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东汉的兴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aoyang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一种新的政治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相对应出现,作为早期地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豪强地主逐渐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在当时及其以后的历史舞台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主要阐述西汉前期豪强地主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封君地主的关系,以及豪强地主对西汉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豪强地主;封君地主;形成过程;影响
  西汉初年,大土地所有制最主要的莫过于封君地主和素封地主两种,就这两种大土地所有制左右了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影响着当时的政治局势,对当时社会起着一种主导的牵引作用。
  一、 豪強地主的形成过程
  春秋战国,诸侯争弱,王室衰微,奴隶制下的土地国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在新旧制度交替下,一种新兴的、比较特别的地主阶层——豪强地主产生,并开始了它的发展历程。分析西汉前期的豪强地主的形成要从政治层面和经济层面两个角度来看。
  (一) 从政治层面来分析:
  1. 早期豪强地主的经营范围主要表现是单一经济。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中,这种特殊的背景给这些“豪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使其逞势一时。秦一统天下,废分封而行郡县,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登上历史舞台之初必然挂着旧制度的外衣。承袭旧制,但又不断发展创新,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奴隶制下从事的单一性经营在封建社会建立之初,并未完全被综合性经营取代,而是得以继续发展。
  2. 就政治层面还有一重要原因,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建宗结制是豪强地主产生、形成和不断膨胀的重要因素。豪强地主利用宗族势力,聚族而居,在掠夺土地的基础上,侵占山林川泽,坐收渔盐之利。发展到豪强地主兼为富商大贾,土地与商业开始结合,使其强大的势力更为牢固。
  (二) 从经济层面来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封建生产关系更进一步发展,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出现,土地买卖合法化,大土地所有就应运而生。秦王朝昙花一现,历史进入西汉,连年战争,导致经济凋敝不堪,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这对防止一些奸商乘机贱买贵卖,囤粮居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巩固农业生产,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商人将财力转入土地,商人地主出现。
  惠帝,高后时期,继续推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政策,农业生产逐渐恢复。文景时贯彻汉初政策,轻徭薄赋,文帝时百姓无内外差役,主要从事农耕、天下殷富,鸡鸣犬吠,炊烟万里,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从高祖、吕后至文景时期的一系列轻徭薄赋、三十税一等休养生息的政策,从客观上看,从中得到实际好处的并非农民,而是地主。因为农民占有的土地很少,租种地主土地者还要将一半以上的收获物缴纳给地主,可见,从减免田和税收上农民得到的好处很少。文帝时统治政策的疏阔、宽厚实际上是纵容了豪强富贾势力的膨胀,助长了他们对财富和土地的贪欲,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成为豪强地主的“隐民”或依附农民。
  到了武帝时期,封建制度更进一步完善,旧的单一制经济受到了遏制,农村中的综合性经济得到了发展,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在生产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素封”式的豪强地主为了适应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加之中央政府的一系列抑制措施,到了武帝时期,所谓的“官不兼事”“禁民二业”“民无二业”等政策已名存实亡。商人集团“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出现商可以为官做宦,官吏兼为大地主、大商人的现象司空见惯。伴随而来的是“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式的地主田庄经济出现并迅速发展。“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业已开始”。多种经济综合经营式的田庄代替了古典经济中的单独分行经营。到西汉末年,东汉一代,整个政权成了豪强地主操纵下工具。世族地主所有制形成,豪强地主发展到了顶峰。
  二、 豪强地主对东汉社会的影响
  (一) 豪强地主对自耕农的盘剥带来的影响
  他们通过土地买卖以及其他强制性手段从农民手中剥夺土地,导致农民破产,投靠豪强地主,成为“佃客”和“隐户”,豪强地主的剥削导致了贫富分化,最后出现了民不堪命的地步。豪强地主,以及官僚、商人的侵吞,最终激化了阶级矛盾,引爆了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
  (二) 豪强地主对中央集权的影响
  豪强地主和中央王朝之间是此消波长,当中央王权强有力时,豪强地主在一定限度内是封建专制皇权的忠实支柱。但当豪强势力越出闾里乡邻,陵横邦邑,表现出一定的封建割据倾向,对专制政体有了离心,而中央集权的力量尚有力时,皇权就会采取措施抑制,豪强地主就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他们兼并土地,与国家争民争利,使得国家在藉的编户之民税减,汉廷的赋役来源减少。阶级矛盾激化,封建统治秩序遭到破坏。
  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到东汉中期更为发展,他们在经济上抢占土地,争夺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争夺权利。为东汉的衰败买下了深深的祸根。
其他文献
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西安鼓楼回族聚居区220名回族居民为样本,分析了回族民族认同的基本状况、个人背景差异以及回族民族认同与教育策略的相关关系,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了回族教育策略各维度对回族民族认同的影响路径。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改善回族教育策略,提高回族民族认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回族;民族认同;教育策略  一、 引言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民族认同成为全世界学者关注的概念。民族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健康状况对其一生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的体质状况、身心健康是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富强的大问题。目前,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并不乐观,其中骤增的近视率实在令人担忧。为了进一步研究小学生视力情况,笔者对西城区某小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根据调研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最后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力图为小学生的近视防控工作做点贡献。  关键词:小学生;视力;原因分析  小学
摘要:英语作为中学教学的重要学科,对中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而课堂提问作为英语教学课堂的重要环节,如何有效的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对英语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课堂提问作为英语教师的必备技能,其直接关系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促进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及学习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中,笔者以有效提问打开学生思维大门——关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思考为主题进行探讨,旨在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
摘 要:名称,是一个旅游景点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景点名称是集“识别、指向、诱导”三个功能于一身的一种特殊地名。在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历史文化景点名称的翻译却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结合西安市“大雁塔”名称翻译的实例,通过分析景点名称的特殊性以及翻译理论上的不同观点,分析历史文化遗产类景点的名称翻译。希望本文能为历史文化遗产类景点名称的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景点名称;文化;翻译  一、 引言 
摘要:勾股定理是数学中的重点定理,其教学内容包括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的证明、证明方法思想分析等,对于勾股定理的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学方法,还要挖掘其中的创新思维,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开发智力的作用。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勾股定理》复习导学设计方法。  关键词:勾股定理;应用方式;复习导学设计;数学素养  一、 明确《勾股定理》的复习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勾股
摘 要:本文首先整理安徽中考物理推导题热点,从而进一步总结安徽中考物理推导题考试的热点问题,希望学生在中考复习中少走弯路,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中考;物理;推导题  中考物理推导题的形式灵活多变,有一定的开放性,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它具有实际背景,情境新颖,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和现代科技等特点。命题的自由度很大,可调节的范围很宽,因
摘 要:随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部编本”一年级新教材的推广,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写字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与此同时,给学生减负的口号也是一再喊响。我们怎么给写字教学减负呢?我们如何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不让练字成为孩子们的一件烦心事。其实,乐学、乐写,让写字成为更多孩子的兴趣,便是减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本文将重点围绕“部编本”新教材,来探讨写字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兴趣;习惯养成;新教
摘 要:在我的高中信息技术复习过程中多采用VB置顶窗口呈现复习任务。本文从应用VB置顶窗口呈现任务出发,对其在高中信息技术复习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分析,这也是我个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经验,容易使用而且能解决高中信息技术复习课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VB置顶窗口;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采用先演示后操作或者边演示边操作的方式
摘要:语文教学,听说读写每样都要让学生掌握好。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普遍重读写而轻听说。面对日益发展、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口语交际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该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种能力?笔者就这个问题,尝试用“说清楚,听明白”的课前两分钟口语交际指导方式来整体提高,从而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作铺垫。  关键词:说清楚;听明白;口语交际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
摘要:《论语》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也是中外交流重要的内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译本在西方广受传诵。本文使用语料库工具对比分析两译本翻译特点,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特别是宗教文化词的翻译,能反映两者对中西方传统宗教文化的不同态度。实根据译者经历和翻译目采取不同翻译策略,进一步分析两译者翻译特色。  关键词:《论语》;宗教文化词;语料库  一、 文献综述  在《论语》的翻译史上,出现了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