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问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重要的教学方法,并且提问是非常讲究艺术的。问题设置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真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的提问,应该注意质量问题。如果提问的质量高,就可以起到突出重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反之,只会是增加学生的负担,且对教学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教师如何增强提问的艺术性。
关键詞:提问艺术;重点;层层深入;悬念;变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中要不断思考。而思考的对象自然会是一些问题。在不少学生甚至是教师看来,相对于数学和物理等学科而言,语文学科的逻辑性不是很强,理解起来也没有多少障碍。因此,很多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多是停留在字面意思,而缺乏深层次的探究。这样的阅读习惯,与教师在教学中不善于提问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也曾说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成功的教学与有效提问是分不开的,掌握提问的艺术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
然而,语文课通常被人们称为“弹簧课”或“豆腐课”, 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题海式”的战术或“发胖式”的分析,老师的教学步骤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正音解词——范读课文—— 齐读课文——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下来,全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根本没有参与的机会,课堂气氛显得沉闷而没有生气。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全背离。显然这样的课堂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是失败的。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毫无生机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呢?办法只有一个,即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参与进去,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提问呢?
一、抓住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一个理想的问题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在学习苏轼的《定风波》时,开篇我们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学生要想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这首词的意思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写了苏轼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的事情,通过这件小事表达了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学生只要抓住“旷达超脱”这四个字,就不难回答这个问题,即“一蓑烟雨任平生”。而只要能回答出这个问题,这首词的学习任务基本上就完成了一大半。一个问题牵动全篇,这样的教学效果才更有效。由此可见,精当的提问能使平淡的教学波澜顿起。而精当问题的设置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教材,做到取舍有度,切忌把太简单的问题带入课堂。另外,还需要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适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唤起创新的欲望。
二、层层深入,化难为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设置问题时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来谋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问题,把难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易解决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发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处发展,这样发问,学生容易接受。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教师可以采用这种层层设问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作者眼中,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和周瑜相比,作者的仕途是否顺利?三国时期有那么多优秀的历史人物,为何作者却只选择了周瑜进行叙述?三个问题难度逐步加大,学生的思维也逐层深入,这有利于活跃气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巧设悬念,吊人胃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句不仅指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巧问”。巧问的精髓在于巧设悬念,“问在此而意在彼”。这样的提问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求知的紧迫感,使学生处于一种急切想知道结果的状态,让学生欲答不能,欲罢不忍。如一位教师在讲解班固的《苏武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这句话的“丈人”二字。他设置一个这样的问题,这句话的意思是“汉朝的皇帝是我的老岳父呀!但是我们联系上下文看,汉朝皇帝有没有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且鞮侯单于?那么此处的‘丈人’如何理解?”学生开始被问住了,看看课文释解,才恍然大悟:“丈人”在这句话中是“长辈”的意思,而不是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岳父”。 通过巧妙提问,不仅使“丈人”的意思迎刃而解,而且还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如果说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兴趣,那么巧妙提问就像撩拨学生兴趣之弦的那根手指,看似毫不费力的轻轻一拨,产生的效果却不可估量。
四、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设置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学会从多角度提问。这才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在学习了《祥林嫂》一文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样?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会如何?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如果第二个丈夫没有死在伤寒上,儿子也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是否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假如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她是否就会避免被饿死、穷死、冻死的命运?这几个问题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发问”,让学生想得“更深”、“更广”,这样提问,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向纵向、横向发展,而且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举一反三。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训练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恰当的课堂提问,争取让每一个问题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关键詞:提问艺术;重点;层层深入;悬念;变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中要不断思考。而思考的对象自然会是一些问题。在不少学生甚至是教师看来,相对于数学和物理等学科而言,语文学科的逻辑性不是很强,理解起来也没有多少障碍。因此,很多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多是停留在字面意思,而缺乏深层次的探究。这样的阅读习惯,与教师在教学中不善于提问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也曾说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成功的教学与有效提问是分不开的,掌握提问的艺术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
然而,语文课通常被人们称为“弹簧课”或“豆腐课”, 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题海式”的战术或“发胖式”的分析,老师的教学步骤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正音解词——范读课文—— 齐读课文——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下来,全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根本没有参与的机会,课堂气氛显得沉闷而没有生气。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全背离。显然这样的课堂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是失败的。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毫无生机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呢?办法只有一个,即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参与进去,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提问呢?
一、抓住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一个理想的问题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在学习苏轼的《定风波》时,开篇我们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学生要想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这首词的意思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写了苏轼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的事情,通过这件小事表达了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学生只要抓住“旷达超脱”这四个字,就不难回答这个问题,即“一蓑烟雨任平生”。而只要能回答出这个问题,这首词的学习任务基本上就完成了一大半。一个问题牵动全篇,这样的教学效果才更有效。由此可见,精当的提问能使平淡的教学波澜顿起。而精当问题的设置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教材,做到取舍有度,切忌把太简单的问题带入课堂。另外,还需要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适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唤起创新的欲望。
二、层层深入,化难为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设置问题时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来谋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问题,把难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易解决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发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处发展,这样发问,学生容易接受。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教师可以采用这种层层设问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作者眼中,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和周瑜相比,作者的仕途是否顺利?三国时期有那么多优秀的历史人物,为何作者却只选择了周瑜进行叙述?三个问题难度逐步加大,学生的思维也逐层深入,这有利于活跃气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巧设悬念,吊人胃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句不仅指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巧问”。巧问的精髓在于巧设悬念,“问在此而意在彼”。这样的提问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求知的紧迫感,使学生处于一种急切想知道结果的状态,让学生欲答不能,欲罢不忍。如一位教师在讲解班固的《苏武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这句话的“丈人”二字。他设置一个这样的问题,这句话的意思是“汉朝的皇帝是我的老岳父呀!但是我们联系上下文看,汉朝皇帝有没有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且鞮侯单于?那么此处的‘丈人’如何理解?”学生开始被问住了,看看课文释解,才恍然大悟:“丈人”在这句话中是“长辈”的意思,而不是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岳父”。 通过巧妙提问,不仅使“丈人”的意思迎刃而解,而且还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如果说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兴趣,那么巧妙提问就像撩拨学生兴趣之弦的那根手指,看似毫不费力的轻轻一拨,产生的效果却不可估量。
四、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设置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学会从多角度提问。这才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在学习了《祥林嫂》一文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样?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会如何?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如果第二个丈夫没有死在伤寒上,儿子也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是否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假如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她是否就会避免被饿死、穷死、冻死的命运?这几个问题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发问”,让学生想得“更深”、“更广”,这样提问,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向纵向、横向发展,而且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举一反三。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训练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恰当的课堂提问,争取让每一个问题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