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两汉时期汉语汉文在西域的使用与传播为视角

来源 :西域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pomo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了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后,汉语成为西域官府文书通用语.汉语、汉文在西域的使用与传播,是西域各族人民认同、融入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
其他文献
周代君子精神,源于周代社会对有德君子的呼唤,是周代重德思想的延伸,是君子美好德行的集中体现。孔子明确地把君子与尚德品质联系起来。周代君子精神几乎贯穿儒家所有的诗书典籍之中,这些经典著作直接推动了君子精神的传播。当君子精神融入不同文学作品中时,便有不同的呈现。君子精神经过文化积淀化为德才兼备的理想君子人格。君子形象在戏剧、小说等叙事文学中表现得更为立体,涌现出诸多具有代表性的君子形象。君子文化对文学形象塑造产生经久不衰的影响,并随时代的发展历久弥新。在君子精神影响下的文学形象,又以其生动的方式将君子精神中的
美国《国家地理儿童年鉴》2009年创刊,依托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品牌优势,以其高品质、有市场针对性的内容和完善的市场出版、运营机制,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出版市场中迅速脱颖而出.它的成功为我国年鉴在内容制作、市场运营以及年鉴理论和学科发展方面提供了经验.
本文主要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人随地归"条款订立过程及其原因,分析沙俄代表在议定该条款时的主要策略,探讨新界西边的边民愿意臣属清王朝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乡村道德记忆包含村民道德生活经验和往事,与村民道德实践活动中涉及的各种物质载体密切相关。乡村道德记忆载体记录着乡村的变迁,保留着村民道德生活的历史,见证了乡村道德文化的发展。为了保护乡村道德记忆、延续乡村道德文化传承、保存村民共有精神家园,必须探索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乡村道德记忆的传承机制。乡村道德记忆的传承应当依托道德生活叙事,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保护好道德记忆载体。
在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常态化的双重趋势下,我国流动老人占比不断提高,他们身处年迈和流动的双重逆境,饱受根深蒂固的原有文化和年老力衰的身体状况双重影响,其在文化冲击之下的社会融入艰难漫长。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流动老人社会融入情况整体偏低,其中心理融入和经济融入较好,文化融入一般,行为融入较差;区域文化差异在负向上显著影响心理融入和文化融入,在正向上显著提高经济融入和行为融入,二者相抵,区域文化差异对流动老人总体社会融入影响不显著,但会使其融入速度变缓。因此,要考
明末清初文人徐士俊一生文学创作颇丰,诗、词、文、曲等创作成绩斐然,特别是杂剧《春波影》问世后,产生很大反响.《春波影》体现了徐士俊“主情说”与“悲怨说”的戏曲观.其“主情说”提倡抒写真情,将摹写真情融入戏曲创作中.“悲怨说”则是深受好友卓人月影响.徐士俊通过作品主题、关注人物内心变化、故事模式及故事结局,实践卓人月的“悲怨”曲论.徐士俊与卓人月有着共同的戏曲观念,即“主情”,徐、卓二人“悲怨”的戏曲观既存在相同之处,亦同中有异.从《春波影》看徐士俊的戏曲观,有利于深化对徐士俊戏曲思想的认识,对于了解明末清
对于敦煌西域古藏文文书中出现的rkya一词,学界对其含义的讨论尚未达成一致.除了基本的释义"户籍",并用作征收税赋和贡物的对象或单位之外,rkya确实还包含有其他多层含义.笔者检索并比对了相关的古藏文写本、石窟题记以及汉文文书,认为古藏文文书中的rkya一词,作为一种户籍制度单称可译作"籍",被编入者可称为"编户".吐蕃建立这种制度的目的,就是让入籍者向官府、军队或寺庙、僧团提供赋税和劳役,从后一层面讲,此词还兼具"供养"或"供养户"之义.
新时代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不仅在于紧跟时代步伐,编纂出版数以万计的地方志书、年鉴,更在于对已完成地情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当前,对地方志资源的系统开发主要是各收藏单位对旧志的开发,而新志的开发者主要是各级地方志机构和方志馆,开发程度比较低.要推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就要积极拥抱大数据,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数据深层信息和趋势,为各级决策者提供依据和参考,为研究者提供深度精准数据,为普通用户提供关联度高的兴趣数据.
整形产业通过消费符号链的营造、消费符号的再生产和消费符号的秩序化,建构起一种符号性生产,造成了青年身体在整形方面的“内卷”,导致了社会性别不平等和消费主义文化蔓延的社会后果。国家应当加强对整形行业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对青年的价值引领,倡导适度消费;大众传媒及其从业者要提升社会性别主流化意识,对过度整形现象加以理性引导;青年个体应当理性地认识消费社会所塑造的“整形神话”,积极防范整形潜在的健康风险,慎重对待整形。
两汉时期西域的屯田发展与中央政府经营战略密切相关.屯田区随西域统一进程而发展壮大,由零星的点逐渐分列于战略前线以及交通要塞,形成沿丝绸之路南北两道分布的格局.为满足屯戍需要,屯田区的城市建设随之兴盛,其与中原城市营建思想密切关联,展示了西域与中原在城市建置上的统一与传承.两汉经略西域下的屯田建设传播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西域的社会进步,推动西域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加快了我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