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到海底最深处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8年,当美国海军买下“的里亚斯特”号深海潜水器公开招募志愿者时,26岁的唐.华莱士是一名美国海军上尉,他报名了。“对所有想要创造历史的人来说,那是一个机会。”华莱士曾这样说,“我并不确定自己要去做什么,直到后来,他们才告诉我真相,原来要去的是世界最深海沟。”这个深度从未有过人类的足迹,风险无比巨大,但也让华莱士心动不已。
  不过,当第一次在码头看到“的里亚斯特”号时,华莱士还是有点害怕。“基本上,它就是一个水下气球,由两个部分组成,长的圆柱形部分是气球,装满比水轻的航空煤油,由此得到上浮的动力。气球下面就是脆弱的载人舱,供人藏身。”这个载人舱直径仅两米,由球面钢制而成,重14吨,只有一个半米宽的圆形舷窗用于对外观察,舱内仅能容两人。
  1959年,华莱士和皮卡德开始乘坐经过改进的“的里亚斯特”号在中太平洋进行实验性下潜,最深曾下潜到7000多米水下。“等到我们1960年1月23日正式下潜时,我们对于这台潜水器的运作已经了如指掌。”那一天,海面上浪高近2米。他们开始以每秒大约1米的速度小心翼翼地下潜,一切都很顺利。不过,当下潜到9500米深的时候,他们听到一声闷响。
  “响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华莱士回忆道,“我们只知道我们还活着,我们的所有设备和指示灯都显示,下潜一切顺利,于是我们继续向下。”后来才发现,那声闷响是潜水器的树脂玻璃舷窗上出现了一个裂痕,所幸的是没有漏水,潜水器完好无损地在海床上着陆,整个下潜总共花费了4小时48分钟。当潜水器最终在万米之深的海床上着陆时,华莱士和皮卡德握手庆祝。“我知道我们正在创造历史。”华莱士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在如此之深的海底,真正是前无古人,而在此后50年里,从未有其他人到达这里,除了遥控机器人之外。
  20分钟后,他们开始返回,3个多小时后安全回到水面上。全程8小时的探险之旅后,海军上尉华莱士,变成了一位创造历史的英雄,跻身于伟大的探险家之列。“那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华莱士回忆道,“突然之间成名,有点兴奋与狂热,随后又开始正常工作。”
  
  潜到“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地
  华莱士的深海探险并不限于那次伟大的海底之旅,之后他还潜入大西洋中部海底、法国马赛海域古沉船遗址,甚至还曾下潜到“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地。
  华莱士的探险也不限于深海,他还是地球南北两极的常客。1955年,华莱士就第一次前往北极地区,1971年,首次前往南极地区,此后数十年间,他去南北两极数十次之多,为极地探险作出贡献,使得南极洲有一座山脊以他的名字命名。华莱士还曾与美国航天局合作,成为参与研制太空飞船的首批海洋学家之一。
  太空、深海、极地,这些常人终生难以到达的地方,就是华莱士探险人生的舞台。而他也说过,探险就是他人生的主题。
  “探险就是好奇心越来越强,”华莱士曾这样说,“人们看到一些事情,都会觉得好奇,但如果是一个探险家,他就会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并努力去验证自己的想法。”
  “我一直都在打探下一个角落,想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华莱士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
  探险是家族的基因
  “探险是我们家族的基因。我的父亲奥古斯蒂·皮卡德在1931年完成了人类首次乘气球飞抵同温层,那是人类第一次到达1.7万米的高空。”他以自己的冒险之举证明了人类可以乘高压舱在外太空生存。那一年,皮卡德9岁。完成外太空之旅后,老皮卡德将目光转向了大海,他开始建造深海潜水器。父亲的深海潜水器计划吸引了皮卡德,之前,他学习的是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大学毕业后,曾在日内瓦大学教授经济学课程。上世纪40年代末,他决定放弃教师生涯,给父亲帮忙。1952年,皮卡德父子制造出了“的里亚斯特”号深海潜水器。这艘潜水器曾先后在地中海和大西洋进行下潜试验,最多时下潜深度超过3000米,打破了当时所有的深海下潜纪录。
  美国海军看到了“的里亚斯特”号的巨大潜力,在1958年买下了它,而皮卡德也同时成为美国海军的科技顾问,负责对“的里亚斯特”号进行不断改进。1960年1月23日,经过改进的“的里亚斯特”号将皮卡德和华莱士送到了1万多米深的海底并安全返回,这是人类第一次潜入如此之深的水面之下。创造这一纪录的不只是皮卡德和华莱士,还有他和父亲设计的“的里亚斯特”号。
  80岁完成人生最后一次深潜
  此次海底之旅后,皮卡德继续从事深海研究,他还建造了人类第一艘旅游潜水器,并以父亲的名字命名。那是在上世纪60年代,1964年瑞士洛桑国家博览会之前,皮卡德向博览会组委会提出了制造这艘旅游潜水器的计划,组委会对此充满热情,并将之视为博览会的最大看点之一。然而,在潜水器即将完工之际,组委会却突然变得冷淡起来,因为,他们担心游客的安全问题,归根结底,他们还是不信任没有工程学位的皮卡德,尽管他曾潜入万米海底。
  此后,潜水器继续建造,但皮卡德“被出局”了。在洛桑国家博览会开幕两个半月后,这艘名叫“奥古斯蒂·皮卡德”的潜水器开始接待游客,只不过,作为主要设计者的皮卡德没有出现在现场。这艘每次可以载40人下潜的潜水器,累计将3.3万名游客送至日内瓦湖60米深的水下,随后曾在加拿大、哥伦比亚、墨西哥、美国等国展出,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重回家乡瑞士。
  这样被冷落,并没有打消皮卡德对深海研究的热情。1969年,他与其他5名研究人员乘潜水器在墨西哥湾进行试验,他们故意没有使用任何动力,任潜艇随洋流而动,持续1个月之久,漂流了3000多公里,以研究墨西哥湾暖流的活动规律。1978年,皮卡德建造了另一艘小型潜水器,直至今日仍用于在欧洲湖泊和地中海进行科学实验。
  年过七旬之后,皮卡德仍会带着高中学生一起潜入日内瓦湖;2002年,雅克斯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深潜。这是皮卡德人生的最后一次探险,那一年,他已经80岁高龄。
  
  链接
  唐·华莱士
  上世纪30年代,华莱士出生于美国旧金山。17岁时,华莱士加入美国海军,曾在美军潜艇上服役,后来任潜艇艇长,并担任过美国海军部长的政策顾问。1954年,从美国海军学院毕业,随后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75年,华莱士退役后进入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海洋工程学教授,并创办了海洋与海岸研究所。1992年,华莱士移居美国西北部俄勒冈州沿海地区,在那里买下一座农场,继续他的海洋探索和研究。
  
  雅克斯·皮卡德
  1922年7月28日,皮卡德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一个探险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物理学家和探险家;叔叔菲利克斯.皮卡德也是一位高空探险家;他自己创造了人类深潜的前无古人的纪录;他的儿子则成为人类乘气球不间断环球飞行的第一人。对于自己家族的冒险基因,皮卡德充满自豪。同样令他无比自豪的还有,他们创造这一纪录所使用的深海潜水器是他和父亲亲手设计的。
其他文献
时代果然变了。老牌演员刘晓庆在外貌上依然扮着嫩,而她的那句“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早已流传了几十年,让不同年代的名女人们反复引用。不过现在这句话的“女”字似乎要改成“男”字了。  好吧,说说性别歧视。中国女性做为男性附庸的历史,确实有数千年之久,其间还有许多残忍而血腥的事例。譬如说众所周知的战国时的“英雄”荆轲,他之所以愿意舍身刺杀秦王,也因策划人燕国太子丹送给了他两条美人手臂——
迈出国门  题上引言的这段看似简单的对话中隐含深意。英国《卫报》注意到,在这次对话中,奥巴马把缅甸称为Myanmar,而不是Burma。Myanmar源于梵文,意为坚强和勇敢。1278年,缅甸被中国元朝政府纳为行省时就用它作为官方称呼。而19世纪中叶,英国人占领缅甸后,强迫当地人使用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Burma作为国名。1989年,缅甸正式向联合国申请使用Myanmar作为国名,并在2008年通过
离婚后徐志摩写信给她:“自由离婚,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人人以为张幼仪不过是徐志摩的弃妇,其实她比他们都尊贵。不是所有的奇女子,都需要靠喧嚣的响动来引得世间的钦敬。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梁实秋称赞她“极有风度”,风流倜傥的才子罗隆基甚至对她一见倾心。她的才貌,也是出众的,只不过不是徐志摩追求的那种灵动浪漫型的女子。谁误了谁,很难说。  一篇文章成就悲欢姻缘  张幼仪,字嘉玢,1900年出
1.日本新干线:世界上第一线高速铁路,于1964年通车。它是世界上最繁忙、生意最好的高铁线路,在2007年至2008年间,新干线总计运送1.51亿人次旅客。    2.法国TGV:建于1981年,联通巴黎与里昂。从此,法国开始用高速铁路联通国内线路与欧洲各国。2007年,TGV曾一度创下了欧洲最快高铁的纪录,时速356公里。    3.上海磁悬浮:中国如今拥有世界最大的高铁网络,在武广高铁通车之前
美军在冲绳县的普天间机场已经成为日美关系的新障碍。两方大打口水仗,在机场搬迁问题无法取得进展的情况下,两国政府一致认为,不管搬迁问题能否取得进展,要想继续使用趋于老化的普天间机场,大规模整修在所难免。  在日本国内,如何“撵走”美军,各方尚未达成共识。而美国这边,虽然不想走,可还是按计划让部分驻日美军移师关岛。  小搬迁牵出大政治  普天间基地位于冲绳宜野湾市,占地约4.8平方公里,拥有2700米
曾经代表日本制造业超高水平、日本经济模式的“日本化”,在“失落的二十年”的阴霾笼罩下俨然褪色,另一种思潮“中国化”却悄然兴起。  什么是“中国化”?日本爱知县立大学年轻的教授舆那霸润在其《中国化的日本》一书中反复诠释了这一概念。他认为日本在中世、近世以及现在曾三次经受中国化浪潮的袭击,日本人现在所遇到的社会环境、社会形态的变化,中国其实已经早已经历过了。  比如,日本近代企业实行的终身雇佣制,与中
“民以食为天”,这话可以理解为中国人的宗教是吃,中国吃的传统既长,谈吃的文章也多如牛毛。周作人、梁实秋、汪曾祺这些近现代文坛响当当的文化大家,都有专书谈吃,其中深厚的文化韵味和雅致的生活态度,也成为我最初的美食启蒙。遗憾的是,这几十年来,很少出现这般雅趣谈美食的著述。雅从闲中来,当饥饿成为整个民族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时,谁还会有闲情讲究吃的精致呢?倒是香港和台湾延续了这份传统,冒出不少美食评论家。  
电影里的古典味儿  文/边 麓  众所周知,电影是工业时代的产物。而古典这种气质,在现代文明昌盛的年代,愈加难见,它考量的是导演的学识、甚至对历史审视的胸怀及眼光。  几年前曾有媒体和电影网站联合评审团点评史诗电影榜,结果“电影天皇”黑泽明获得殊荣。的确如此,无论是华语票房排行榜排名前三的《画皮2》,还是前些年颇有口碑的非主流电影《我的唐朝兄弟》里,都能在黑泽明电影里找到对应的影子。就连近日上演的
几个月前在曼谷的时候,很多亲朋时不时发短信或QQ给我:“有没有被洪水围困”、“要小心水里的鳄鱼和毒蛇”……我一遍遍解释,这次洪水确实是N年一遇,但我所在的地区暂未被淹。并不是为了让关心自己的人安心,只是生活确实没因此太多变化,情绪也跟许多曼谷人一样,没有过多波澜:无非是水来了就想办法继续生活,水退了再回来,水还没来就关心水到哪儿了,离自己还有多远。  延长的雨季、充沛的雨量和匪夷所思的排水效率,让
五个人的复活赛  复活赛,在我的感情版图里,该来的没来,不该来的都来了,我立场中立,掌声送给每个人。复活的姿态,五人是出奇一致的超脱与放下。本是残酷的淘汰,可死过一次的人,对于重生的界定不再狭獈,这一次,他们选择做自己的知音,为音乐纯粹地归来。这样的集体觉悟,使得节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贴近它最初的定位,完美的回归,注定会有出人意料的精彩。  黄贯中,如果论平常意义上的唱功,他的声音条件是不够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