。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才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可通过如下四种方法进行巧妙引导,最终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1.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
在授课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环环相扣。例如在授课中,关于悲剧,我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此话一出,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从而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2.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
本课是作者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数易其稿,才创作出来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报告文学,更是一篇含泪写出来的中国地质灾害的忧思录!在授课中,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品味字里行间的忧患意识。例如,关于罗布泊悲剧的深层探讨,背后真相的挖掘,需要我们教师多启发,多设疑,多引导,并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凡有争议容易混淆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先让学生合作学习,充分讨论,再归纳点评,总结规律,在整个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变“死学”为“活学”。
3.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
疏导,就是当学生思维受阻或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善于指点迷津,疏通障碍,使学生疑难顿解,思维顿开,变“难学”为“易学”,在这种“化难为易”的过程中,积极提高学生思维的含金量,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永远是课堂的抓手,也是真正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的最有效的捷径。例如在授课中,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常见的赏析语言的五种方法,简练实用,可操作性很强。
四、优化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优化教学环境,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1.教学语言的艺术化
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板书语言、体态语言。无论何种语言,讲究艺术,才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口头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精练、条理清晰、生动形象、抑扬顿挫,避免啰嗦话、两可话、题外话、空洞话。板书语言力求做到:文字规范、布局合理、简洁美观、条理分明,避免“龙飞凤舞”“杂乱无章”。体态语言的要求是,教师要有精神抖擞的面貌、和蔼可亲的态度、恰到好处的教态。
2.师生关系的融洽化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出现在学生面前,做到:表情亲和但不过分随意,表情严肃但不过分紧张,活而不乱,静而不僵,宽严适度,从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唯有对学生充满尊重与关心,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我也坚信,唯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魅力的课堂,才有可能是效益最大的课堂。
3.课堂管理的科学化
教师组织管理课堂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成效。为此,教师就要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把严与爱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严字当头照,爱在我心中!
4.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任务、教学手段共同构建的多向合作过程。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设备条件,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在授课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有意识地分别展现了仙湖罗布泊、消逝罗布泊的五幅画面,积极创设学习情境,从而有效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四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止问题动态化。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单单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课堂教学最优化,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路在何方?
我认为,路在脚下,路在课堂中,路在实践中!只要我们拥有渊博的学识、幽默的谈吐、丰富的人格魅力,只要我们积极地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生命成长、生命体验,因材施教,我坚信语文课堂将是最有趣的课堂,最有效的课堂,最美丽的课堂,最值得一生回味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