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定义的历史发展与理论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808289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采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统计法等,以武术定义的历史发展过程为线索,从武术的本质属性上分析和讨论武术在当代应该怎么定义,为武术理论科学构建提供依据。
  关键词: 武术定义 武术理论 本质属性
  
  在武术研究的最高部门下发的部级课题中,武术定义这一问题专门列为一项研究题目。当前学术界对武术定义产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武术定义应如何界定才具有时代意义?我以武术定义的历史发展为线索,对武术定义展开了思考,希望为启发大家的研究兴趣和思路提供一些帮助。
  1.武术定义的历史发展过程
  从发展的视角看,社会和自身需要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武术运动多样化特征形成的催化剂,而且是武术概念和其定义产生多样化解释的基础。根据文献资料记载,从第一个武术类定义产生至今,历史上共有58种武术类的定义,最早的武术类定义起于商周时期,当时称为“拳勇”。在《诗经·小雅·巧言》典籍中记载为:“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拳”指的是攻防技术,“勇”是取胜的胆略和勇气,“拳勇”是治国平天下的大旨,无“拳勇”则盗匪兴起、国家动乱。其中在汉代称为手搏,宋代称为武艺,明清称为打套子,近代包括台湾称为国术,现在东南亚一带称为功夫等不同名称。“武术”一词最早出现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宋延年写的《皇太子释奠会》一文中记载为:“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其意是停止战争,提倡文教。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取材于历史曾记载的一词而正式命名。新定义的理论根据是时代的需要和认识的集中表现,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也反映出其局限性。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从没有停止过。如文革时期出现的技术和定义混乱,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例如,10年“文革”时期,武术受到了政治思潮的重大影响,在技术导向上出现了许多符合政治需要的内容,像《大刀进行曲》、板凳破步枪、脱铐拳等配有政治解释词和歌曲套路成为当时竞技武术赛场和大众文化活动中的潮流。武术不讲技击,讲究的是舞蹈和政治。武术概念混乱不堪,据当时全国大赛中的媒体解释,武术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之一,是无产阶级推翻剥削阶级的武器。面对这种状况,1985年6月国家武术协会举办了武术基本理论的研讨会。当时有一篇关武术定义的论文就是采用了数理统计和逻辑归纳的研究方法,具体是把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文献资料和媒体报道中武术类定义收集在一起,共有100多个,“文革”期间的定义占到80%以上,随后采用了排列组合法,从中提取50%以上的陈述内容加以归纳整理,得出了一个反映文革时代大多数人认识观念的新定义。
  2.当代武术定义和解释的根据
  当代武术定义的解释权,具体是以代表着高等教育的大学本科专业教材为根据,它是一定时期学术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和最快反映。
  1961年首次出版的体育院系武术教材对武术定义是这样解释的:“武术是以拳术、器械套路和有关的锻炼方法所组成的(民族)形式体育。”[1]该定义共26个字,着重说明人体运动中的一切技术都以套路的结构和秩序为原则,强调民族性,反而把史学部分的内容与基本理论的内容相混淆。根据辞海解释:定义,是对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概念,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通过与定义一词的比较发现,1961年的第一个武术定义,在武术本质特征问题上存在着盲点。
  1978年第二版本的武术教材正式问世,增加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尤其在基本理论部分非常突出,该教材对武术定义重新做了界定,即“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动静疾徐、攻守进退、刚柔虚实等矛盾相互转换的规律进行格斗或编排的徒手与器械套路的演练”[2]。整个解释共70个字,是产权、素材、规律和形式的总和,特征和形式的一般说明。通过对两次修改版本的定义相比较,1978年版本中的定义具有文字冗长、内涵空洞、规律庞大的特点,该定义一直沿用到1996年第三次新教材问世。
  第三次教材修改在内容部分加大了压缩的力度,技术部分删减了达到60%以上,在基本理论部分吸收了当代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包括武术定义的新解,即“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3]。(这是1988年全国武术专题论文研究会上作出的对武术的文字定义,1989年后出版的各种教材中基本都沿用了此定义。)这一所谓最新定义的解释共39字,给人造成的影响是清者甚清,浊者加剧。三次定义的修改共同强调民族性和传统性;注重的是形式;重点说明了武术有什么;忽视武术的内涵和目的;在特性与动力之间构建了“迷宫”,使得人们对于“武术是什么”和“人类运用武术是为什么”的问题不知所措。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影响武术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是保守观念。基本理论是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武术定义的科学结论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
  3.我对当代武术定义的思考及其理论依据
  学术界对武术所下的定义是什么?都以取胜为宗旨、以攻防手段合理性和实效性与艺术表现力的和谐统一为目标,具体都是以发挥个人特长、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为动力与生命,进而取得了完善自我价值的改造,实现了对武术宝库的建设和贡献。明代抗倭将领戚继光在他撰写的《纪效新书》中做出了同样的解释:“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今之有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叶探马,八闪翻,十二短打,……此亦善者之善也,吕红八下虽刚,……虽各有所长,有上无下,有下无上,就可取胜于人,此不过偏于一隅。若兼而习之,则上下周全,无有不胜。”准确地说,取胜是武术运动的宗旨,内涵是创新和超越的精神,没有创新和超越的精神,就没有当代学术界所整理出的130个拳种。祖先创造武术的过程,始终是把取胜目标与个人需要(突出个人特长和完善个人能力)的积极结合和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例如:“沙国正通背”突出了以长制短;“马贤达翻子”发挥了以快制慢;“李连杰长拳”突出了防守反击;“赵长军地躺拳”发挥了声东击西;“邱建国南拳”突出了力大打力小;“陈小旺太极拳”展示了以逸待劳,等等。他们之所以成功,实际是在取胜目标与个人需要的积极结合中取得的。但是,当代学术界对武术定义所做出的界定,重点是以形式为根据,在其内涵的认识上一直是空白,使得人们的思维和行为长期徘徊在继承的阶段,在寻求发展的道路上不知所措。
  我从武术本质属性、目标和个人需要的统一角度提出:武术运动是以攻防手段合理性和实效性,艺术表现力的和谐统一组成的运动形式。此定义仅供参与,旨在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4.结语
  当前,武术定义的科学化结论正处在学术界的争鸣之中,武术要发展,离不开武术科学理论的指导,这已是当代武术界的共识。我们需要武术科学化,就要在理论上对武术的定义作出科学的阐述,更要武术界各位同仁思考、关心。这样武术定义真理性结论的答案就会找到,在武术理论与实践中所出现的疑惑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为此,我呼吁武术界各位同仁都积极投身于武术定义的研究中,尽快得出武术的科学定义,使我国这项优秀的文化遗产更加科学、完善,以丰美的姿态走向世界,使人类文化的宝库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武术教材小组.武术[M].人民体育出版社,1961.
  [2]同上,1978.
  [3]同上,1989.
其他文献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都有上进心。他们希望进步,渴望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总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些都是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动力。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不仅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而且可以使他们通过品味成功的欢乐和喜悦激起对更大成功的追求,从而形成新的良性循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有被肯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每个英语老师都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就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构建高效英语课堂的具体做法: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慎重选择教学手段;组织最有效的课堂活动。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 三个方面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渐为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所理解和接受。但是,忽视细节,教学质量不高,从而导致课改表面化,是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只有提高每个教学细节的有效性,才能构建高效课堂。我认为,要构建高
在各种赛课中有各式各样的PPT课件,精美的图片让人赏心悦目,巧妙的构思让人拍案叫绝,时尚的动画制作让学生兴奋不已,都让我感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课堂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让我越来越意识到当代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现代化教学能力和水平。   PPT课件在新授课中可以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如各种快餐店、公园、城市等,学生在合理的语境中
我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已经二十余年,时代在变,教材在变,学生在变,对老师的要求也在变。无论在哪个时代,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方式都是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英语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形式。实践经验表明,英语教学的效果与学习英语的环境或课外学习的条件有密切关系。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知识,没有在课外进行练习或实践,学习成绩就难以巩固。所以开展好课外辅导可使学生储存一
期刊
摘 要: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学环境开放性、教学内容丰富性、教学形式多样性和教学过程中人际交往频繁等特点。因此,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作者根据工作实践,对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关问题作分析和论述,使体育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1919年,我国著名的教育
摘 要: 当今体育比赛竞技性日益增强,攻守转换频繁,运动员及裁判员都承受着来自场上或场下的巨大压力。作为竞技比赛的仲裁者或监督员,体育裁判员的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裁判能力是场上队员公平竞争,观众欣赏到精彩比赛的关键。要通过各种训练手段和方法,培养裁判员良好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临场应变能力,确保比赛的公正、公平。  关键词: 体育裁判员 职业道德 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
摘 要: 篮球课程是大学必修体育课程,大学生运动员在大学篮球课学习中,不仅应当学会基本的篮球知识,还要利用大学这个黄金阶段,尽可能地掌握篮球运动的要领,提高篮球战术素养。  关键词: 篮球运动 战术思维 篮球战术素养    一、篮球战术素养的有意识地培养  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比赛中攻守对抗日益紧张激烈,人们在激烈的比赛中发现,有些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一般,但总能与队友形成良好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