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赖的“微笑”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初,达赖又到欧洲“旅行”了四天,去了意大利的罗马和威尼斯,德国的巴登一巴登,带着一系列的奖项:罗马荣誉市民奖、威尼斯荣誉市民奖以及“德国媒体,奖”。聚光灯下的达赖喇嘛。一如既往地身披猩红色长袍,双手合十,脸上微笑温和、轻松、亲和力十足,非常讨人喜欢。难怪在德国著名媒体和民调机构所做的民调中,达赖的影响力和地位始终名列前茅。甚至连当今教皇都自叹弗如。须知有70%的德国人都是天主教徒,当今教皇本笃十六世也是德国人啊!
  征服了无数欧美媒体和民众的心。达赖喇嘛这种神奇的功效是如何实现的呢?
  西方人对达赖的了解,首先应“归功于”媒体。从这个角度而言,达赖非但不应该接受所谓的“德国媒体奖”,反而应当颁发给德国媒体一个大奖。奖掖其对自己“无私”的支持和奉献。比如2007年达赖访问德国汉堡,德国著名的《明镜》周刊不惜以14个版面大幅介绍达赖的生平和理念。更在封面上刊出达赖喇嘛的照片。照片上。达赖喇嘛自然是以其标志性微笑示人。
  但平心而论。光有西方媒体的配合,达赖是无法如此深地征服西方民众的。在西方游走了几十年的达赖可以说是一个老江湖了。他非常清楚西方民众想听些什么,也非常了解西方民众喜欢的说话方式。比如。如何应对负面情绪?他会告诉你:每天花些时间一个人独处。又如:怎样才能快乐地活着?他的处方是:每年去一个你没去过的地方。为了增强演讲的吸引力,达赖喇嘛时不时还玩点幽默,甚至拿佛教调侃。谈到转世,他说:我的鼻子大,将来的转世,也会是个大鼻子。连著名的“八字真言”,也成了他逗乐的材料。他边念边问观众:听起来像不像英语的金钱(money)?在与《明镜》周刊记者的对话中,达赖的“幽默”和“亲和”尽显无遗:
  记者:中国一些官员骂你是“披着袈裟的豺狼,人面兽心的怪物。”这些骂名会伤害你吗?
  这赖:噢不,一点不会。这些只是空洞的话语。如果使用此类语言来描写我可以让中国官员高兴的话,他们应该继续下去。我会很高兴提供血液样本,让科学家判断我是人还是禽兽。
  记者:您有乡愁吗?
  达赖:乡愁?没有。家是你觉得自在,获得好的对待的地方。当然在印度是如此了,在瑞士,在美国——在我很喜欢的德国也是如此。
  记者:您常常旅行世界……
  达赖:将来也会继续这样做。即使我回到拉萨,我仍然想要继续旅行。我认为我自己是世界公民,并且对科学与佛学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我主要的目标就是推动基本人性价值,并且促进宗教之间的交流。然后才是西藏。
  达赖的“魅力”可以说是“集体的结晶”,除了媒体的配合之外。达赖喇嘛身旁还有众多的幕僚。他们在达赖抛头露面时,随时为他提供帮助:或提醒,或纠错。或插话,准备充分、口径统一。
  多少年来,达赖如此辛苦地游说于西方国家之间、作秀于西方民众之中,因为他深信:惟一能对中共施加压力的,只有西方。他成功地在西方社会赢得广泛同情;他的朋友遍及西方的政界、商界、文化界,甚至在演艺圈里也不乏铁杆支持者如斯皮尔伯格等。 达赖的苦心孤诣终究得到了回报:不仅西方一些政客屡屡向其示好,德国媒体和许多民众更是对其顶礼膜拜。在每年达赖到访德国时,其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摇滚明星。而这位古稀老人的表演也绝不逊干任何一个明星:他无论是在机场还是在演讲会场,所到之处都会花时间给他的追随者们,和他们握手。给他们签名,时而发出孩童般的笑声。一名女粉丝曾激动地说:“他向我们传达的正是他自己在生活中体验的。那就是同情与爱。他是那样的真实。他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散发出亮丽的光彩。”
  在汉堡西藏中心佛学教师佩特森的眼里,达赖如此受追捧,是因为达赖身上具有大部分人日常生活中所缺少的沉着、平静和内在的文化。佛教在德国越来越受到人们接受并不是一种时尚潮流。相反,这是一种很稳固的发展趋势。
  也有人认为,达赖人缘好的最大原因是其幽默感。相对于一般宗教领袖的端庄、严肃。达赖的幽默无疑拉近了与,普通民众的距离,使他们倍感亲切。
  当然,相对于中国政府强硬的言辞,达籁喇嘛的哀兵战术也频频奏效。毕竟,无论在哪儿。人们一般都比较同情弱者。比如达赖口口声声声称自己并不追求西藏独立。而是争取自治。为了证明这一点。他把他的“自治”叫作中国宪法框架内的自治,称藏族是中华民族中的少数民族。达赖甚至把胡锦涛主席称作是自己的“老板”。但是,再想一想达赖极力主张的“大藏区”概念。竟然涵盖了1/4的中国领土,其所谓的自治又在何处落脚呢?
  达赖所到之处应声者众,是因为还有一些固执的西方人,在他们的心里。存在着一种强盗逻辑:凡是对中国有利的事实,就是中国政府捏造的;凡是对中国有利的图像,就是中国政府派人演的;凡是对中国有利的照片,就是PS的。在他们心里,有一种绝对的定义:中国是无可救药的,是没有优点可寻的。所有反对中国的声音都是有道理的,他们都会拥护和支持。西藏现状就是不好。而原因是中国政府不好,他们希望西藏人从早到晚就拜菩萨,而不要经济发展。就连对西方媒体质疑和攻讦的网民,也被西方媒体武断、蛮横地指责为受中国政府雇佣。专门来搞宣传的……
  近来轰动一时的圆明园兽首拍卖案,居然也将看似无关的西藏问题搅和进来:据消息人士透露,操作这次拍卖的佳士得拍卖公司的控股大股东法国富商弗朗索瓦·皮诺,竟然长期资助“藏独”分子。两件兽首目前的持有人贝尔热公然声称,“中国如果改善人权及让西藏独立就归还兽首”,这种无赖的言行与绑架何异?我注意到这番狂妄的言论是通过法国《观点》杂志发布的;我注意到,该杂志的大老板也是弗朗索瓦·皮诺;我还注意到。弗朗索瓦·皮诺还是法国总统萨科齐的私人密友,并长期用他的《观点》杂志干预法国政治。难怪萨科齐要罔顾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置中法关系于不顾,执意会见达赖。
  这些人、这些媒体我们已经很熟悉了。
  对于西方媒体皂白不分的行径。许多德国人也不由摇头叹息。雷曼先生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作家。由于对中国的了解,雷曼越发觉得德国媒体在西藏问题的报道上陷入了严重误区。
  德国联邦议会前副议长福尔默女士认为,德国媒体对西藏问题乃至中国的估判并没有尽到义务。对中国的报道仅仅来自一个极小的群体。公众必须要能通过媒体了解中国的巨大变化,才能作出正确判断。
  德国杜伊斯堡一埃森大学的赫伯尔教授认为,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做法会带来不良后果。90年代末以来出现一种趋势。一些记者和媒体有意或无意地发起了一场运动,加深了人们对中国的偏见。
  德国外交协会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桑德施耐德则说,目前在德国讲中国的好话不太容易,而达赖喇嘛的话却占据了媒体,特别令人遗憾的是德国媒体的片面报道毒化了整个辩论的气氛,使有关中国的讨论丧失了就事论事的原则。考虑到德中关系的重要性。这样的情绪化是很不应该的。
  德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托马斯·黑伯雷尔发表文章,谴责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他认为这与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人错误地担心中国会在政治和经济上威胁西方有关。
  无奈的是,上述理智的声音与一边倒的媒体和公众主流心态相比,无疑显得很弱。但是时间终究是历史的裁判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理智的声音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法国电视二台播放的《达赖的轨迹》中,开始揭开笼罩在这位“宗教领袖”脸上的面纱;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声明。英国在20世纪对西藏地位的立场是“时代错误”;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不支持西藏独立”……
  达赖著名的标志性微笑让我感触很多:要揭开达赖的面纱,不能仅靠每年一度的西藏问题白皮书、不能仅靠批判和强硬的言辞、不能靠单调干巴的外交口径……我们虽不能改变西方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的成见,但我们可以用温和、朴实、轻松、让西方人接受的语言阐述确凿的事实;我们可以让更多的西方人走进西藏,零距离了解西方人心目中的“乌托邦”,而不是让西方媒体剥夺普通西方民众了解事实真相的权利;我们的新闻发言人和外交官可以学会在语言中融入幽默,而不是给人以“反正我说了,接不接受在你”的感觉。
  今年夏天,达赖还要再来德国。据说这次达赖准备给德国人开讲“宗教与艺术”。且不管达赖在这样一个命题中还能玩出什么花样,但我似乎又看到了达赖永恒的“微笑”。
其他文献
北极事务关乎中国自然、经济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关乎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中国需要更多了解北极气候变化,了解此类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各位同事们:  很高兴借此机会,向你们介绍中国与北极的关系、中国对北极国际法制度和北极合作的看法。  首先,我介绍一下中国与北极的关系,以及中国在北极的活动。  北极在我们人类所居住的蓝色星球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北极的自然环境变化对全人类生存环境有重大
作为最接近南海的“黄金贸易通道”,海南的发展前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和投资者,一时间掀起一股“海南热”。这一原本是中国自己的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也是造福于地区乃至世界的好事,却引起诸多国际媒体的关注,甚至导致外交风波。    建“国际旅游岛”引发热议    2010年1月4日,中国政府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开放开发西沙旅游,有
1930年11月22日,英属印度的噶伦堡,西藏著名商号邦达昌的一支商队向北进发,队伍中有两个特殊“旅客”,老者骑在骡子上,中年人骑着一匹马,他们行进着看起来和普通的商帮成员没有多少差别,沿途也没有人注意他们。26日,商队进入中国西藏的亚东境内,两人相互对视,眼神中流露出无限的欣喜。两天后,老者在病榻上向中年人详细交待了自己的使命,让他一定要到达拉萨,不辜负中央政府的重托……那位老者就是清末民初驻藏
春节过后,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又传闹“民工荒”。有媒体称,许多企业自动提高工资,但还是找不到足够的工人。事实上,近年来频频上演的“民工荒”,只不过是“廉价劳动力荒”,并不意味着中国真的缺少劳动力,而仅仅是过低的工资对农民工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了。很多迹象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廉价民工时代”维持不了多久。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与社会财富之所以能够长期、稳定、快速地增长,庞大而廉价的“农民工”群体
旧式外交的绝望终结    一位晚清外交大臣之死  1902年2月20日,俄国圣彼得堡。清朝驻俄公使馆里,一位面容憔悴、饱经沧桑的老人合上了双眼,问心无愧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就是清朝驻俄公使杨儒。  两年前的1900年,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年。这年,八国联军长驱直入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同年,早就觊觎中国东三省的沙皇俄国,趁机派十几万大军抢占东北,并诱使盛京将军增祺签订条约,
中国海洋,在2011年又度过了一个不平静之年。从北到南,海洋形势愈加复杂多变。  黄海局势相对平静。中国与朝鲜在稳步推进海上共同开发;中国与韩国就通过谈判协商解决海域划界问题达成共识。但在平静的背后,整个黄海地区连同朝鲜半岛的战略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美日韩三国利用2010年发生的“天安”号事件、延坪岛炮击事件,以所谓“朝鲜威胁”为冠冕堂皇的理由,在黄海和朝鲜半岛周边海域频繁举行大规模的联合军演
提起冷战,人们很容易首先想到那些外交事件、战争危机以及冷战中的“热战”。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外交迎研究通常都是在“国际”层面上看待冷战,视之为敌对双方在战略和政策上的斗法争胜,主要内容是领导人和宵员对对方的政策行为做出反应的、往还互动的决策活动。但是,冷战的政策和战略本身不只是面向外部事态,还有其面向“国内”的方面和层面。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参与国的国内制度和结构,同时其进程和后果也受到国内
美国舆论一度将“中国制造”有意刻画为低值、廉价甚至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美国制造”则是金字招牌,是“高精尖”的代名词,是“梦幻”的再现。然而,金融危机充分显示,美国不仅能制造世界顶级的“大规模核子杀伤武器”,也能制造“大规模金融杀伤武器”。透视美国金融危机,再联系国际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危机,不难做出结论,美国是道地的国际金融动荡的制造者,“美国制造”的神话正在破灭。    “美国制造”制
如何解读国际体系中民族国家所面临的安全威胁是国际关系学科自成立以来的主要使命。传统的现实主义等理论学派对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的界定、对“国家理性”的假设,以及对“国家利益”概念的提炼,一度构建了高度简约、解释力很强的国际政治科学。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问题摆在国家议题的中心位置,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国际互联网信息安全等非军事性
日色曚昽    李兆忠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副研究员    凌叔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女作家,由于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其“日本通”的一面几为遮蔽。中国现代史上精通日本的人,如周作人、戴季陶、郭沫若、郁达夫等,几乎都是男性。在这种背景下,凌叔华不能不显得很“另类”,然而,作为一名女性知识精英,她笔下的日本景观却有一种男性日本通们无法企及的神韵。  凌叔华对日本温婉而犀利的眼光在短篇小说《异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