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师化学课程的设置,在提高幼师生科学素养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对幼师生开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方法训练的平台。通过科学童话编写训练、观察方法训练以及科学探索和科学活动设计训练等,使幼师生在指导幼儿开展科学活动方面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关键词]化学 学前兒童 科学教育 融合
科学教育是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针对幼儿开展的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学工作者,我们如何通过教学让幼师生在掌握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获得科学教学活动的指导和设计能力呢?我们尝试进行了化学教学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的融合,即在化学教学中对幼师进行幼儿科学教学方法的职前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做法如下。
一、科学童话编写训练
科学童话是指用童话的艺术形式向学前儿童传授科学知识,达到艺术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的一种方式方法。教师可常常通过幻想创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描绘事物的主要特征,让学前儿童感到有趣,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和受到教育。生活中有许多与化学有关的现象和常识用专业的知识是无法向学前儿童解释清楚的,例如,“养金鱼的水为什么要事先放到太阳下晒一晒呢?”如果用到“氯气”、“次氯酸”、“光照分解”等这样的名称和术语来说明问题的话,估计小朋友们是很难听明白的。我们的做法是,在完成氯气性质的教学任务之后,让学生编写了一篇童话,把“氯气”或“次氯酸”换成小朋友喜欢的漫画人物,将“氯气”的性质变成漫画人物的神奇本领,通过生动的语言使学前儿童既获得有关的科学知识,又受到童话故事情景的熏陶。可以让编写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用面对儿童说话的语气讲出来,让学生提前体验了幼儿教师的角色,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得到训练和提高。
二、观察方法训练
在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中,观察是教师指导儿童感知客观事物与现象的基本方式方法,也是推动儿童学习科学、探索科学过程中最重要、运用最多的一种手段。幼儿教师不但要掌握观察的步骤和要领,还要养成随时随地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化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堂上教师经常会用到一些实验仪器,做一些演示实验。这时,我们常常会让学生做“现场解说”,边观察边叙述。例如,在演示“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一名学生站在讲台旁为其他同学现场解说到:“老师在用小刀切金属钠,好像不太费劲,我看到了钠的真实面目——银白色,老师把一小块放到盛水的烧杯里,马上发生了剧烈反应,变成小球了,哦!特别亮,它在水面上来回跑,呀!消失了,啊!水变成红色了!”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观察中的问题,以上学生的描述就忽略了“听”到的现象——反应时发出的声音没有描述出来。观察不止是看,还有听、摸、闻,甚至尝,总之要充分调动人的感觉器官,才能够对所观察事物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认识。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根据实验仪器的安装、实验的过程以及不同材料的演示用品,让学生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从里到外,或看、或闻、或摸、或尝,总之是细心观察,多角度观察,对观察事物做到系统的和全面的认识,从而获得了观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科学探索过程和科学活动设计训练
学前儿童的科学探索过程即科学小实验或科学活动。科学小实验或科学活动能帮助学前儿童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和知识,培养学前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科学小实验或科学活动所需材料需要幼儿教师提前准备,实验步骤要提前设计,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对即将开始的科学探究的内容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模拟儿童开展科学探究的训练。例如,结束了对糖类物质的学习之后,我们拿出了一瓶蔗糖,由于知道学生们自己都有水杯、饭勺等随身物品,所以没有准备更多的实验用品,只是特意准备了一个酒精灯和一只试管。学生对蔗糖的探究活动开始后五分钟,有同学提出:我妈说做红烧肉时先把蔗糖炒变色了再放肉,我想试试蔗糖加热后是否会变色。那好,就把酒精灯和试管借给他用。全班探究结束后开始汇报,蔗糖的颜色、状态、形态、味道、手触摸的感觉、手接触后的感觉、放到冷水里的情形、放到热水里的情形、水放多了的情况、水放少了的情况、品尝浓糖水的感觉、手接触浓糖水的感觉、蔗糖加热后的颜色变化、状态变化等等,先后通过三个学生的汇报才比较全面地完成了对蔗糖的基本认识和描述。通过讨论,学生们还集体列出了学前儿童开展这项探究所需要的材料、活动步骤及注意事项,并统一认识到加热蔗糖的实验应该由教师来演示,因为涉及到幼儿的安全问题。学生们通过这样的训练,对学前儿童科学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有了大致了解,即实验步骤简单、活动材料易得、人人都要参与,更为重要的前提是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以及活动过程的安全性。
总之,作为培养培养科学启蒙工作者——幼儿教师的师范院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则是要加强对幼师生未来执教能力的训练,为此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李维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化学 学前兒童 科学教育 融合
科学教育是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针对幼儿开展的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学工作者,我们如何通过教学让幼师生在掌握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获得科学教学活动的指导和设计能力呢?我们尝试进行了化学教学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的融合,即在化学教学中对幼师进行幼儿科学教学方法的职前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做法如下。
一、科学童话编写训练
科学童话是指用童话的艺术形式向学前儿童传授科学知识,达到艺术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的一种方式方法。教师可常常通过幻想创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描绘事物的主要特征,让学前儿童感到有趣,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和受到教育。生活中有许多与化学有关的现象和常识用专业的知识是无法向学前儿童解释清楚的,例如,“养金鱼的水为什么要事先放到太阳下晒一晒呢?”如果用到“氯气”、“次氯酸”、“光照分解”等这样的名称和术语来说明问题的话,估计小朋友们是很难听明白的。我们的做法是,在完成氯气性质的教学任务之后,让学生编写了一篇童话,把“氯气”或“次氯酸”换成小朋友喜欢的漫画人物,将“氯气”的性质变成漫画人物的神奇本领,通过生动的语言使学前儿童既获得有关的科学知识,又受到童话故事情景的熏陶。可以让编写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用面对儿童说话的语气讲出来,让学生提前体验了幼儿教师的角色,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得到训练和提高。
二、观察方法训练
在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中,观察是教师指导儿童感知客观事物与现象的基本方式方法,也是推动儿童学习科学、探索科学过程中最重要、运用最多的一种手段。幼儿教师不但要掌握观察的步骤和要领,还要养成随时随地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化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堂上教师经常会用到一些实验仪器,做一些演示实验。这时,我们常常会让学生做“现场解说”,边观察边叙述。例如,在演示“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一名学生站在讲台旁为其他同学现场解说到:“老师在用小刀切金属钠,好像不太费劲,我看到了钠的真实面目——银白色,老师把一小块放到盛水的烧杯里,马上发生了剧烈反应,变成小球了,哦!特别亮,它在水面上来回跑,呀!消失了,啊!水变成红色了!”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观察中的问题,以上学生的描述就忽略了“听”到的现象——反应时发出的声音没有描述出来。观察不止是看,还有听、摸、闻,甚至尝,总之要充分调动人的感觉器官,才能够对所观察事物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认识。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根据实验仪器的安装、实验的过程以及不同材料的演示用品,让学生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从里到外,或看、或闻、或摸、或尝,总之是细心观察,多角度观察,对观察事物做到系统的和全面的认识,从而获得了观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科学探索过程和科学活动设计训练
学前儿童的科学探索过程即科学小实验或科学活动。科学小实验或科学活动能帮助学前儿童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和知识,培养学前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科学小实验或科学活动所需材料需要幼儿教师提前准备,实验步骤要提前设计,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对即将开始的科学探究的内容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模拟儿童开展科学探究的训练。例如,结束了对糖类物质的学习之后,我们拿出了一瓶蔗糖,由于知道学生们自己都有水杯、饭勺等随身物品,所以没有准备更多的实验用品,只是特意准备了一个酒精灯和一只试管。学生对蔗糖的探究活动开始后五分钟,有同学提出:我妈说做红烧肉时先把蔗糖炒变色了再放肉,我想试试蔗糖加热后是否会变色。那好,就把酒精灯和试管借给他用。全班探究结束后开始汇报,蔗糖的颜色、状态、形态、味道、手触摸的感觉、手接触后的感觉、放到冷水里的情形、放到热水里的情形、水放多了的情况、水放少了的情况、品尝浓糖水的感觉、手接触浓糖水的感觉、蔗糖加热后的颜色变化、状态变化等等,先后通过三个学生的汇报才比较全面地完成了对蔗糖的基本认识和描述。通过讨论,学生们还集体列出了学前儿童开展这项探究所需要的材料、活动步骤及注意事项,并统一认识到加热蔗糖的实验应该由教师来演示,因为涉及到幼儿的安全问题。学生们通过这样的训练,对学前儿童科学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有了大致了解,即实验步骤简单、活动材料易得、人人都要参与,更为重要的前提是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以及活动过程的安全性。
总之,作为培养培养科学启蒙工作者——幼儿教师的师范院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则是要加强对幼师生未来执教能力的训练,为此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李维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