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建对江苏建党实践的重大影响

来源 :上海党史与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xf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建,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对江苏及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江苏与上海相邻相连,同处长三角核心区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江苏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率先承接上海的辐射和影响。加上上海和江浙地区党的工作长期统一领导,更是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格局和水乳交融的紧密态势。
  一、思想之光投向江苏,使江苏成为全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省份之一
  上海是新文化运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1920年初,陈独秀自北京返回上海,《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回上海。5月,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成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此外,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星期评论》《建设》《解放与改造》、《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等报刊也都介绍过社会主义理论。这些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报纸杂志通过各种途径首先传到江苏,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广泛流传。《新青年》在全国有61个分销处,江苏就有11个。
  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江苏的青年知识分子已不再满足于阅读宣传新思潮的刊物,或在这些刊物上发表阐发自己见解的文章。他们开始出版发行自己的刊物,创建自己的社团,宣传、研究、实践自己的思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杨杏佛、职员杨贤江、学生阮真,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学生张闻天、沈泽民等人以极大的热情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成立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等进步社团。他们还创办发行自己的刊物。《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刊物,阮真任主编,张闻天、沈泽民都任过该刊编辑。尤其是张闻天在该刊上发表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使该刊成为江苏地区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在五四运动史上占有一定地位。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诞生前,江苏地区出版的进步刊物还有《少年社会》周刊、《少年世界》月刊、《妇女评论》《五七月刊》等等,成为江苏人民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1920年起,江苏人民已能直接读到《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了。
  镇江地区最早的党员之一,丹阳支部的首任支部书记黄竞西,是从在南京求学的夏霖和从上海的朋友那儿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自己订阅了上海早期党组织成员邵力子主编的《民国日报》、沈玄庐主编的《星期评论》等进步报刊,从而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他將自己订阅的《星期评论》分送给进步青年,使大家“都得到觉悟的途径”。他还担任《民国日报》在丹阳的通讯员和发行人,由此与上海早期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保持了密切联系。后来,经侯绍裘、刘重民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6月26日,在江苏省委第一次大破坏中,黄竞西与陈延年一起被捕,后牺牲于上海龙华。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之光不断地从上海投射到江苏大地,给阴霾笼罩的江苏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在思想上为江苏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创建准备了条件。
  二、播种者来自上海,使江苏成为全国最早建立党组织的省份之一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建后,于1921年11月成立上海地委,1922年7月改组为上海地委兼区委,领导上海、江苏、浙江地区党的工作。
  上海地委兼区委称上海本市为本埠,本埠以外的辖区为外埠。先后派党员到外埠的江浙地区开展工农运动,发展党员,建立组织。1922年底即在南京发展南京高等师范学生谢远定、吴亚鲁为党员。1923年,上海地委兼区委派党员沈泽民、高尔松、高尔柏到南京帮助工作。
  上海地委兼区委的邓中夏和王荷波负责组建无锡党团组织。1923年9月,派出中共候补党员张效良到无锡。10月,社会主义青年团无锡支部成立。10月11日,上海地委又派无锡籍共产党员糜文溶到无锡。在张效良、糜文溶到无锡工作的前后,还有朱鹤琴等几位党员被派往无锡进行革命活动,除张效良、糜文溶外,其他人均是单线秘密活动,分别与上海党组织保持联系。上海地委贯彻中共四大关于必须“扩大党的数量”的指示,加强外埠党组织的建设。1924年底,董亦湘、糜文溶来到无锡,根据上海地委的决定,董亦湘找到薛萼果、唐光明、徐萼芳3人,将他们转为中共候补党员。1925年1月,中共无锡支部成立,这是无锡地区最早的中共组织。同时中共上海地委派人到江阴开展建党工作,并于同年5月成立了中共江阴支部。
  1925年初,上海党组织指派沈毅为“苏北江海地区特派员”,到苏北开展革命工作。5月,发展了杨茂斋、熊良甫、张秀峰3名中共党员,成立了泰州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小组。
  上海区委的宣传委员沈雁冰负责苏州建党工作。他曾多次到苏州进行社会调查。1925年5月,上海区委批准成立苏州支部。同年暑假,来自上海的侯绍裘、张闻天等人到乐益女中任教,与在此任教的叶天底取得联系。叶天底是来自上海的共产党员,也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9月初,苏州独立支部成立。常熟特别支部和昆山特别支部相继成立,其创建者分别是来自共青团上海区委的共产党员李强和上海景贤女中的共产党员王芝九。
  至1925年8月江浙区委成立时,江苏的南京、浦口、无锡、苏州、丹阳、江阴、泰州创建了党组织,包括徐州支部在内,江苏共有党员56名。10月,江浙区委决定,凡未建立中共组织的地方,应派党员前往,“随即进行组织”。至1927年2月,江苏已有18个县建立了49个党组织,党员525名。这些组织,或是在上海求学、做工的中共党员受上海党组织委派回到家乡而建立的,或是上海党组织直接派人去活动后建立的。年轻的革命者从上海来到江苏各地,播撒着革命火种,开创了江苏革命的新局面。
  三、革命之火来自上海,使江苏成为党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区域
  1925年5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掀起,席卷全国。江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迅速投入声援五卅运动、反抗帝国主义的怒潮中去,掀起江苏的大革命高潮。6月上旬,全省所有县城的广大群众几乎已加入五卅运动的洪流。一些乡镇也开展了声援活动。正如瞿秋白所说,“江浙则甚至于小小村镇”,“都起来响应”。
  江苏人民在反帝斗争中日益觉醒。1926年11月,江浙区委成立了农民运动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会议,要求建立有党组织领导的农民组织。会后,凡已建立共产党组织或有共产党员活动的县,都贯彻这次会议的决议精神。许多党员深入农村,组织农会,发动农民,与封建地主阶级作斗争,并将斗争中的积极分子吸收为党员。至1926年底,全省农会会员已有31万多人。随着北伐军的顺利进军,江苏党组织贯彻江浙区委的号召,积极做好欢迎、响应北伐军的工作。常州、苏州、镇江、宜兴等地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国民党员,立即发动群众箪食壶浆欢迎北伐军,为北伐军当向导做后勤,有的还在军事上策应,使北伐军得以顺利地占领苏南地区。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江浙区委,分别组建江苏省委和浙江省委,并由江苏省委兼上海市委。1927年6月上旬,江苏省委在上海成立。土地革命战争和全面抗战时期,江苏省委存在近13年时间,机关驻地都在上海。这期间,江苏省委始终战斗在白色恐怖最严重地区,领导着上海和江苏各地人民的革命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毛泽东亲自改定的新华社社论《祝上海解放》指出:“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长时间它是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中心。”从对江苏建党实践回顾看,上海不仅长时间内担当全国革命的指导中枢,而且还是长时间内江苏党的领导机构所在地,对江苏党的创建和革命进程有着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甚至可以说决定着江苏党的创建和发展进程。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机关党委书记
其他文献
随着行业竞争压力的加剧,工作狂领导在职场中愈发普遍。然而对于工作狂领导在组织中的有效性,无论是在实践界还是在学术界都尚存争议。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分析工作狂领导对团队绩效的双刃剑作用机制。通过对某物业管理服务公司进行多时点、多来源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工作狂领导会提升团队工作卷入,促进团队绩效;另一方面,工作狂领导也会引发团队消极情绪,损害团队绩效表现;团队工作重要性能有效缓解工作狂领导对团队绩效的消极作用,同时促进其积极作用。以上研究发现有助于辨证理解工作狂领导有效性,为组织
[摘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追求的伟大目标,也是弘扬和传承伟大建黨精神的最终目标。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新重大创新成果,体现在命名方式的独特深意、精神内涵的高度凝练、与百年精神谱系的关系等方面。伟大建党精神在近代以来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图景下生根发芽,从丰富的创党实践中凝练内涵,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与不同时期的时代主题相结合并不断升华,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诸多研究显示母亲积极教养能够促进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但是迄今对其内在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基因-环境-内表型-行为”模型,采用问卷法和DNA分型技术,对1082名青少年(初测年龄为12.32±0.48岁,50.3%女生)及其母亲进行为期2年的追踪研究,考察共情在母亲积极教养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间的中介作用,以及OXTR基因rs53576多态性对该中介机制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青少年认知共情(观点采择)在母亲积极教养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而情绪共情(移情关心)的中介作用不显著;(2)O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一篇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为了更好地学习2021年“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核心要义,更加深刻地領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有必要联系历史上党的其他重要历史文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七一”重要讲话。从文本比较学习和分析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与司法程序的深度融合发展,诉讼电子化正推动着人证的作证方式由传统出庭作证向远程作证转变。远程作证在便利人证直接向法庭提供言词证据的同时,对作证主体的表情、下意识反映等情态证据也产生着过滤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法官对言词证据真实性的认定。为充分发挥情态证据的证据效力,有必要对远程作证制度进行改造:一是应当进一步规范作证环境、完善程序保障,从而消除远程作证对情态证据的过滤效应;二是应当降低适用条件、扩大适用范围,从而实现远程作证对情态证据的保障功能。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中央领导从战略上先后对上海提出“有前途、要发展”,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等要求,不断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研究党中央关于上海发展战略与时俱进的演变历程、主要特点,总结其经验启示,从而为新时代进一步深化中央关于上海发展战略的实践提供借鉴思考。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的主要书写者、伟大塑造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回顾了我们党一百年走过的峥嵘岁月、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高度评价了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的伟大历史功绩,精辟概括了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精神,系统总结了党在百
[摘 要]上海解放前,沪语广播存在着内容低俗化、结构大散乱等问题。随着广播技术的进步和城域面积的扩大,沪语广播从都市辐射到乡村。中国共产党从顶层设计、内容创新、广播网建设、人员优化等方面,对沪语广播进行了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造。这段历史启发当下的媒体人,必须把人民广播的政治性和方言的贴近性优势结合起来,坚持系统集成改革,坚持向群众学语言,摆正执政党、新媒体与地方话的关系,立足于网络传播的新时代,探索一
为探究中国人社会善念的心理结构,研究采用人格词汇法,在开放调查收集的词汇中选取代表社会善念的心理词语,确立了社会善念词库。通过两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包含18个人格特质词的社会善念词汇评定量表和包含17项描述的社会善念自陈量表。研究表明,中国人的社会善念是一种具有二阶四因素结构的人际特质,二阶是指宜人特质和外倾特质,四因素分别是善良尊重、谦和恭逊、包容理解和积极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