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恰巧,我在前段时间刚对家里的物品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断离舍”。该扔的扔,该整理的整理,评判去与留的首要标准是“需不需要”。这使我联系到幼儿“看不见”美工区材料的问题。对于背后的众多原因,我想首先应考虑的是材料能否符合幼儿需要的问题,进而才是怎样提供材料的问题。这正是开展美工区活动的“道”与“法”。
美工区活动是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主要依据,依据长远的教育目标,在美工区中投放合适的美术材料,幼儿自愿在其中自主地运用美术材料进行创造性表现的个别活动。可见“自愿”“自主”是美工区活动的核心,兴趣和需要是根本。换个角度说,如果幼儿没有兴趣和需要,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美工区活动。
然而,作为教研员,我发现,实际中,学期初投放后就不再进行调整,直至学期结束的情况依然存在。中间即使有补充,也多出现在集体活动后,老师们看到有些幼儿还没有进行完或者材料没有使用完的情况下。教师更多关注材料的丰富度,而非材料的实效性,更没有关注幼儿是否需要这些材料、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效果如何。
如何让幼儿看得见美工区的材料,首先得要幼儿“想要”“想用”材料,解决关键在于加强对“幼儿”的研究。
把握投放时间的 大原则
原点原则:是指在材料投放的时间上要以幼儿进行自主游戏为根本,而不是以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班级管理是否方便,甚至是迎接检查,为依据。
具体实践中,我们首先要防止“材料投放时间”上的极端做法,即要么一学期都不换,要么时不时地频繁更换。实际上,因为幼儿对材料的熟悉、尝试是需要时间的,因此我们要让材料在美工区保持一段时间,同时在保证幼儿游戏时间的基础上,观察幼儿游戏中的表现,发现“机会”,以此决定材料投放的时机。
其次,我们要重视幼儿的自发游戏行为,给予支持、合作和引导。这样的效果比在教师有组织的引导下幼儿呈现出的兴趣要更为自觉、主动。为此,不仅需要老师的观察,更需要教师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精神氛围,给予幼儿自由游戏的时间。
再次,教学管理者要摒弃“时间段一刀切”的区域活动管理方式,不宜规定全园性一致的检查时间段,而应肯定班级投放材料的过程性。下班检查的内容不光是看材料,更应该通过材料看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以及教育策略开展的有效性。
整体原则:是指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确定投放材料的时机。其中要关注教育途径(方式)的整体性,即生活活动与美工区活动、其他区域活动与美工区活动、主题活动与美工区活动、集体活动与美工区活动、环境创设与美工区活动、家园工作与美工区活动的整体性,还要注重日常感受与欣赏的整体性。
比如,某幼儿园的老师尊重幼儿对季节、节日活动中或生活中对材料的兴趣,支持幼儿进行自然物、环保材料的创作,如捡拾落叶进行创造。老师发现幼儿园的墙壁破损后,就对墙壁进行富有创意的美化修补,当幼儿看见后主动找老师要需要的材料,将用自己的创意进行修补。
再如,幼儿发现幼儿园的餐桌没有漂亮的花瓶。老师们及时发现了幼儿的生活情趣,于是保持、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鼓励他们自选材料进行创作,还提供了“编织”材料。新鲜的材料让幼儿很是喜爱。
又如,老师们积极关注幼儿在其他活动区游戏时产生的新需要,抓住投放材料的好时机。当孩子们想要走秀,那么适时在美工区投放制作走秀服装的材料,就很容易引发出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制作服装的兴趣和行为。
具体实践中,我们注意在整合美工区活动与其他活动时,不将美工区活动直接变成小组活动或其他变相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这就违背了活动区活动的本质——自愿、自主。
又如,老师们积极向家长宣传生活中的美術教育理念和做法,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于是,有家长将吃过的贝壳清洗干净后带到幼儿园。见到新奇的材料,孩子的好奇心被点燃,饶有兴趣地创作起来。
又如,老师们注重日常的欣赏活动,结合对自然景色、艺术作品和富有美感的生活用品的形态、色彩、质地等的欣赏,丰富幼儿的审美感受。
个别原则:指材料投放的时机上不仅要考虑到全体幼儿,统一投放;而且要关注到个体,处理好个别投放。如果能关注到幼儿个体,那么可以使每个幼儿强烈地感受到爱与关注,有效支持每个幼儿个体的成长。
例如,妮妮在和小朋友一起制作长颈鹿时使用了大粗吸管。之后,见到她在柜子里寻找着什么,老师就问她。她告诉老师,想找些细吸管摆一幅图画。老师鼓励她把需求告诉小朋友。最后,大家一起为妮妮攒吸管,妮妮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把握投放方式的 大原则
引发幼儿想要、想用材料的动机,就自然解决了看不见美工区材料的问题。接下来,如何投放材料让幼儿找得方便、用得舒服,是我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像我这次收拾家中物品时,看到了很多闲置的东西都不由得惋叹,“多好的东西,需要的时候怎么找不到呀”。
安全方便原则:即把握材料适宜投放方式的首要原则。任何的投放方式都要以保证幼儿安全为先决标准。而取放方便是构建安全性的重要条件。
比如,多考虑幼儿的平均身高、材料的本身特点等因素,将剪刀、胶条器等利器,放置在与幼儿胸部平齐的位置,使幼儿不用低头拿,也不用扬头够。
再如,给铅笔带上帽子。
又如,注意投放材料后的检查,对剪刀、胶条器等是否放回原位要给予格外关注。
游戏情景原则: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主要方式。在美工区材料投放的方式上,巧借幼儿兴趣、创设游戏情景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比如,小班幼儿把自由剪出来的物品,想像成 “面条”“肉”和“棉花糖”等,喂给娃娃吃,玩得很投入。中班幼儿在搭建的“胖胖城堡里”,放上了自己在美工区制作的“大胖胖”。大班幼儿则借助动物标本不仅用美工区的材料,还有益智区的材料,创作出千奇百怪的大蝎子。 不拘一格原则:是指教师对材料投放方式的认知不要局限在“筐装桶盛”或“整放”等固有呈现中,要根据材料特点和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材料投放方式的变革。
根据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灵活调整材料的投放方式,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悄无声息”的材料投放方式也好,“大大方方”的材料投放也好,一切都视情况而定。
悬挂式投放。其实,话题中关于风筝的师幼对话给了老师极大的启发。老师反思到,材料投放的方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材料放在筐子里,筐子摆放的高度又高,外形又很统。孩子如果不是挨个扒拉筐子,或请老师帮忙,是很难发现其中所放的材料的。由此,老师想到了将风筝悬挂起来。投放方式调整后,幼儿马上对新材料有所关注。
拆装式投放。老师在观察幼儿的美工区游戏时发现,幼儿想用纸黏土,可整块的纸黏土太大,幼儿需要抠下一小块。可黏土粘在手上,幼儿左扒右搓都弄不下来,这下犯了难,最终还是求助老师。这时,游戏时间已经过去大一半。于是,老师将整块的纸黏土分成了手掌大小,放在透明杯中,用塑料盒装好,并盖好盖子,以防止纸黏土干硬。
展示式投放。一名幼儿使用了美工区新投放的毛茛,老师在征得幼儿同意后将孩子的作品放在展示区中。其他幼儿看见后,都问他:“你用的是什么?” “东西在哪儿呢?”于是,这名幼儿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找。受此启发,老师创新了材料投放方法,创造了一处“展示空间”,借助同伴作品激发其他幼儿了解、认识、使用新材料。
物尽所能式投放。当幼儿发现编织的花篮和绳子缠绕在一起、不好分开、无法使用时,老师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给了幼儿。幼儿纷纷出主意,最终小全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同意。小全建议把绳子穿在筐子的小网眼中。这样取放绳子很方便,筐子和绳子以及绳子和绳子再也不缠在一起了。
还有,因为担心铅笔头有危险,教师求助小朋友来帮忙进行解决。乐宇的一个建议令大家都拍起手来,看!他巧用益智區小图形上的小眼作为保护铅笔头和小朋友安全的“神器”,方法实在是妙!
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既要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听取幼儿对材料摆放方式的想法,支持幼儿尝试自己想法的可行性,也要在教学管理上摒弃“整齐排列”的检查标准,给予教师材料投放方式的正确导向。
总之,幼儿“看不见”美工区材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只有把握正确价值观,抓住核心问题,将理念与方法有机结合,才能使幼儿的发展落到实处。
美工区活动是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主要依据,依据长远的教育目标,在美工区中投放合适的美术材料,幼儿自愿在其中自主地运用美术材料进行创造性表现的个别活动。可见“自愿”“自主”是美工区活动的核心,兴趣和需要是根本。换个角度说,如果幼儿没有兴趣和需要,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美工区活动。
然而,作为教研员,我发现,实际中,学期初投放后就不再进行调整,直至学期结束的情况依然存在。中间即使有补充,也多出现在集体活动后,老师们看到有些幼儿还没有进行完或者材料没有使用完的情况下。教师更多关注材料的丰富度,而非材料的实效性,更没有关注幼儿是否需要这些材料、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效果如何。
如何让幼儿看得见美工区的材料,首先得要幼儿“想要”“想用”材料,解决关键在于加强对“幼儿”的研究。
把握投放时间的 大原则
原点原则:是指在材料投放的时间上要以幼儿进行自主游戏为根本,而不是以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班级管理是否方便,甚至是迎接检查,为依据。
具体实践中,我们首先要防止“材料投放时间”上的极端做法,即要么一学期都不换,要么时不时地频繁更换。实际上,因为幼儿对材料的熟悉、尝试是需要时间的,因此我们要让材料在美工区保持一段时间,同时在保证幼儿游戏时间的基础上,观察幼儿游戏中的表现,发现“机会”,以此决定材料投放的时机。
其次,我们要重视幼儿的自发游戏行为,给予支持、合作和引导。这样的效果比在教师有组织的引导下幼儿呈现出的兴趣要更为自觉、主动。为此,不仅需要老师的观察,更需要教师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精神氛围,给予幼儿自由游戏的时间。
再次,教学管理者要摒弃“时间段一刀切”的区域活动管理方式,不宜规定全园性一致的检查时间段,而应肯定班级投放材料的过程性。下班检查的内容不光是看材料,更应该通过材料看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以及教育策略开展的有效性。
整体原则:是指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确定投放材料的时机。其中要关注教育途径(方式)的整体性,即生活活动与美工区活动、其他区域活动与美工区活动、主题活动与美工区活动、集体活动与美工区活动、环境创设与美工区活动、家园工作与美工区活动的整体性,还要注重日常感受与欣赏的整体性。
比如,某幼儿园的老师尊重幼儿对季节、节日活动中或生活中对材料的兴趣,支持幼儿进行自然物、环保材料的创作,如捡拾落叶进行创造。老师发现幼儿园的墙壁破损后,就对墙壁进行富有创意的美化修补,当幼儿看见后主动找老师要需要的材料,将用自己的创意进行修补。
再如,幼儿发现幼儿园的餐桌没有漂亮的花瓶。老师们及时发现了幼儿的生活情趣,于是保持、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鼓励他们自选材料进行创作,还提供了“编织”材料。新鲜的材料让幼儿很是喜爱。
又如,老师们积极关注幼儿在其他活动区游戏时产生的新需要,抓住投放材料的好时机。当孩子们想要走秀,那么适时在美工区投放制作走秀服装的材料,就很容易引发出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制作服装的兴趣和行为。
具体实践中,我们注意在整合美工区活动与其他活动时,不将美工区活动直接变成小组活动或其他变相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这就违背了活动区活动的本质——自愿、自主。
又如,老师们积极向家长宣传生活中的美術教育理念和做法,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于是,有家长将吃过的贝壳清洗干净后带到幼儿园。见到新奇的材料,孩子的好奇心被点燃,饶有兴趣地创作起来。
又如,老师们注重日常的欣赏活动,结合对自然景色、艺术作品和富有美感的生活用品的形态、色彩、质地等的欣赏,丰富幼儿的审美感受。
个别原则:指材料投放的时机上不仅要考虑到全体幼儿,统一投放;而且要关注到个体,处理好个别投放。如果能关注到幼儿个体,那么可以使每个幼儿强烈地感受到爱与关注,有效支持每个幼儿个体的成长。
例如,妮妮在和小朋友一起制作长颈鹿时使用了大粗吸管。之后,见到她在柜子里寻找着什么,老师就问她。她告诉老师,想找些细吸管摆一幅图画。老师鼓励她把需求告诉小朋友。最后,大家一起为妮妮攒吸管,妮妮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把握投放方式的 大原则
引发幼儿想要、想用材料的动机,就自然解决了看不见美工区材料的问题。接下来,如何投放材料让幼儿找得方便、用得舒服,是我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像我这次收拾家中物品时,看到了很多闲置的东西都不由得惋叹,“多好的东西,需要的时候怎么找不到呀”。
安全方便原则:即把握材料适宜投放方式的首要原则。任何的投放方式都要以保证幼儿安全为先决标准。而取放方便是构建安全性的重要条件。
比如,多考虑幼儿的平均身高、材料的本身特点等因素,将剪刀、胶条器等利器,放置在与幼儿胸部平齐的位置,使幼儿不用低头拿,也不用扬头够。
再如,给铅笔带上帽子。
又如,注意投放材料后的检查,对剪刀、胶条器等是否放回原位要给予格外关注。
游戏情景原则: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主要方式。在美工区材料投放的方式上,巧借幼儿兴趣、创设游戏情景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比如,小班幼儿把自由剪出来的物品,想像成 “面条”“肉”和“棉花糖”等,喂给娃娃吃,玩得很投入。中班幼儿在搭建的“胖胖城堡里”,放上了自己在美工区制作的“大胖胖”。大班幼儿则借助动物标本不仅用美工区的材料,还有益智区的材料,创作出千奇百怪的大蝎子。 不拘一格原则:是指教师对材料投放方式的认知不要局限在“筐装桶盛”或“整放”等固有呈现中,要根据材料特点和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材料投放方式的变革。
根据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灵活调整材料的投放方式,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悄无声息”的材料投放方式也好,“大大方方”的材料投放也好,一切都视情况而定。
悬挂式投放。其实,话题中关于风筝的师幼对话给了老师极大的启发。老师反思到,材料投放的方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材料放在筐子里,筐子摆放的高度又高,外形又很统。孩子如果不是挨个扒拉筐子,或请老师帮忙,是很难发现其中所放的材料的。由此,老师想到了将风筝悬挂起来。投放方式调整后,幼儿马上对新材料有所关注。
拆装式投放。老师在观察幼儿的美工区游戏时发现,幼儿想用纸黏土,可整块的纸黏土太大,幼儿需要抠下一小块。可黏土粘在手上,幼儿左扒右搓都弄不下来,这下犯了难,最终还是求助老师。这时,游戏时间已经过去大一半。于是,老师将整块的纸黏土分成了手掌大小,放在透明杯中,用塑料盒装好,并盖好盖子,以防止纸黏土干硬。
展示式投放。一名幼儿使用了美工区新投放的毛茛,老师在征得幼儿同意后将孩子的作品放在展示区中。其他幼儿看见后,都问他:“你用的是什么?” “东西在哪儿呢?”于是,这名幼儿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找。受此启发,老师创新了材料投放方法,创造了一处“展示空间”,借助同伴作品激发其他幼儿了解、认识、使用新材料。
物尽所能式投放。当幼儿发现编织的花篮和绳子缠绕在一起、不好分开、无法使用时,老师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给了幼儿。幼儿纷纷出主意,最终小全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同意。小全建议把绳子穿在筐子的小网眼中。这样取放绳子很方便,筐子和绳子以及绳子和绳子再也不缠在一起了。
还有,因为担心铅笔头有危险,教师求助小朋友来帮忙进行解决。乐宇的一个建议令大家都拍起手来,看!他巧用益智區小图形上的小眼作为保护铅笔头和小朋友安全的“神器”,方法实在是妙!
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既要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听取幼儿对材料摆放方式的想法,支持幼儿尝试自己想法的可行性,也要在教学管理上摒弃“整齐排列”的检查标准,给予教师材料投放方式的正确导向。
总之,幼儿“看不见”美工区材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只有把握正确价值观,抓住核心问题,将理念与方法有机结合,才能使幼儿的发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