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总能高效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文本,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更远的层面。
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尝试以下的三种提问方式: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无疑生疑”提问法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文学作品因为学生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看到更美的风景。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的习俗。教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作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袅袅婷婷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作别。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蜜甜的忧愁”上了,试想,新婚而别,娇羞之后是多少依恋与心酸?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转换角度”提问法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理解,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多角度发问,尊重学生的多角度解读是培养这些能力的有效方法。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如果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遥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曲径通幽”提问法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新颖而又有创意,往往能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有教师上到《散步》一文的时候,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有一束鲜花,你会献给文中的哪一个人?这要比问“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好得多。这个问题设计角度比较新颖,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到对人物的品析上。事实上效果也是很好的,有同学说:“我会献给文中的爸爸,因为他既尊老又爱幼,对家庭有很强的责任心。”有同学说:“我要把鲜花献给奶奶,因为她爱护她的孙子,而且为这个家庭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也有同学说:“我要把鲜花献给文中孩子的母亲,因为她很贤惠,既给她的丈夫面子,又对她的孩子很慈爱。”更有同学说:“我要把鲜花献给那个小孩,因为小孩是家庭的未来,而且儿童代表了新生命,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活力。”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问题的引领下得到了有效的激活。
综上所述,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尝试以下的三种提问方式: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无疑生疑”提问法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文学作品因为学生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看到更美的风景。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的习俗。教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作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袅袅婷婷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作别。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蜜甜的忧愁”上了,试想,新婚而别,娇羞之后是多少依恋与心酸?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转换角度”提问法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理解,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多角度发问,尊重学生的多角度解读是培养这些能力的有效方法。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如果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遥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曲径通幽”提问法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新颖而又有创意,往往能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有教师上到《散步》一文的时候,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有一束鲜花,你会献给文中的哪一个人?这要比问“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好得多。这个问题设计角度比较新颖,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到对人物的品析上。事实上效果也是很好的,有同学说:“我会献给文中的爸爸,因为他既尊老又爱幼,对家庭有很强的责任心。”有同学说:“我要把鲜花献给奶奶,因为她爱护她的孙子,而且为这个家庭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也有同学说:“我要把鲜花献给文中孩子的母亲,因为她很贤惠,既给她的丈夫面子,又对她的孩子很慈爱。”更有同学说:“我要把鲜花献给那个小孩,因为小孩是家庭的未来,而且儿童代表了新生命,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活力。”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问题的引领下得到了有效的激活。
综上所述,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