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数学教学的反馈与矫正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li956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反馈与矫正的一般原则
  反馈是控制论的一种重要基本原理。它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然后把其作用的结果返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通过反馈,可以不断地矫正偏向和失误,逐步达到预期的目的。一般说来,反馈与矫正有如下几条原则。
  (一)适时反馈,及时矫正。
  在教学视导过程中,我发现有两种不正常现象:一种是备课。教师根据主观意识,提前几天或几个星期备课,个别的教师甚至将纸张发黄的陈旧教案拿到课堂上照本宣科,不考虑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学习中出现的新情况。结果本来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在津津乐道,而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内容却蜻蜒点水,甚至根本没有涉及,教师陶醉于少数优生“热热闹闹”的发言中,而多数学生一知半解。另一种是作业。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须有四个,这样一来,学生做的练习最快也只能在三天后见到,有时一个星期后才见到,甚至一个单元的测试卷半个月或一个月后才与学生见面。这样反馈来的问题再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堆,此时,师生双方都感到矫正无从下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若能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反馈与矫正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切实抓好当堂了解、当堂消化、节节夯实、层层达标、分步到位。也就是说反馈要适时,矫正要及时。
  (二)真实反馈,准确矫正。
  反馈来的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对反馈与矫正的效果起关键性作用。如果信息虚假或不全真实,那么教师就发现不了问题或不能全面地了解情况,也就不会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教学实践表明,要做到真实反馈,准确矫正,一般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独立思考的优良学习习惯。有经验的教师都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这样学生提供的信息才是深层次的而不是表面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克服师道尊严的作风,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释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尝试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取得学习进步的甜头。
  3.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教师在获取信息后,应认真分析其问题的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矫正方案。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就题论题,就事论事,否则矫正就是低效的或无效的。
  (三)主动反馈,自觉矫正。
  反馈与矫正有良性与恶性两类。反馈与矫正在教学中总是循环往复的,即反馈—矫正—再反馈—再矫正。良性的反馈与矫正不论从知识、技能、智力、习惯、情感的哪一方面来看,都是一种在不断地解决老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前进的教学活动;而恶性的反馈与矫正则是问题不断重复堆积的微效或无效的教学活动。
  要避免恶性循环,师生双方必须做到主动反馈,自觉矫正。因为反馈来的信息往往是教和学两个方面的问题,属于教的问题,教师应注意主动地去发现和收集,及时自觉矫正或调控,不能等待。属于学的问题,教师要主动辅导,及时令其矫正。再者,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必须靠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只有教师的主动性,而没有学生的自觉配合,其结果仍然是恶性的反馈与矫正。当然,如果教师只强调学生的主动和自觉,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动和自觉,结果同样会是恶性的反馈与矫正。
  二、反馈渠道与途径
  常规教学过程的备课、教学、批改、辅导、考试、评价就是教学反馈的主渠道,一般来说,反馈渠道与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时充分估计。
  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备课时能预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方法的运用所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法。把问题解决在初发阶段,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应在教学实践中勤于观察与思考,逐步学会站在学生立场上思考问题,设计教案。
  (二)上课中勤于捕捉。
  上课是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教师仅凭过去的经验或主观愿望去估计是不行的,必须在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法。有的教师讲授时不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也不去听取学生的反映,等到批改作业或阅卷时才发现问题一大难,这样就不利于及时反馈与矫正。
  (三)板演时注意收集。
  板演是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的重要渠道。对学生板演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仅要指出其错误所在,而且要正确分析产生各种错误的原因,指出应该怎样纠正错误,并在下次板演或作业中有意安排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及时矫正。
  三、矫正类型与方法
  教师要使教学矫正效果好,必须准确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大体有如下几种矫正类型与方法。
  (一)少数人的问题个别矫正,群体性的问题集中矫正。
  在作业批改和试卷评阅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做好学生在每章每节练习或检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记载,然后看哪些问题属少数人的,哪些问题属群体性的。属少数人的问题不能集中矫正,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或自习时间个别矫正;属群体性问题要舍得花时间,集中在课堂上矫正,否则就会大面积影响或阻碍后继内容的学习。
  (二)简单问题立即矫正,复杂问题专题矫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观察问题要敏锐,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和黑板上板演出现的问题要反应敏捷,快速作出判断,哪些问题属简单问题,哪些问题属复杂问题,属简单问题就立即当面矫正,属复杂问题就专题矫正。如果当即矫正有困难,就选择合适的时机矫正,既不能敷衍了事,又不能因解决某个复杂问题冲淡主题,更不能在时机未成熟时硬性解决。
  (三)关键性问题重点矫正,一般性问题自我矫正。
  例如列方程解应用题,对于不同类型的实际应用问题,根据题意找等量关系就属关键性问题。如若这一问题解决得好,其它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因此,若找“等量关系”出了问题,就必须把它放在突出的位置加以矫正,至于设未知数、解方程就属于一般性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自我矫正。
  (四)概念性问题对照矫正,技能性问题逐步矫正。
  应用概念出问题,这在日常教学中是普遍的,特别是学生在运用相近、易混的概念时,常犯张冠李戴的错误。如在使用“补角”、“邻补角”等概念时常易出错,这时教师就应对照概念,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找出各自的本质属性,以及异同点,然后对照练习。至于这两个概念在解有关几何题中准确熟练运用的问题,则属技能性问题,这要逐步矫正。
其他文献
摘 要: 现在不少职校学生不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本文就如何改善这种状况提出了几点想法:尊重、鼓励学生,构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巧设导入,合理提问,激发思维;创造机会,提高参与程度;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教师角色;冲破已有观念的束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 数学学习 学生参与 创造机会    当今中学生特
整体思想是将需要解决的问题看作一个整体,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在三角函数中主要是整体代入、整体变形、整体换元、整体配对、整体构造等进行化简求值、研究函数性质等,并注意与已知条件的联系,实现等价化归,使问题得到解决。三角函数一章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公式S,C,T,S,C,T进行化简、求值和证明。对角的整体认识和等价化归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学生掌握好这种三角变换中的基本思想方法对解决问题能够起到熟中生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情感因素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追求美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的潜能和乐于学习数学的情感,积极探索和尝试以情促教的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数学教学 以情促教 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靠理性因素,即使它尽善尽美,也不可能保证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因为影响学业成绩的除了智力和基础知识以外,还有情感因素,教学过程必须有非智力因
该文从IGBT的结构出发,对其擎住效应产生的条件和机理进行了探讨。并着重从多个方面讨论了在应用中预防擎住效应的办法。
会议
摘 要: 新课标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有其多样性、层次性,如果教师不注意分层教育,而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或只重视个别层次的学生,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就此结合实例谈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