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颜色词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sn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商务日语听力教学必须按照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从整体优化本专业的课程内容,要将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养成紧密连接。
  关键词:象征意义;文化成因;跨文化交际
  日语是一种颜色词的数量和意义都非常丰富的语言,以某一特定颜色来象征特定的事物或观念,是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因此,在研究某种语言的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时,离不开对其文化成因的分析。在日语的颜色词中,黄色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在历史典籍中的记载也较少,『万葉集』中,黄色的记载只有一处。直到平安时代(公元784年至794年)以后,黄色这个词出现频率才逐渐增加,与日语中的其他颜色词特别是白、赤等相比,象征意义较少,其文化成因也相对简单。日本自古就不是典型的农业社会,由于四面环海,渔业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的色彩文化中,黄色象征着土地,自古以来就尊崇黄色,而黄色在日本色彩文化中,其存在感相对较弱。
  一、 黄色表示土地、死亡等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成因
  历史上,大部分民族都从事农业为生,而且大部分实行土葬,因此很多语言的颜色词中,黄色象征农作物借以生长的大地,也经常用来表示人们死亡后前往的世界,这跟古代社会这种丧葬文化有关。日语中的黄色在象征死亡的意义上,在历史上受到了中国文化很大的影响。和汉语类似,日语中黄色表示死亡的词有很多,比如「黄泉の客」「黄泉路」「黄泉」「黄泉醜女」等。其中「黄泉」这个词有两种读音,分别是「よみ」(和语)和「こうせん」(汉语)。「よみ」虽然是和语,但「黄泉」是来自中国汉字。『古事記』中记载:伊邪那美生火神而死,死后居住之地就是「黄泉国」(よみのくに)。村井正诚在『黃の世界』一文中指出:“黄色是万物之始亦为万物之终,黄口小儿最终也将老去,成为黄泉之客”。
  二、 黄色表示纷扰的俗世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成因
  自古以来,人类生活在大地上,大部分民族也已在大地上种植农作物为生,而土地的颜色是黄色的。日语中有「黄埃」「黄塵万丈」「黄塵」这样的词汇来表示纷纷扰扰的俗世生活,借喻功利之路,其本意是人们乘坐车马过后扬起的漫天黄色尘土,这一意义于汉语中的“红尘万丈、红尘”相同。
  三、 黄色表示成熟、丰收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成因
  植物到了秋天,叶子和成熟后的果实颜色大多会变黄或者发红。在其他季节成熟的果实很多也有这种颜色的变化,不仅是水稻、小麦、大豆全球性种植的农作物,自然界中野生的植物同样如此。日语中用「黄熟」「紅熟」这样的词汇来表示果实成熟后的颜色,用「黄雲」一词来比喻成熟后的大片稻田,这些词汇都是形容丰收景象,像汉语中形容成片的麦地与“金黄的麦浪”相似。
  四、 黄色表示危险、警示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成因
  在各种颜色中,黄色的辨识度和亮度很高,特别是在光线昏暗时候非常显眼醒目。在自然界中,有毒动物的颜色以及动物恐吓天敌时经常用这种警戒色,人类社会也一样,这是很多民族具有的色彩文化,这来源于人类作为生物的天性。在日本社会的警戒标志中,如交通标志、施工标志等,用黄色和黑色这两种组合也是起源于此。在日本,交通信号中的黄色信号表示提醒行人和车辆注意交通安全;小学生在上学路上要戴一顶黄色小帽子,幼儿园的背包和雨伞等也多用黄色,这些都是因为黄色的警示意义非常强。
  五、 黄色表示高贵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成因
  黄色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人类获得黄色这种燃料也比较简单,诸如栀子、黄檗、柘木、郁金、黄栌、地黄等植物和矿物中都可以获取,因此自古以来价格相对便宜。即便是尊崇黄色的中国,在北朝以前,也没有成为一种皇家禁色,普通老百姓也可穿用。中国尊崇黄色始于隋朝,后到唐代,对黄色的尊崇益盛,赭黄色袍服就逐渐成为了皇家的专用颜色,臣下和普通老百姓禁止使用,不仅是赭黄色,到后来明黄、杏黄等各种同属黄色系的颜色都成了禁色,在色彩文化中处于最高等级。在古代的日本社会,由于价格便宜易获取,黄色谱系的众多颜色作为低等色长期存在,这可从持统天皇于公元7年(693年)颁布的诏书:“天下百姓皆服黄”中查明。到了平安时代,日本大力隋唐文化学习,也接受了中国的一些色彩文化,出现了对黄色的尊崇。其中最典型例子就是被称为「黄櫨染」的土黄色。嵯峨天皇颁布诏书在弘仁11年(公元820年)把「黄櫨染」作为皇家专用的禁色,规定在重要的仪式日本天皇要身着黄中带赤的「黄櫨染御袍」,这种颜色成为象征日本天皇的位色,禁止臣民使用。此后,历代天皇在重大仪式或重要场合,都身着这种「黄櫨染御袍」以示威严和尊贵。此外,东宫皇太子的位色「黄丹」色也同样收到尊崇。但与中国不同的是,黄色系的其他颜色在日本并没有成为禁色。
  总之,正如马铃木孝夫在《语言和文化》一书中指出的那样:文化的不同导致不同的语言在表达上产生微妙差异,语言受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制约。在我们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认识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因素和历史因素,以此来克服异文化交流中的障碍,才能达到顺畅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铃木孝夫.言葉と文化[M].东京:岩波书店,1999.
  [2]李庆祥.中日颜色词语及其文化象征意义[J].外语研究,第5期,2002,43-47.
其他文献
摘要:勾股定理是数学中的重点定理,其教学内容包括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的证明、证明方法思想分析等,对于勾股定理的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学方法,还要挖掘其中的创新思维,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开发智力的作用。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勾股定理》复习导学设计方法。  关键词:勾股定理;应用方式;复习导学设计;数学素养  一、 明确《勾股定理》的复习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勾股
摘 要:本文首先整理安徽中考物理推导题热点,从而进一步总结安徽中考物理推导题考试的热点问题,希望学生在中考复习中少走弯路,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中考;物理;推导题  中考物理推导题的形式灵活多变,有一定的开放性,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它具有实际背景,情境新颖,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和现代科技等特点。命题的自由度很大,可调节的范围很宽,因
摘 要:随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部编本”一年级新教材的推广,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写字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与此同时,给学生减负的口号也是一再喊响。我们怎么给写字教学减负呢?我们如何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不让练字成为孩子们的一件烦心事。其实,乐学、乐写,让写字成为更多孩子的兴趣,便是减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本文将重点围绕“部编本”新教材,来探讨写字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兴趣;习惯养成;新教
摘 要:在我的高中信息技术复习过程中多采用VB置顶窗口呈现复习任务。本文从应用VB置顶窗口呈现任务出发,对其在高中信息技术复习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分析,这也是我个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经验,容易使用而且能解决高中信息技术复习课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VB置顶窗口;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采用先演示后操作或者边演示边操作的方式
摘要:语文教学,听说读写每样都要让学生掌握好。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普遍重读写而轻听说。面对日益发展、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口语交际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该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种能力?笔者就这个问题,尝试用“说清楚,听明白”的课前两分钟口语交际指导方式来整体提高,从而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作铺垫。  关键词:说清楚;听明白;口语交际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
摘要:《论语》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也是中外交流重要的内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译本在西方广受传诵。本文使用语料库工具对比分析两译本翻译特点,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特别是宗教文化词的翻译,能反映两者对中西方传统宗教文化的不同态度。实根据译者经历和翻译目采取不同翻译策略,进一步分析两译者翻译特色。  关键词:《论语》;宗教文化词;语料库  一、 文献综述  在《论语》的翻译史上,出现了多个
摘 要: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一种新的政治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相对应出现,作为早期地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豪强地主逐渐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在当时及其以后的历史舞台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主要阐述西汉前期豪强地主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封君地主的关系,以及豪强地主对西汉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豪强地主;封君地主;形成过程;影响  西汉初年,大土地所有制最主要的莫过于封君地主和素封地主两种,就这两种大土地
摘要:《弟子规》是我国传统德育教育的集中总结和体现。其倡导孝、悌、谨、信、仁、爱等思想道德。本论文旨在阐述践行《弟子规》的重要意义,并应用到小学生的道德习惯培养之中,旨在从小做起,培养德育人。  关键词:践行;弟子规;培养;德育人;习惯  一、 前言  时下,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哈韩追星、泡吧、吸毒迷惑了不少年轻人的心智。国民的道德水准与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文化的快速发展已经不成正比,
摘要:讲好童话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想象、联想,让动作、神态、空间、声音、色彩、味道……在脑海中形成生动可感的画面,让故事中的“人、物、景、事”在学生内心“活”起来,形成“内心视象”,丰富情感体验;其次还应有角色感,这样才能塑造出多种多样生动的声音形象。  关键词:讲童话;形象感;角色感  童话故事最初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语言通俗生动、情节离奇、人物形象鲜明,适合讲演。笔者认为上童
摘要:微剧写作就是“唤醒,呵护,培植”孩子们的言语生命,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写作走向生活,给学生一双认识生活发现生活的眼睛。  关键词:微剧写作;唤醒;呵护;培植;兴趣  本来应该是“天赋人权”的写作,在中小学成为了学生和老师最仇恨的词语。写作文,孩子头疼;改作文,老师心疼;读作文,家长肝儿疼。为什么会这样?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让孩子觉得写作是他自己的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