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灯火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la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灯比过去更亮也更多了。增多的灯饰使一切场所变得更亮,在给人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似乎带来另一种不适。白天就已經很亮了,夜晚如果太亮,就使昼与夜的区别减少了。
  另一些灯火消失了。它们也曾经是先进和文明的象征,不久又成为落后的代表。煤油灯、罩灯、桅灯、汽灯,它们当年使人产生了多少惊喜,连关于它们的回忆都是温暖和亲切的。
  在野外,那些于远处闪亮的灯火可能是看林人的煤油灯,也可能是鱼铺老人的桅灯。在瓜田里,看瓜老汉的灯也是桅灯,它就被挂在草铺的柱子上。神秘的夜之原野,有多少美好的感觉源自这些闪烁的、若有若无的灯火?
  夜晚的点点灯火从遥远处透过来,那是多么好的安慰和期许。只要走近它们,就有故事,有水甚至吃的东西,有未知的一切。
  鱼铺里的老人是最有意思的,他们让童年趣味横生。老人日夜伴着海浪,孤独了只会抽烟喝酒。因为太孤独了,所以他们酒喝得太多,烟也抽得太多。他们周身的酒气直呛人的鼻子,见了小孩子就两眼发亮,像打鱼的人发现了大鱼。他们捉住小孩,想让他哭。小孩不哭,他们就掀开羊皮大衣,把他收到衣襟内,然后往他头上喷一口浓浓的烟。一番捉弄之后,小孩就哭了。为了哄小孩止住哭声,他们就拿出鱼干和地瓜糖之类,小孩就笑了。之后就是讲故事,讲有头无尾的妖怪故事,小孩又被吓哭了。
  看林人的铺子比鱼铺高大,主人个个有枪。他们的故事总是与枪有关。这些人的枪筒子上堵了一撮棉花,这个景象让人永远难忘。看林人的身体比鱼铺老人的强壮,因为他们常常要离开铺子去林中追赶猎物。
  瓜铺里的老人烦烦的,把一切夜间来玩的人都当成不怀好意的人。他们吝啬至极,这是职业的特征。来的人逗他说:“口渴了,给咱点水喝吧!”他说:“喝水水不开。”“那就给咱个瓜吃吧!”他恶声恶气地答:“吃瓜瓜不熟!”不过他偶尔也有高兴的时候,那会儿他整个人全变了似的,轻手轻脚出去一趟,回来时就抱着一个又大又亮的瓜。在灯光下,这个瓜真好看,还散发出浓浓的香味。他不是用刀,而是用拳,“嘭”一声将瓜击碎。不规则的瓜块格外甜。看瓜老头说:“知道吗?瓜一沾了刀,就有一股馊味儿,绝对不能沾铁器。”
  桅灯是野外才有的,它不怕风。它被挂在木柱上、被提在手上,无论怎样都让人喜欢。
  我有三十多年没见过桅灯了。
  选自《文苑》
其他文献
没有人跟我们讲罗曼蒂克,但我们却在不知不觉间懂得了罗曼蒂克。在青少年时代,老师是不会在课堂上讲罗曼蒂克的。脾气暴躁的英文老师,和在黑板上写满各种公式的数学老师,最擅长的事是在讲课的时候突然冲下讲台,一把揪出那个把言情小说藏在课桌抽屉里偷着读的男女学生,然后,把小说撕成碎片扔出窗外。就连语文老师这样常常用脉脉含情的腔调朗读课文的人,口中也没说出过“罗曼蒂克”这四个字。可“罗曼蒂克”还是如同从门缝里挤
父亲是客家人,母亲是广府人,我们家就是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交融的家庭,风俗习惯也不可能单纯是哪个地方的,只能根据父母的喜好各有取舍,形成別具一格的风俗习惯。我家的春节通常从年二十八开始,都说“年二十八洗邋遢”,母亲发动两个姐姐开始忙活了,把家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卫生搞好了,父亲和二姐就开始贴对联。父亲负责安排各个门的挥春,然后涂上糨糊。身材瘦小的二姐身轻如燕,一下子跃上竹梯,循着往年
2018年据说是知识付费的下半场。元旦才过去30来天,一群大V纷纷开设付费的“知识类”清谈节目,另一群大V被新老问答平台抢来抢去。还有数个答题项目非常客气,还没要求“付费”,先向用户兜头撒了一把钱。这些项目中间最常见的是各种二手阅读服务,大多是有声版本,可以在线听。有的帮你划重点“10分钟读完”某本书,有的聊天似的一章章给你掰扯这书说了啥。多贴心啊。大家都这么忙,不用吭哧吭哧啃全本了,连环境都不受
到了狗年,就要说狗。而那些描述狗的词语,却是贬义的多,褒义的少。比如鸡鸣狗盗、狼心狗肺、人模狗样、鸡零狗碎、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似乎与狗沾边的事情,都为人所不齿。虽然古人造了这么多贬低狗的成语,但从古至今,喜欢狗的人却是越来越多。现在全中国的狗,可能已有亿只以上,且有很多人还把自家的狗视为宝贝,甚至称它们是自己的孩子。人为什么会喜欢狗?大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与狗相
吃羊肉最好在北京吃。有大红门楼的名店当然好,胡同里的小馆子也不错。一只铜锅,清水。几份羊肉,一点蔬菜。甜蒜,麻酱,韭菜花。最后再来两块烧饼,足矣。外地吃羊肉太复杂。在四川那儿成了麻辣火锅了。合肥吃涮羊肉,弄了很多的香油和蒜泥,很多人還喜欢这样吃,我见了真是无语。只有在心里默默遗憾:他们没有在北京生活过。我这辈子,值得一点高兴的,是在北京生活了几年。而且在北京生活,一定要是青年的时候。青年精力旺盛,
伯公巷是我必经路程的一个关卡。曲折蜿蜒通到尽头,看似死巷,走到拐角处却又柳暗花明,往左又是仄仄的幽深。这拐角的地方,就安放着蜡烛和祭祀的白的包子、红的粿品,金色白色的纸钱,这些通往阴间的物品像一个黑洞,旋着恐惧。当香火升腾,纸钱随风飞舞,我只有努力地让视线和嗅觉关闭,以为这样能稳住自己的灵魂。乡间庙宇于我是一种潜在的接近窒息的畏惧,一切皆因这必经路上低矮的神龛。若有路人,那怕是跪在神龛前不断拱手祭
下雪的时候,我喜欢在雪地里走走。我知道我的影子已袅娜开放如花。在这灿烂的阳光雪里,面前的雪地清晰如一卷洁白的宣纸,洇润着我,就仿佛涂抹出秋天最后的一束花朵,寂寞而温暖地摇曳在明亮的雪原……雪花洋洋洒洒,纯情而美丽地漫天舞蹈,溅在脚边的还有欢快的雪粒子。这种冬天美妙的花瓣和果实已让大地收获。茫茫的大地似乎铺垫着一层丰盈敦实的绒绒白花。我独自走在这雪花铺满的幽径上,双脚软软沓沓,只是碰上冰冻的硬处才会
苦菜,名虽谓之“菜”,但其实不是菜,而是草。若非要说菜,那顶多也算是野菜吧。我所说的“苦菜”,别的地方有没有,或别的地方如何称呼,抑或是这“苦菜”之名是不是独指这一种野菜,我亦不得知。我所能确定的,只是在我的家乡的人们所喊的苦菜,它个矮色深,几乎是贴地而长,且在冒芽之初便是墨绿,叶呈齿状,十叶之内最宜食之,待再长出数片叶子之后就显老了,就不好吃了。初春之时虽还春寒料峭,但对苦菜来说,似乎已经足够温
此刻,湖就像一个疏食粗衣、潜修多年的隐士,不经意地路过,要从我的拙笔下冒出来。冬季,我在二十里开外的龙门峡口,眺望浑厚大河上的冰块,我原以为冰是沉睡的水,但是伫立崖石肃穆、天地寥阔的黄河滩涂上,才明白,那是因缘随时灵活变化的水,被朱熹诠释为智达事理周流无滞的水,千变万幻不离其宗的水的另一种表达,停泊宇宙间无声的表达,既接近寂静,又趋于一种话语。究竟多少次了?四溅的墨水里,我倾诉着河流生生不息的奔腾
自从我记事起,水仙花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出生在英国汉普郡新福里斯特市,我的生命之根深深扎在英国南部的肥沃土壤里,但是因为爸爸的工作,我们搬了好几次家。我的生活永远在变化着,水仙花却始终如一。每当寒冬渐渐消退,水仙花就开始盛开,这是一个令人欣悦的信号,告诉我们英格兰最难熬的季节就要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到了我十几岁时,我们全家人终于在泰晤士河谷旁的乡下定居下来。我们的新房子外面环绕着茂密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