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课堂讨论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一种教学行为,其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说英语的机会,增强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其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准确度和流利程度。讨论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那么,如何开展和优化课堂讨论就是一个值得英语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要明确讨论的目的
运用课堂讨论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首先应对讨论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要讨论解决什么问题。其次,教师应认识到学生得出什么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在讨论中“想了什么”和“怎样想的”,即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辨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课堂讨论的着眼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与提高。
二、营造良好的英语课堂讨论氛围。
良好的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⑴发扬民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不应以权威者或监督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建议和意见。教师要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讨论、发言,尤其是要鼓励成绩落后的大胆发言。课堂上一次成功精彩的发言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将会对他以后的学习有极大的促进。⑵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问题情景。好的问题能激發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造力。⑶营造人人求异,勇于创新的氛围。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珍惜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意见和看法,并积极引导其他学生帮助回答、解决问题,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去解答,即使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学生自己先查资料、讨论,在此基础上老师才给与指导或者解答。
三、讨论安排要适时。
1、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开展讨论有助于知识的内化
英语学习是在其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知识和新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新旧知的结合点设置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过去进行时这一时态之前,我通过让学生回忆现在进行时的用法、谓语动词的形式、时间状语等相关的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来讨论过去进行时的用法、谓语动词的形式、时间状语等,并提醒同学们注意过去应体现在哪个词的形式上。
2、在问题的疑难处开展讨论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对于有难度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困难,而单纯靠老师的讲解有时又不能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应及时给与启迪和引导,帮助学生调整思维活动。例如,在讲解what 引导的宾语从句和That 引导的宾语从句时,我就先向学生呈现几组两类宾语从句,然后引导学生对句子进行观察,然后小组讨论二者之间的区别,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最后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what 在句子中要充当成分,而that不充当成分可以省略。这样,学生就很好的理解了两类宾语从句的区别。
四、讨论的问题设置要恰当
课堂讨论的核心是设定的讨论问题要恰当。教师在设计讨论活动时要认真选题,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要适合讨论活动的开展。具体的说,所选的问题不仅要有启发性和包容性,而且要有一定的值得思考、分析和归纳的深度,不能仅仅为了讨论而讨论,失去讨论的意义。其次,讨论的问题应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有关。因此,教师在课堂讨论之前,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多层次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把知识的获取、规律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寓于英语课堂讨论之中,真正把英语问题作为“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主动实践、合作交流”的载体,从而全面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
例如在复习Book3 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 一单元时 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①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environment now ? What happened to our environment?
②What should we do to improve our environment ?
③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our government and people around us?
这几个问题即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又需要学生经过一番的思考、总结和深入讨论后方能回答问题,并且这些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关心的问题,他们乐于讨论、献计献策。
在课堂讨论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智力因素等限制,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既要有讨论的必要,又不能太难,让学生无话可说。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于发表见解,要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
五、加强讨论的组织和监控
课堂讨论是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是讨论活动的主体,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勤于动脑、动口,使讨论高效、有序地进行,对小组内的学生进行分工,人人有事干,有组织者、纪录者等,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使一部分学生钻空子说闲话,使讨论流于形式。其次,教师要注意讨论方法的指导。根据讨论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选用不同的讨论形式和方法,以提高讨论的有效性。第三,讨论时间的把握。应给与学生充足的思考和准备时间,以提高讨论的质量。在平时听课过程中,经常见到老师给同学们任务去讨论,但是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停止,然后就是展示讨论结果环节,总给人一种作秀的感觉,学生真正能讨论出点什么呢?但是,讨论的时间也不能过长,否则就不能保证课堂的容量,就是在浪费时间。最后,要及时的总结。学生讨论后,教师如果不及时的总结,就难以使学生对讨论的结果和讨论中出现的问题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不利于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形成明确的认识。为此,在每次讨论后,教师都要及时归纳和总结学生讨论的内容,并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应注意改正的错误等,教师的总结要准确、到位,要对学生参与状况给与评价,使学生在以后的讨论中能尽量避免类似的错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书目:
【1】张淑蓉.《试论英语课堂辩论的有效实施》
【2】朱晓兵.《课堂讨论的十大心理学原则》
一、要明确讨论的目的
运用课堂讨论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首先应对讨论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要讨论解决什么问题。其次,教师应认识到学生得出什么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在讨论中“想了什么”和“怎样想的”,即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辨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课堂讨论的着眼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与提高。
二、营造良好的英语课堂讨论氛围。
良好的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⑴发扬民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不应以权威者或监督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建议和意见。教师要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讨论、发言,尤其是要鼓励成绩落后的大胆发言。课堂上一次成功精彩的发言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将会对他以后的学习有极大的促进。⑵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问题情景。好的问题能激發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造力。⑶营造人人求异,勇于创新的氛围。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珍惜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意见和看法,并积极引导其他学生帮助回答、解决问题,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去解答,即使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学生自己先查资料、讨论,在此基础上老师才给与指导或者解答。
三、讨论安排要适时。
1、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开展讨论有助于知识的内化
英语学习是在其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知识和新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新旧知的结合点设置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过去进行时这一时态之前,我通过让学生回忆现在进行时的用法、谓语动词的形式、时间状语等相关的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来讨论过去进行时的用法、谓语动词的形式、时间状语等,并提醒同学们注意过去应体现在哪个词的形式上。
2、在问题的疑难处开展讨论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对于有难度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困难,而单纯靠老师的讲解有时又不能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应及时给与启迪和引导,帮助学生调整思维活动。例如,在讲解what 引导的宾语从句和That 引导的宾语从句时,我就先向学生呈现几组两类宾语从句,然后引导学生对句子进行观察,然后小组讨论二者之间的区别,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最后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what 在句子中要充当成分,而that不充当成分可以省略。这样,学生就很好的理解了两类宾语从句的区别。
四、讨论的问题设置要恰当
课堂讨论的核心是设定的讨论问题要恰当。教师在设计讨论活动时要认真选题,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要适合讨论活动的开展。具体的说,所选的问题不仅要有启发性和包容性,而且要有一定的值得思考、分析和归纳的深度,不能仅仅为了讨论而讨论,失去讨论的意义。其次,讨论的问题应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有关。因此,教师在课堂讨论之前,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多层次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把知识的获取、规律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寓于英语课堂讨论之中,真正把英语问题作为“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主动实践、合作交流”的载体,从而全面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
例如在复习Book3 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 一单元时 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①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environment now ? What happened to our environment?
②What should we do to improve our environment ?
③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our government and people around us?
这几个问题即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又需要学生经过一番的思考、总结和深入讨论后方能回答问题,并且这些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关心的问题,他们乐于讨论、献计献策。
在课堂讨论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智力因素等限制,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既要有讨论的必要,又不能太难,让学生无话可说。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于发表见解,要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
五、加强讨论的组织和监控
课堂讨论是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是讨论活动的主体,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勤于动脑、动口,使讨论高效、有序地进行,对小组内的学生进行分工,人人有事干,有组织者、纪录者等,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使一部分学生钻空子说闲话,使讨论流于形式。其次,教师要注意讨论方法的指导。根据讨论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选用不同的讨论形式和方法,以提高讨论的有效性。第三,讨论时间的把握。应给与学生充足的思考和准备时间,以提高讨论的质量。在平时听课过程中,经常见到老师给同学们任务去讨论,但是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停止,然后就是展示讨论结果环节,总给人一种作秀的感觉,学生真正能讨论出点什么呢?但是,讨论的时间也不能过长,否则就不能保证课堂的容量,就是在浪费时间。最后,要及时的总结。学生讨论后,教师如果不及时的总结,就难以使学生对讨论的结果和讨论中出现的问题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不利于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形成明确的认识。为此,在每次讨论后,教师都要及时归纳和总结学生讨论的内容,并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应注意改正的错误等,教师的总结要准确、到位,要对学生参与状况给与评价,使学生在以后的讨论中能尽量避免类似的错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书目:
【1】张淑蓉.《试论英语课堂辩论的有效实施》
【2】朱晓兵.《课堂讨论的十大心理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