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否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建立一种模式,按照这种模式教学,老师能将阅读课上得脉络清楚,不蔓不枝;学生能感受到阅读有一套实实在在的章法套路,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把老师从喋喋不休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去聆听、点评、点播;让学生自己提问、思考、解答,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用三个问题,建构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从而实现上述目的。
通过三个“?”,让学生循着追问,按图索骥地去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自己去体验和感悟。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运用这种模式进行阅读教学正好响应了这个理念。
读书贵思,阅读有着复杂的心智背景。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阅读过程中包含六种心理操作:发现——对文章信息的搜寻;识别——对文章信息的帅选;认同——对文章信息的转换;组建——对文章信息的改组;扩展——对文章信息的使用;回忆——对文章信息的储存。可见,阅读不是机械的念诵原文,阅读过程必然要伴有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演绎、想象、联想等抽象思维活动或形象思维活动。思维是阅读的灵犀,而问题正是思维的起点。但问题不能过多,不能杂乱无章;问题要精当,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如抽丝剥茧一般。
所以我只设置了三个问题,且环环相扣,逐层深入。这三个“?”是什么呢?
一、写了什么?
阅读时要求学生首先对自己提出一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便于学生有效筛选必要信息,将阅读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使复杂的内容非常清晰、系统地凸现出来。能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具体操作时,首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个体阅读的时间,然后要求学生用最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接下来继续追问:文章具体写了什么内容。以朱自清的《春》为例。一句话概括,就是描写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接下来继续追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呢?(作者先写盼春,然后绘春,最后赞春。)接着追问:作者在绘春时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们的活动。)还可以再继续追问:作者又是通过哪些内容来描写春花的呢?(花的情态,花的颜色、花的形状、蜜蜂、蝴蝶等)。就这样在一个母问题下,若干子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指引着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并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避免了对文章的肢解性阅读。
二、为什么写?
当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全面而具体的了解后,紧接着追问第二个大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第一个大问题旨在训练学生对文章信息进行搜寻、筛选,培养学生发现、识别的思维能力;第二个大问题旨在促使学生更深入地阅读理解,对文章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转换和改组,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这个环节,学生在实际操作时会感到比第一个环节难度大,有的学生不知道从哪个方向去总结,有的学生会觉得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文章的关键句(往往在文章末尾),从中去感悟文章主旨。还是以《春》为例,文章末尾是三个比喻句,赞美春天的新、美、力,有总结全文,深华主题的作用。学生很容易就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感受:是否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这种情感?答案是肯定的!如此学生水到渠成地领悟了文章的主旨:朱自清通过描写春天美好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写得怎么样?
当学生在上面两个问题的追问下,从整体上了解了文章内容,把握了文章主旨之后,继续用第三个大问题问学生:文章写得怎么样?学生会回答一个“好”字,接着便追问哪里写得好?为什么好?这样便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从了解、理解、体会、感悟的层面一步步提升到赏析的层面。当然赏析文章的角度非常多,如选材、结构、语言、写作手法等等(赏析手法也是有章可循的,这里不再累述),但切记不可贪多,一篇文章赏析一两个最有特色的方面就好。如《春》仅仅从修辞手法入手,品味语言的生动性就可以了。
以上就是用三个“?”建构的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让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又有章可循,经过一段时间(比如半个学期)的反复操作后,学生在阅读时便会根据这个模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这时候老师的作用就是,当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当学生给出的答案有偏颇时,给予恰当的修正和引领;当学生有了独到的体验和感悟时给予欢喜的肯定和表扬。
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用三个问题,建构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从而实现上述目的。
通过三个“?”,让学生循着追问,按图索骥地去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自己去体验和感悟。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运用这种模式进行阅读教学正好响应了这个理念。
读书贵思,阅读有着复杂的心智背景。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阅读过程中包含六种心理操作:发现——对文章信息的搜寻;识别——对文章信息的帅选;认同——对文章信息的转换;组建——对文章信息的改组;扩展——对文章信息的使用;回忆——对文章信息的储存。可见,阅读不是机械的念诵原文,阅读过程必然要伴有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演绎、想象、联想等抽象思维活动或形象思维活动。思维是阅读的灵犀,而问题正是思维的起点。但问题不能过多,不能杂乱无章;问题要精当,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如抽丝剥茧一般。
所以我只设置了三个问题,且环环相扣,逐层深入。这三个“?”是什么呢?
一、写了什么?
阅读时要求学生首先对自己提出一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便于学生有效筛选必要信息,将阅读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使复杂的内容非常清晰、系统地凸现出来。能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具体操作时,首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个体阅读的时间,然后要求学生用最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接下来继续追问:文章具体写了什么内容。以朱自清的《春》为例。一句话概括,就是描写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接下来继续追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呢?(作者先写盼春,然后绘春,最后赞春。)接着追问:作者在绘春时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们的活动。)还可以再继续追问:作者又是通过哪些内容来描写春花的呢?(花的情态,花的颜色、花的形状、蜜蜂、蝴蝶等)。就这样在一个母问题下,若干子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指引着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并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避免了对文章的肢解性阅读。
二、为什么写?
当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全面而具体的了解后,紧接着追问第二个大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第一个大问题旨在训练学生对文章信息进行搜寻、筛选,培养学生发现、识别的思维能力;第二个大问题旨在促使学生更深入地阅读理解,对文章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转换和改组,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这个环节,学生在实际操作时会感到比第一个环节难度大,有的学生不知道从哪个方向去总结,有的学生会觉得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文章的关键句(往往在文章末尾),从中去感悟文章主旨。还是以《春》为例,文章末尾是三个比喻句,赞美春天的新、美、力,有总结全文,深华主题的作用。学生很容易就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感受:是否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这种情感?答案是肯定的!如此学生水到渠成地领悟了文章的主旨:朱自清通过描写春天美好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写得怎么样?
当学生在上面两个问题的追问下,从整体上了解了文章内容,把握了文章主旨之后,继续用第三个大问题问学生:文章写得怎么样?学生会回答一个“好”字,接着便追问哪里写得好?为什么好?这样便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从了解、理解、体会、感悟的层面一步步提升到赏析的层面。当然赏析文章的角度非常多,如选材、结构、语言、写作手法等等(赏析手法也是有章可循的,这里不再累述),但切记不可贪多,一篇文章赏析一两个最有特色的方面就好。如《春》仅仅从修辞手法入手,品味语言的生动性就可以了。
以上就是用三个“?”建构的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让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又有章可循,经过一段时间(比如半个学期)的反复操作后,学生在阅读时便会根据这个模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这时候老师的作用就是,当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当学生给出的答案有偏颇时,给予恰当的修正和引领;当学生有了独到的体验和感悟时给予欢喜的肯定和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